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路路 劉靜娟 梁紅波 韓梅
鼻咽癌是一種發生于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發病率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放射治療是鼻咽癌治療的基本方法,患者常因放射治療出現口腔潰瘍、疼痛等不良反應,繼發吞咽障礙,引起患者對進食的恐懼,從而導致營養不良、免疫系統紊亂,最終形成惡性循環,阻礙康復進程,嚴重者可能中途放棄治療[1]??茖W、有效的營養管理在改善其營養、免疫水平方面至關重要。我國既往營養管理多為營養師制訂計劃、護士指導、患者執行的傳統模式,依從性及可行性仍有待提高[2]。賦能教育是一種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方式,即通過為患者提供技能、資源及知識以開發其主觀能動性和內在動力,從而促使其積極參與護理、治療決策,以提升其遵醫行為及自我管理能力,改變不利處境[3-4]?;诖耍狙芯刻接懭谈M式賦能教育及營養管理對鼻咽癌放療患者康復效果及依從性的影響。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醫院收治的80例鼻咽癌放療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均經細胞學、組織學、病理學檢查確診為鼻咽癌;均符合放療指征且未發現遠處轉移;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上,可配合賦能教育;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條件:合并肢體功能障礙無法配合功能鍛煉者;不符合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標準者;存在認知、表達障礙者。按照組間基本資料匹配的原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6例,女14例;年齡31~59歲,平均42.09±3.28歲;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9例,高中(中專)21例,大專及以上10例。觀察組中男23例,女17例;年齡30~62歲,平均42.55±3.14歲;文化程度:小學及初中7例,高中(中專)22例,大專及以上11例。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采用常規健康教育、營養管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及營養管理,具體如下。
1.2.1 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
(1)初診:①為患者詳細介紹鼻咽癌相關知識并制訂放療、復診時間方案表,分別于放療第5、10、20、30次評估階段放療效果及反應,給予針對性癥狀指導并矯正其功能操動作,幫助患者及其家屬樹立疾病康復信心。②為患者介紹放療原理、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相關防護知識,讓患者明白放療并發癥通常是可逆、可控的,若出現及時與護理人員聯系并及時采取應對方式。③強調頭頸部功能鍛煉的意義、重要性,觀察患者鍛煉操動作是否標準,解答患者鍛煉過程中的疑問并糾正錯誤姿勢。④指導患者每日早晚使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牙≥2次。⑤一對一制定鼻咽癌放療管理手冊,患者在手冊上填寫各項基本資料,護理人員填寫疾病分期并以該手冊為依據制訂患者鍛煉及評估計劃。幫助患者掌握手冊正確的使用方法,鼓勵其主動在手冊上填寫健康教育、功能鍛煉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不適癥狀,便于后續跟進。
(2)復診:①耐心傾聽患者主訴并查閱個案管理手冊,了解其鍛煉依從性及疾病掌握程度,不斷調整健康教育及功能鍛煉方案。②按照放療皮膚、口腔、舌頭活動度及頭頸功能的順序檢查患者恢復情況,視情況給予賦能肯定。③對遵醫行為較差、口腔或皮膚損傷程度較重的患者重復教育,頭頸部功能鍛煉依從性差的患者加強行為指導和健康教育,一對一糾正其不規范動作。
(3)放療:放療過程中持續跟進患者皮膚、口腔黏膜防護賦能教育,包括:①密切觀察患者局部照射區皮膚色澤變化,評估腫脹、瘙癢、燒灼程度,叮囑其保持皮膚清潔干燥。②若患者皮膚出現放射性損傷,遵醫囑使用皮膚保護劑,損傷嚴重者可暫停放療,根據組織潰瘍、壞死范圍遵醫囑給予鎮痛處理。③強調含漱時間,每次漱口時間長于3 min,保持口腔清潔狀態,日常生活注意避免生硬食物刺激紅斑、紅腫處,以免造成口腔二次黏膜損傷。
1.2.2 營養管理
(1)營養評估:護理人員通過營養風險篩查表評估患者營養風險后與主治醫師、營養師共同為患者制訂營養管理方案,詳細講解病情、癥狀及飲食知識。評分低于3分可根據身體狀況給予藥物指導,高于3分可視疾病進展配合營養支持。
(2)營養支持:為患者制訂針對性營養需求及支持方法,能量、蛋白質攝入量分別設置為200 kJ/(kg·d)、3 g/(kg·d)。放療期間飲食應遵循少食多餐、清淡、易消化的原則,提高牛奶、水的攝入量,并禁止患者食用刺激性、辛辣食物。對于口腔黏膜發生損傷的患者,可建議其飲用烏梅茶或菊花茶。鼓勵食欲較差的患者適量進食甜、酸等可促進食欲的食物。若患者經口進食困難可通過管飼或靜脈輸注給予腸外營養支持,做好患者心理疏導工作,使其明確營養支持的必要性,主動觀察并發癥并給予預防對策。
(1)營養指標:出院前清晨抽取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檢測營養指標,包括血紅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計算體質指數(BMI)。
(2)疾病認知水平:采用我科自制疾病認知水平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對鼻咽癌、化療、飲食、自我護理方面知識的掌握程度,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提示患者對應維度知識水平越高。
(3)依從性:參照相關文獻[5]評估兩組患者頭頸部功能操鍛煉依從性,優,根據鍛煉幅度、頻率按時完成每日3次以上;良,根據鍛煉幅度、頻率按時完成每日1~2次;差,不鍛煉或未完整鍛煉。
采用SPSS 23.0軟件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后,觀察組Hb、BMI、ALB、PA營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營養水平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鼻咽癌、放療、飲食方案、自我護理方面疾病認知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疾病認知水平比較(分)
護理后,觀察組頭頸部功能操鍛煉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頭頸部功能操鍛煉依從性比較
Rusthoven 等[6]研究表明,鼻咽癌患者放療期間受多重因素影響,容易造成生活及飲食習慣的改變,甚至部分患者出現恐懼、抑郁等不良心態。同時,鼻咽癌患者放療期間機體對營養攝入量需求高,因口腔黏膜損傷、吞咽障礙等因素均對患者進食造成阻礙,故營養管理的實施有利于維持患者身體狀態及營養水平的穩定,降低嚴重營養不良的發生風險[7]。營養管理具備規范性和流程性,從患者放療開始至其結束,根據營養評估結果為其制訂針對性的腸內、腸外營養支持計劃,結合疾病知識、營養干預知識、健康教育有效降低放療不良反應的發生,改善患者營養狀態的同時促進其機體康復[8]。本研究對觀察組實施營養管理,患者ALB、BMI、Hb、PA營養指標均優于對照組,與潘冬梅等[9]研究結果類似。提示營養管理可根據實際情況給予標準化營養干預,培養患者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動態調整放療各階段營養指標攝入量和營養支持方式,確保滿足機體恢復所需的各項需求。
日常生活中,鼻咽癌放療患者要長時間對皮膚、口腔清潔、飲食管理等進行全方位自我管理,且患者至少至放療結束后2年需要持續頭頸部功能鍛煉[10]。上述各階段均需要專業護理人員及營養師給予不間斷的支持及幫助。但我國鼻咽癌放療患者護理尚處于探索階段,且方式較為雷同、陳舊,患者頭頸部功能操鍛煉依從性仍有待提高[11]。傳統健康教育多以疾病相關知識為中心,重點在教而非對患者本身的關注,導致患者主觀能動性和實際行為方面較為欠缺,鍛煉依從性難以得到保障[12]。尤其是出院后,缺少護理人員連續、完整的監督和提醒,患者及其家屬居家護理能力有限,無法及時發現及處理不規范的功能鍛煉及放療相關不良反應[13]。本研究觀察組從初診、復診、放療過程對患者實施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頭頸部功能操鍛煉依從性高于對照組,同時觀察組鼻咽癌、放療、飲食方案、自我護理方面疾病認知水平均高于對照組。提示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可激發患者功能鍛煉的主觀能動性,繼而強化其放療自我管理能力及依從性。
綜上所述,全程跟進式賦能教育及營養管理在鼻咽癌放療患者中應用,可改善其營養、認知水平,能夠有效促進其康復進程,提高鍛煉依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