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龍華 褚志平 張力 陶連珊
新發傳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 EID)是指在人群中新出現的或過去存在于人群中,但其發病率突然增加或流行地域突然擴大的傳染性疾病,往往導致地區性或全球公共衛生問題[1]。2019年12月,中國武漢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隨著國際疫情快速擴散蔓延,全球已引發大流行[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后,三級綜合醫院護士在患者的救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3],作為救援團隊的重要力量,其應對能力直接決定整個救援團隊的工作效率及質量[4]。本研究旨在探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流行期間,三級綜合醫院護士的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為提高其應對能力提供參考依據。
以江蘇省開放床位1000張以上的三級綜合醫院所有臨床注冊護士作為總體,于2020年11—12月抽取江蘇省13個市(包括南京、蘇州、徐州、無錫、連云港、泰州、常州、揚州、鎮江、南通、鹽城、宿遷、淮安)三級綜合醫院的內科、外科、兒科、門急診、重癥監護室等符合條件護士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條件:連續從事臨床護理工作1年以上;調查期間在職在崗;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條件:調查期間在被調查醫院工作的進修護士。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
(1)護士一般資料調查:包括性別、年齡、婚姻狀況、學歷、職稱、職務、工作年限、新發傳染病應急救援及傳染病工作史、傳染病相關培訓次數等。
(2)傳染病突發事件應對能力調查:調查表由闞庭等[5]修訂,包括傳染病突發事件預防能力、準備能力、救援能力3個維度拓展的36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計分,1~5分依次為完全不了解、不熟悉、一般熟悉、熟悉、非常熟悉,分值越高表示個體的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越高,反之越低。量表內容效度指數為0.87,Cronbach’s α系數為0.957。
本研究采用問卷星自評方式進行調查。每家醫院指定1~2人負責將鏈接發放給符合條件的護士填寫。問卷首頁為知情同意書,告知調查的目的、意義及方法,自愿填寫。問卷質量控制設置,包括必答題設置、地區設置,保證問卷回收的質量。本次調查共回收問卷1906份,剔除問卷答案有明顯規律的不合格問卷后,最終獲得有效問卷1674份,有效率87.83%。
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模型。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1 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得分情況 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總分122.04±23.40分,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維度條目數及得分情況見表1。

表1 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各維度得分情況(分)
2.1.2 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各維度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條目 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各維度得分最高和最低的條目,見表2。

表2 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各維度得分最高、最低的條目(分)
單因素分析顯示,不同性別、年齡、婚姻、學歷、職稱、工作年限、職務的護士應對能力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無參加新發傳染病應急救援和傳染病工作史、近5年參加傳染病相關培訓次數的護士應對能力總分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影響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的單因素分析(分)
以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總分為因變量,以有無參加新發傳染病應急救援和傳染病工作史、近5年參加傳染病相關培訓次數為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4,納入多元線性逐步回歸模型。結果顯示,有無參加新發傳染病應急救援、有無傳染病工作史及近5年參加傳染病相關培訓次數是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水平的影響因素(P<0.05),見表5。

表4 變量賦值情況

表5 影響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本次調查結果顯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期間江蘇省三級綜合醫院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高于劉玲玉等[6]研究結果,這可能是因為本次調查處于新冠肺炎常態化防疫時期,護士對新發傳染病相關知識關注度較高,接受的培訓次數明顯增加;而劉玲玉等[6]研究的調查對象為疫情發生前江西省醫務人員,包括部分二級醫院的醫技人員。
表2顯示,預防能力中條目1“傳染病的感染譜”得分最低,準備能力中條目7《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得分最低,救援能力中條目36“參與國際救援的注意事項”得分最低,與劉玲玉等[6]、孔德華等[7]、趙文文等[8]研究相似。因此,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在疾病譜、法律法規、國際救援注意事項等方面亟需加強學習,建議各大醫院將該方面知識技能納入護士繼續教育培訓范疇,進一步提高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
表3顯示,護士年齡越大、職稱越高、工作年限越長,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并未出現顯著正性增長,該結果與劉玲玉等[6]研究結果不一致。專業系統培訓能夠提高醫護人員的核心應急能力,研究結果提示,臨床工作中三級綜合醫院對傳染病相關知識技能培訓的重視不夠。隨著疾病譜的變化及衛生工作重點的轉移,臨床醫學越來越偏向于慢性病、重癥的救治[9-10],傳染病、流行病等學科已不斷被弱化,傳染病科在綜合醫院內也日益被忽視。作為傳染病“哨口”的一線人員,我國醫院非傳染病科護士缺乏常態化的傳染病防護教育,護士對傳染病防護意識淡薄,缺乏實踐演練[11]。因此,三級綜合醫院醫護人員(尤其非傳染病科醫護人員)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的相關培訓應引起管理者重視。
本次調查發現,不同學歷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總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該結果與劉玲玉等[6]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是我國醫學院校傳染病學教學很長時間內未將突發傳染病事件應對教育放在重要位置[9],部分院校沒有開展新發傳染病理論教學,或僅作為選修課程進行教學,并且缺乏統一的教材[12]。學校教育的不足給今后預防和應對新發傳染病事件留下了隱患。
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顯示,是否參加新發傳染病應急救援、傳染病工作史及近5年參加傳染病相關培訓次數是影響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的獨立因素,與劉玲玉等[6]、趙文文等[8]研究結果相似。實踐表明,綜合醫院護士參加新發傳染病應急救援前,均會被安排參加短期、集中、針對性救援知識技能培訓;同時,置身于救援實戰中,護士真實的內心體驗提高了對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認識,且培訓的知識技能在救援實踐中不斷糾錯強化,應對能力不斷提高。缺乏經驗的醫護人員是應對突發重大傳染病事件的阻礙因素[8],而專業系統培訓能夠提高醫護人員的核心應急能力,護士參加傳染病相關培訓的次數越多,應對能力越強。李六億等[11]報道,我國醫院非傳染病科護士缺乏常態化的傳染病防護教育,護士對傳染病防護意識淡薄,缺乏實踐演練,說明在護士群體中定期開展新發傳染病知識技能的培訓非常必要。
3.3.1 改善學校教育課程設置,提升知識儲備 新發傳染病導致的嚴重危害公眾健康事件不斷發生,因此,學校教育課程設置應重視新發傳染病在《傳染病學》中的地位,教學內容應緊跟傳染病學前沿動態,將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相關知識技能加入到在校教育中;同時,教學形式應多樣化,可采用病例分析討論、情景模擬應急預案演練等,使教學更具有科學性、時效性、新穎性。
3.3.2 建立以雙向需求為導向的培訓管理體系,不斷提高臨床護士應對能力 三級綜合醫院護理人員人數眾多、層級結構復雜,護理人員臨床護理工作繁忙、班次不固定,相較于其他非醫療行業培訓難度較大。如何在不增加護理人員培訓壓力和負擔的同時,使培訓效果最大化,是護理管理者在構建培訓模式時值得深思的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多次發文明確要求,各醫療機構需依據崗位職責確定針對不同人員的培訓內容,使其熟練掌握新發傳染病防控知識、技能[13]。護士的培訓應與護士的需求相關聯[14],積極響應國家衛健委號召[15],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培訓體系,對護士進行針對性培訓。因此,應預先了解護士新發傳染病崗位應對能力需求及護士自身培訓需求,合理選擇培訓內容、方式、時間及頻率等,建立以雙向需求為導向的培訓體系,進行針對性培訓;同時,建立健全評價系統,了解培訓效果,在培訓中不斷調整改進,提高培訓效果。
三級綜合醫院護士新發傳染病應對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有待提高,其中改善學校教育課程設置是前提,而加強臨床護士培訓是關鍵。以需求的變化推進培訓管理工作,方可保證培訓不流于形式,有的放矢,才能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16]。培訓時應特別重視重點人群(缺少傳染病應急救援及工作史的護士),以不斷提高其應對新發傳染病的能力。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問卷星的調查方法,未能做到隨機抽樣,但調查的樣本量多,范圍廣,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江蘇省三級綜合醫院護士實際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