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鈴兒 編
現在,也許有不少人都想成為貓狗雙全的人生贏家。但是有一種動物,天生就是貓狗雙全的進階版:它“虎狼”雙全。只不過,它并不是獸生贏家。這種神奇動物就是袋狼,它體型像狼,黃棕色的身體上又長著黑色的條紋,所以既叫塔斯馬尼亞虎,又叫塔斯馬尼亞狼,自帶虎狼雙全的屬性。

袋狼骨架,藏于塔斯馬尼亞博物館與美術館。

維多利亞博物館陳列的袋狼(左上:雄性;右下:雌性)

動物園里的袋狼一家
雖然學名叫袋狼,但顯然,姓“袋”的狼和現在真正的狼除了長相有些相似,可以說沒有任何關系。狼是哺乳綱食肉目的,而袋狼是哺乳綱袋鼬目的,它倆的最后共同祖先生活在1.6億多年前的侏羅紀。袋狼是一種“頭部像狗的有袋類動物”,而它的外表確實和狗或者狼很像。
袋狼從背部到尾部有標志性的15至20道黑色條紋,這是它區別于犬科動物的一個重要特征。成年袋狼的體長約為100至130厘米,包括60厘米左右的尾巴;肩高約60厘米,平均體重12至22千克,雄性體型普遍比雌性大。相比于狼或者狗,袋狼的頭顯得更大,而腿更短,尾巴更細更硬。袋狼的育兒袋開口向后,雄性也有育兒袋,不過發育不完全。
袋狼和犬科動物的相似,是趨同演化的一個經典例子。袋狼曾經廣泛分布于澳大利亞和新幾內亞,它們在這些地方的生態位和北半球的犬科動物相同,二者演化出了很多相似的特征。它們的相似度有多高呢?
理查德·道金斯在《祖先的故事》一書中寫道:“袋狼和真正的狗很容易區分,因為它們背部有條紋,但是要區分它們的頭骨則困難得多。在我那個年代,牛津的動物學學生期末考試的一部分是必須辨認100件動物標本。很快就有‘考試小技巧’到處流傳:如果拿到一個看起來像狗的頭骨,猜它是袋狼就比較安全,因為這么明顯像狗的頭骨,肯定是陷阱。然后有一年,考官有兩次故意放進了真正的狗的頭骨,這真是太棒了。”
袋狼主要是夜行性或半夜行性的,有時候也在白天出沒。它們行動緩慢而僵硬。袋狼喜歡的獵物是袋鼠或者其他有袋類,以及小型嚙齒類和鳥類,通常在夜間單獨或者成對捕獵。也有報告稱,袋狼會捕食綿羊或者家禽,然而這種情況幾乎肯定被夸大了。袋狼曾經是澳洲大陸的頂級掠食者,但是早在歐洲殖民者抵達之前,就在新幾內亞和澳大利亞大陸消失了,僅在澳洲東南的塔斯馬尼亞島上還留有最后的種群。與澳洲野犬的生存競爭很可能是袋狼消亡的原因之一。然而,最后致命的一擊還是來自人類。

狼(左)與袋狼(右)的對比

“本杰明”,世界上最后一只袋狼。
隨著人類在塔斯馬尼亞島定居,被懷疑捕食家禽和家畜的袋狼成了“害獸”。哈里·布雷爾拍攝的袋狼嘴里叼著雞的著名照片,有意無意地讓袋狼臭名昭著,但這組照片是自然狀態下的還是擺拍,至今仍有爭議。無論如何,袋狼在當時遭到了大肆獵殺。后來,人們意識到事情可能有點過頭,塔斯馬尼亞政府在1936年7月10日推出了保護這一物種的官方法案,但是已經來不及了。59天之后的9月7日,在塔斯馬尼亞一家動物園里,最后一只袋狼本杰明死去,這一天也成了澳大利亞瀕危物種日。
人類總是對已經失去的充滿懷念。袋狼被宣告滅絕之后,科學家曾經嘗試過克隆,但由于DNA都被嚴重破壞而不得不終止這個計劃。同時,澳大利亞時不時地有報告聲稱目擊或拍攝到了袋狼,但是沒有一起是能夠確認的。如今,這個物種只存在于塔斯馬尼亞州的州徽上,只留下了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