章程 李雪
2011年8月,剛出生不久的小陽被吳某、李某夫婦收養。2012年、2014年,吳某、李某先后因病逝世,這之后小陽一直與陳奶奶(吳某的母親)一起生活。
2016年,小陽被認定為智力三級殘疾,也因為此,10歲的小陽生活仍然不能自理,也未能像同齡人那樣走進課堂,接受教育。
依據法律規定,在養父母雙亡后,陳奶奶成了小陽的監護人。但是陳奶奶年近80歲,文化程度不高,經濟收入低,撫養小陽心有余而力不足。為此,她多次向街道及民政部門反映申請轉移監護權。上海市黃埔區民政部門了解情況后,主動找到黃埔法院綜合審判庭庭長,共同維護困境兒童權益。
“新實施的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了民政部門長期監護的情形。據此,救助需要從多方面考慮。一方面要證實現行監護人失去監護能力,且其他近親屬也沒有能力監護,導致小陽面臨生活困境。另一方面,變更監護人后,需要聯絡救助機構作為救助單位,解決小陽今后的生活問題。”在庭長的指導下,民政部門做了充分的調查和準備,并向法院提出變更監護人申請。
考慮到陳奶奶年紀大了,行動困難,而且小陽對陌生環境略有抵觸,要求他們前來法院多有不便,案件經辦法官驅車來到陳奶奶家中,組織了一場接地氣的聽證。
法官以談心的方式,耐心詢問了小陽、陳奶奶、街道、民政局、檢察院等相關方的意見,了解了小陽及陳奶奶的情況。
“小陽平時很怕人,今天看起來還挺自在。”“陳奶奶文化程度不高,很難教育小陽。”“小陽平時吃飯需要靠人喂,生活也不太能自理。”“小陽親生父母已經找不到了。”……聽證現場,大家七嘴八舌的回答,讓法官漸漸對這個案件有了認識。

“陳奶奶只有每月500元的農村養老保險金及2000多元的村里年底股份分紅,無其他固定經濟收入來源,且年事已高并有疾病在身。小陽的外祖父母也均年事已高、無固定收入來源,沒有撫養小陽的能力,且雙方自愿放棄對小陽的監護權。”法官認為,監護人的監護職責是保護被監護人的身體健康、照顧被監護人的生活,而陳奶奶已不適宜繼續承擔對小陽的監護職責。而黃埔區民政局擔任監護人能為孩子提供良好的生活、教育環境,有利于小陽的健康成長。最終,法院將小陽的監護人變更為黃埔區民政局。
在沒有具有法定監護資格的人時,民政部門可擔任監護人。
法官指出,我國民法典關于未成年人法定監護制度的規定,是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出發,以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為基本原則,體現了我國傳統家庭觀念和倫理道德,父母子女關系為家庭關系的核心。
依據民法典第二十七條規定,明確了在父母不具備民事主體資格或者喪失監護能力的情況下,其他主體,主要是被監護人的近親屬,擔任未成年人監護人的范圍和順序,其順序主要根據法定監護人與被監護人的親疏關系、履行監護職責的便利程度以及我國的社會生活習慣來確定。
民法典第三十二條規定,在沒有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的情況下,監護人由民政部門擔任,也可以由具備履行監護職責條件的被監護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擔任。
(摘自《廣州日報》)(責任編輯 王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