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參加工作時,長輩往往告誡:“一定要努力,好好表現,給領導留下個好印象。”雖然長輩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樣的建議未必是合適的,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哈佛大學教授馬丁·魏茨曼把這種現象稱為“棘輪效應”。
在多數情況下,老板看不到每一位員工的工作過程,因此老板和員工之間存在一種信息不對稱。在這種前提下,員工可能會偷懶、磨洋工或者推卸責任,這就是典型的道德風險問題。為了防止員工偷懶,老板決定采取一種“層層加碼”的方式給員工安排任務,就是員工每一期的任務都比上一期要多。
比方說,小王做銷售,老板給他確定的第1個月銷售任務是10萬元,小王不想讓老板失望,努力地完成了12萬元的銷售額,也就是說超額完成20%。老板一看,小伙子挺能干啊,得給他加加擔子。于是,小王第2個月的銷售任務就從原先的10萬元變成了11萬元。如果小王繼續加油,在第2個月仍然超額完成20%,那么第3個月的銷售任務就變成了12.1萬元。按照這個速度增加下去,1年后小王的月銷售任務將超過34萬元,3年后月銷售任務將超過337萬元,比第1個月的目標任務多33倍!總之,小王越是能干,老板布置的任務就越多,小王就越需要額外努力,這就是一種棘輪效應。
在系統設計中,首先要把中央數據信息庫中的組件傳導進IR中,建立命名空間去管理類別對象,程序員運用專業的技術進行各項數據和參數的調整設置,建立信號間的傳送和接收接口,完善配置,形成完整的信號通道。在測試階段要根據客戶的要求和實際情況對不足的地方進行修改。
魏茨曼教授證明:目標任務對上一期的產銷量依賴性越大,或者博弈重復的期數越多,那么棘輪效應就越明顯。也就是說,如果員工每個月都超額完成任務,哪怕超額完成一點兒,只要時間足夠長,他實際上要完成的任務就會變成無窮大。
其實,棘輪效應是一種廣泛存在的剛性現象。個人消費也有棘輪效應,一個人的消費水平一旦形成了習慣,就算收入水平降下來了,消費水平也未必能降下來。正如古代文人司馬光說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辈灰】聪M的棘輪效應,輕則負債累累,重則禍國殃民。
where represents the transformation matrix of the coordinatesystemwith respectto thecoordinatesystem are known terms,and are unknown terms,which are the functions of the joint angles h2–h7,respectively.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商朝的滅亡始于一雙象牙筷子。有一天,商紂王命人做了一雙漂亮的象牙筷子,然后興高采烈地用象牙筷子吃飯。他的叔父箕子見了,從此憂心忡忡。有個大臣問他為什么不高興,箕子說:“紂王有了象牙做的筷子,就不會再用土制的瓦罐盛湯裝飯,肯定要用犀牛角做的杯子和美玉做的飯碗;有了象牙筷子、犀牛角杯和美玉碗,就不會再吃粗茶淡飯了,肯定要吃山珍海味了;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就要綾羅綢緞,住的就要高樓大廈,就要大興土木了。這樣下去,天下的財富都要耗盡了?!鄙碳q王的驕奢淫逸引發了武王伐紂,商朝就滅亡了,箕子的預言果真應驗了。
回到職場的話題。已經知道了棘輪效應,那么一名新員工能做什么呢?在這里有兩點“忠告”。第一,開始工作時不要拼盡全力。因為起點越低,進步的空間越大;起點越高,進步的空間越小。當然了,新員工也不能把起點設得太低,低到讓老板一眼看出你不行;第二,進步的速度不要太快。魏茨曼證明,隨著工齡的增加,員工前期的業績絕對值會變得越來越大,所以后期進步的壓力也會越來越大。于是,工齡越長的員工,越是磨洋工,越是會偷懶。因此,棘輪效應給職場菜鳥的啟示是:一些短期來看值得鼓勵的行為(例如“996”加班、超額完成任務),從長期來看反而是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