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曉騰

隨著年紀的增長,老年人比較關心的是如何處理好身后事。有的老年人在神志清醒時早早立了遺囑,但是因為之后發生了意料不到的事情,立了多份遺囑,這就會使在老年人去世后,繼承者因為財產繼承而發生糾紛。那么在出現多份遺囑的情形下,應以哪份遺囑為準呢?
李大爺今年70歲,5年前喪妻后選擇再婚,再婚時名下有房產一套,并擁有存款5萬元。婚后,李大爺生了一場大病,其間老伴一直盡心照顧,李大爺看在心里,很是感動,考慮到老伴在自己去世后的生活,他寫了一份自書遺囑,聲明自己去世后房子和存款都歸老伴所有。此后,李大爺的病越發嚴重,臥床不起,對老伴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但老伴卻日漸懈怠,漸漸地,對李大爺不管不顧。李大爺的兒子得知后,便把他接到自己家里照顧。考慮到兒子還在租房,李大爺又決定把財產都留給兒子,還做了公證遺囑。但好景不長,兒媳婦開始嫌棄李大爺在家中生活,于是強行將李大爺送到醫院進行療養。住院期間,女兒每日看望照顧。彌留之際,李大爺在兩位醫生面前做了口頭遺囑,表示將財產全部留給女兒。不久后,李大爺去世了,李大爺的老伴認為財產應該由自己繼承;而李大爺的兒子則認為財產應該歸自己;李大爺的女兒不以為然,認為李大爺去世前在兩個醫生面前立下遺囑,明確財產由自己繼承,所以李大爺的所有財產應該由自己繼承。因為遺產的繼承問題,3個人鬧得不可開交,最終決定通過訴訟解決。
2021年2月,法院對該案件進行審理,以民法典為依據,判決李大爺的財產歸李大爺的女兒繼承。
民法典繼承編對遺囑繼承進行了詳細的規定,其中第一千一百三十三條第二款明確規定,自然人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指定由法定繼承人中的一人或者數人繼承;第一千一百三十四條、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第一千一百三十九條分別對自書遺囑、口頭遺囑和公證遺囑的成立條件進行相應規定。對于涉及存在多份遺囑的情形,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條第三款規定:“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后的遺囑為準。”這就說明了在存在多份遺囑的情形下,我國法律采用的是立遺囑時間的先后標準,這也是民法典在繼承編的重大修改,即不再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認定公證遺囑的效力高于其他形式的遺囑。
本案涉及的是遺囑繼承出現多份遺囑的糾紛問題。在這個案例中,涉及3份遺囑,其訂立的先后順序為自書遺囑、公證遺囑和口頭遺囑,確認哪份遺囑具有法律效力,應以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二條第三款為依據。根據本案的事實,法院判定以口頭遺囑為準,由李大爺的女兒繼承遺產。
(摘自《老友》)(責任編輯 史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