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蓉 石蘭萍 魏瑩瑩 陳小菊 羅慧
研究表明[1-2],4%~17%的普通病區住院患者會發生病情變化,并因監護不當和(或)搶救不及時非計劃性轉入ICU,此類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較高,住院時間及住院費用也明顯增加[3-4]。Roney等[5],張晨[6]發現,患者發生病情變化前24 h多伴有呼吸急促、意識改變、心率增快、血壓波動等“預警信息”,建議醫務人員借助客觀、科學的病情評估工具有效識別“預警信息”,早期發現“潛在危重癥”患者,進而調整醫療措施,保障患者的安全[7-8]。改良早期預警評分(MEWS)是一種病情評估及預警工具,多項研究表明[9-12],MEWS在急診科和ICU能夠準確判定患者病情嚴重程度,預判其病情變化風險,故本研究將MEWS應用至全院普通病區,通過回顧性收集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轉入前24 h的MEWS得分,分析MEWS得分與患者ICU住院時長及死亡情況的關系,為后期調查MEWS識別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的應用效能提供前期依據。
選取廣東省深圳市某三級甲等醫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129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普通病區轉入ICU,普通病區指除門診、急診、手術室、ICU以外的所有病區;住院時長≥24 h;年齡≥18歲;護理記錄示:患者病情加重,轉入ICU。排除條件:多次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僅納入首次轉入記錄;住院期間簽署拒絕心肺復蘇術;電子信息記錄不全者(缺失指標≥3個)。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通過查閱文獻及小組討論制定一般資料調查表,包括性別、民族、婚姻狀況、年齡、職業、是否吸煙、付費方式、疾病主要診斷、轉入科室、ICU住院時長、住院期間是否死亡。
1.2.2 MEWS 包括體溫、心率、呼吸、收縮壓、意識5項評估指標[13]。其中體溫賦值0~2分,其他四項賦值0~3分,各評估指標單項得分相加為MEWS總分,總分0~14分,分為低(0~3分)、中(4~6分)、高(≥7分)分段,MEWS<4分表示患者病情穩定,發生病情變化的可能性較小;MEWS≥4分表示患者病情較重,發生病情變化的可能性較大[14],見表1。本研究回顧性收集非計劃性轉入ICU者轉入前24 h的MEWS得分,每4 h記錄1次,分別記為T1(轉入前20~24 h)、T2(轉入前16~20 h)、T3(轉入前12~16 h)、T4(轉入前8~12 h)、T5(轉入前4~8 h)、T6(轉入前0~4 h),若各時間段內出現多次MEWS,則僅記錄該時段內MEWS最高得分[15]。

表1 改良早期預警評分
研究者通過HIS系統后臺篩選時間段內全院ICU住院患者,由1名臨床工作經驗≥3年的護理人員及1名護理碩士在讀研究生根據納入、排除條件分別獨立確定其是否為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最終對比兩人判定結果,結果一致且為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則通過電子信息記錄系統逐條收集所需數據,判定結果不一致則討論后確定是否納為研究對象。
使用Microsoft Excel 2010進行數據整理,使用IBM SPSS 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數資料使用頻數、百分率描述。采用方差分析、卡方檢驗法比較不同時間段、不同分數段患者的ICU住院時長及死亡情況;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關性分析探究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轉入前24 h MEWS得分與ICU住院時長及死亡情況的關系。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共納入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129例,其中男86例,女43例;漢族121例,少數民族8例;未婚10例,已婚112例,離婚1例,喪偶6例;年齡<55歲33例,55~74歲44例,≥75歲52例;內科轉入84例,外科轉入32例,其他科室轉入13例。
MEWS得分顯示,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轉入前T1~T6時段內,MEWS≥4分者分別為32例(24.81%)、37例(28.68%)、38例(29.46%)、40例(31.01%)、46例(35.66%)、77例(59.69%)。
ICU住院時長顯示,T6時段內,MEWS低、中、高分段患者ICU住院時長分別為8.26±8.88 d、10.61±22.25 d、13.17±14.02 d。即T6時段內,不同分數段患者的ICU住院時長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死亡情況顯示,T6時段內,MEWS低、中、高分段患者死亡率分別為25.00%、26.79%、33.33%。即T6時段內,不同分數段患者的死亡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研究對象ICU住院時長與死亡情況
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轉入前0~4 h的MEWS得分與ICU住院時長存在弱度正相關關系[r(127)=0.185,P<0.05],即患者轉入前0~4 h的MEWS得分越高,其ICU住院時長越長。其余時段MEWS得分與ICU住院時長不存在相關性,見表3。
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轉入前0~4 h的MEWS得分與死亡情況存在弱度正相關關系[r(127)=0.161,P<0.05],即患者轉入前0~4 h的MEWS得分越高,其死亡率越高。其余時段MEWS得分與患者死亡情況不存在相關性,見表3。

表3 MEWS得分與ICU住院時長及死亡情況的相關性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T1~T6時段內,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轉入前24 h MEWS預警人數逐漸增加,分別為32例(24.81%)、37例(28.68%)、38例(29.46%)、40例(31.01%)、46例(35.66%)、77例(59.69%)。Churpek等[16]探 究 MEWS預測普通病區住院患者轉入ICU的能力,發現當MEWS≥5分時,患者轉入ICU的可能性明顯增加,與本研究結果相似。研究指出[17],普通病區患者大多病情穩定,但仍有部分患者發生病情變化,如非計劃性轉入ICU等,借助MEWS等病情評估工具,幫助醫護人員早期、準確評估患者病情,有助于盡早采取救治措施,改善患者預后[18]。
本研究結果顯示,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轉入前0~4 h MEWS得分與ICU住院時長存在弱度正相關關系,即MEWS得分越高,其ICU住院時長越長。另轉入前0~4 h MEWS得分與患者死亡情況存在弱度正相關關系,即MEWS得分越高,患者住院期間死亡的風險越大,與Burch等[19]、Reini等[20]研究結果相似。Finlay等[21]指出,MEWS包括體溫、心率、呼吸、收縮壓、意識5項評估指標,可以幫助醫務人員快速評估神經、心血管、呼吸等多個系統,對于把握患者病情,預判其惡化風險具有重要意義。英國重癥監護協會以及倫敦皇家醫學院推薦MEWS作為綜合病房患者病情的評估工具,稱其有助于醫務人員早期識別有惡化風險的患者,盡早調整醫療措施[22]。
本研究結果顯示,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轉入前0~4 h MEWS得分與ICU住院時長及死亡情況存在相關關系,但相關性較弱,與Cooksley等[23]研究結果相似。研究指出[24-25],MEWS評估指標雖易于獲取,但數量較少,故靈敏度較低,無法準確、真實反映患者病情,建議聯合相關指標提高MEWS效能。本研究中,內分泌科1例患者血壓由128/68 mmHg升至165/110 mmHg,其舒張壓上升幅度達61.76%,但根據MEWS區間賦值,此患者MEWS總分始終為1分,低于預警線;另有2例心內科患者主訴胸前區疼痛,急查心電圖考慮心肌梗死,其MEWS得分均<4分,未能預警,可見MEWS對部分患者識別能力不足,故建議結合相關指標提升MEWS 效能[26-28]。
MEWS是一種簡單、便捷的病情評估工具,能幫助醫護人員早期、快速、客觀地評估患者病情[29],以便于及時調整醫療措施,保障患者安全[30]。本研究回顧性收集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轉入前24 h的MEWS得分,分析其與ICU住院時長及患者死亡情況的關系,結果顯示,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轉入前24 h的MEWS預警人數逐漸增加,且轉入前0~4 h MEWS得分與ICU住院時長及患者死亡情況存在弱度正相關關系,故可將MEWS作為非計劃性轉入ICU患者住院情況的評估指標之一,但考慮到本研究樣本量較少且兩者相關性較弱,故建議優化MEWS后,開展大范圍、多中心的研究進一步證實此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