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麗麗 王會娟 袁夢洋 耿娜娜 張會敏
隨著護理教育的蓬勃發展,護理本科規模逐漸增大,未來越來越多的護生將要走向臨床護理崗位,但是他們卻面臨著學業和臨床實習的雙重壓力、不明確的職業定位、職業倦怠、人際關系沖突、實習準備不充分等其他困境,這將對其職業適應與職業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1-2],因而,本科護生職業生涯適應能力顯得尤為重要。生涯建構理論提出,個體應綜合考慮過往經歷、目前想法、未來抱負,逐漸構建其自身職業生涯發展,深化既有的職業發展理論,開啟新的生涯建構咨詢模式,其核心為生涯適應力[3]。生涯適應力是指個體對于可預測的生涯任務、所參與的生涯角色與面對生涯變化或不可預測的生涯問題的準備程度與應對能力[4]。護理實習生作為臨床工作的后備軍,良好的生涯適應力有助于從學生到護理工作者角色的轉變[5-6]。既往有學者從個體認知能力分析,發現學生的生涯適應力與心理控制源有關[7-8],但忽略了學生在職業生涯過程中的學業成就和情緒體驗對生涯適應力的影響。因此,本研究旨在了解護理本科實習生的主要學業成績水平、臨床實習過程中產生的情緒體驗,并探討二者是否會影響其職業生涯適應力,從而為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策略提供借鑒。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樣法,選擇某高校分布于5所三級甲等綜合醫院的2017級本科護理實習生128名,年齡20~23歲,平均21.32±0.73歲;女生110名(85.93%),男生18名(14.07%)。
(1)護理本科實習生學業成績:根據文獻研究、專家意見,選擇護生在校期間的“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外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5門專業主干課程的期末成績代表實習護生的學業成績。本研究以5門主干課程期末成績平均分作為學習成績的最終統計指標,由學校教務部門統一提供蓋章原件。
(2)學業情緒問卷 :采用馬惠霞等學者[9]編制的“大學生一般學業情緒問卷”,共88個條目,包含焦慮、厭煩、放松、失望、自豪、羞愧、愉快、希望、氣憤、興趣10種情緒;積極高喚醒、積極低喚醒、消極高喚醒、消極低喚醒4個維度;積極高喚醒包括希望、愉悅、自豪3個因子;積極低喚醒維度包括放松、興趣2個因子;消極高喚醒維度包括氣憤、焦慮、羞愧3個因子;消極低喚醒維度包括厭煩、失望2個因子。采用likert 5點計分,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計15分。每個維度分值越高,說明此類情緒體驗感強烈。本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641~0.887,重測信度0.563~0.866,結構效度和效標效度符合心理學測量標準。
(3)生涯適應力量表 :采用 Hou等[10]修訂的“生涯適應力量表”,其Cronbach’s α系數為0.974。該量表合計由24個條目構成,包括生涯關注、生涯好奇、生涯控制和生涯自信4個維度,每個維度6個條目。該量表采用Likert 5點計分,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依次計1~5分,得分越高,代表職業生涯適應力越強,條目分低于常模2.5分為生涯適應力偏低。
課題主持人與各實習醫院護理部負責人共同討論,在本科生實習第20周進行問卷調查,發放前通過微信群向調查對象進行解釋說明,獲得知情同意后,通過微信群以問卷星形式發放。共發放問卷130份,回收有效128份,回收率98.46%。問卷回收后由2名研究者核查收集資料的準確性,雙人及時錄入epidata,保證錄入數據的準確性。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通過Pearson相關分析學業成績、學業情緒、生涯適應力三者之間的相關性;采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預測自變量對應變量的作用。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調查學業成績主要為護理本科實習生在校期間基礎護理學、內科護理學、外科護理學、兒科護理學、婦產科護理學5門主干課程的期末成績,能夠較好地反應護理本科生理論知識水平,成績總平均分為75.20±6.47分。
本研究中護生學業情緒的調查結果顯示,得分最高的為積極高喚醒維度,條目均分為3.79±0.43分,得分最低的為消極低喚醒維度,條目均分為2.58±0.67分,具體見表1。

表1 護理本科實習生學業情緒得分(n=128)
本研究中本科護生職業生涯適應力為中等以上水平(最高為5分),各條目均分具體見表2。

表2 護理本科實習生職業生涯適應力得分(n=128)
根據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護理本科護生職業生涯力與學業成績、學業情緒消極低喚醒維度呈負相關(P<0.05),與學生學業情緒積極高喚醒維度、積極低喚醒維度呈正相關(P<0.05),具體見表3。

表3 護理本科實習生職業生涯適應力與學業成績、學業情緒相關性分析(r)
將生涯適應力與學業成績、學業情緒相關性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到多元線性回歸中,可以得出以下結果:本科實習護生學業成績與學業情緒中積極高喚醒維度對其職業生涯適應力具有主要影響作用;護生學業成績與學業情緒可以聯合解釋其生涯適應力40.2%的變異程度,見表4。

表4 學業成績、學業情緒對本科護生生涯適應力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本研究中的本科護生職業生涯適應力處于中等以上水平,這與其他學者[11-12]關于護生的生涯適應力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這可能與護生在校期間開設的職業規劃課程、臨床見習,促進了護生提前適應臨床工作有關,推測出本科護生面對未來職業生涯中的變化已經具備一定的適應能力。此外,研究結果顯示,職業生涯適應力各維度得分比較從高到低為:生涯好奇、生涯控制、生涯信心、生涯關注,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首先在本次調查中有超過半數的護生對目前就業持有不太樂觀的態度;其次,近幾年隨著社會與醫院的發展需求,部分三級甲等醫院更偏向對護理高層次人才的招聘。因此,為使護生職業生涯適應力進一步提升,提出以下建議:①高校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將課程思政有效的融入進日常課堂,讓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了解到自己專業領域一些優秀的前輩,提高護生的職業認同感,促進職業生涯適應力的提高。②院校與實踐基地可以采取聯合教學的方式促進護生職業認同感與臨床決策能力提升,增強其臨床適應能力[13]。③據以往國外相關學者[14]研究顯示,以自我反思為中心的職業生涯課程比一般職業生涯課程更能提高職業適應性。
Perkun等[15]學者提出,學習情緒可以分為愉悅度和喚醒度2個維度,本研究結果顯示,本科護生積極情緒的學業情緒體驗多于消極的學業情緒體驗,各維度得分從高到低依次為:積極高喚醒、積極低喚醒、消極高喚醒、消極低喚醒,這與其他學者針對護生學業情緒研究結果一致[16],但與國內一般大學生學業情緒得分比較,具有差異性[17]。相關報道表明,本科護生在臨床實習過程中承受著巨大壓力,易引發焦慮、抑郁等情緒[18]。因此學校與醫院在未來的教學過程中應關注護生的心理健康,積極探討學業情緒的影響因素,運用合理的干預措施緩解護生的消極情緒,例如:認知行為互動取向團體輔導、歸因訓練干預、豐富護理教學方法、情感支持等,提高護生積極情緒的產生,促進護生職業生涯適應力提升。
本研究相關分析結果顯示,積極高喚醒、積極低喚醒、消極低喚醒學業情緒體驗與學業成績是本科實習護生職業生涯適應力的影響因素,在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中,本科護生學業成績、學業情緒的積極高喚醒、積極低喚醒及消極低喚醒維度能夠聯合預測職業生涯適應力,其中積極情緒與其職業生涯力呈正相關,消極情緒與其職業生涯適應力呈負相關,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19-20],這表明,積極的情緒能促進護生生涯適應力培養與提高,消極的情緒不利于護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因此,高校與醫院應加強聯系,關注實習護生情緒變化,減少護生負性情緒的產生,提高其職業生涯適應力,促進護生從學生到護士角色的轉變。有學者曾對高職實習男護生臨床生涯適應力與在校學業成績關系進行研究[21],發現成績良好者生涯適應能力較強,提示學業成績對男護生臨床實習適應有明顯影響 ,但本研究中護理本科實習生的學業成績與職業生涯適應力有明顯的負相關,這可能與目前很多本科學生較為關注自己的理論學習以及越來越多的本科護理學生選擇考研深造,不太關注自身職業方面的發展有關,因此學校在對護理本科生進行培養時應改進教學課程設置及教學方法,注重學生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本研究表明護理本科實習生學業成績、學業情緒對其職業生涯適應力有預測作用,可為各位同仁優化學生教學方法、培養方式提供借鑒,有利于實習護生從學生角色到臨床護士角色的轉變,緩解焦慮等負性情緒。本研究局限性在于納入樣本量較少,雖分布在不同的實習醫院,但局限于同一高校、同一層次的護理本科生,有待于進一步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實習護生進行預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