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平
(四川省天全縣新華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四川 天全 625505)

當前,飼料安全即食品安全的概念已在世界范圍內達成共識。我國的飼料工業起步晚發展快,因科學技術水平限制及管理滯后等因素,由飼料引起的畜產品安全問題尤為突出。
1.1 飼料原料 優質的飼料原料是生產安全飼料的前提。飼料原料質量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產地地理條件、原料加工工藝、貯藏條件及有無人為摻假等。因此,飼料加工應盡可能選用來自無公害生產基地生產的原料,以確保原料符合生產安全畜產品標準。
1.1.1 飼料本身所含有毒有害物質 飼料本身含有一些物質,如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植物凝集素、胃腸脹氣因子、硫葡萄糖苷、棉酚、生氰糖苷等,它們對動物的身體具有一定毒害。這些物質在動物體內積累達到一定量時,人食入后即可造成中毒
1.1.2 動物性飼料 一般將來源于動物及動物產品的飼料稱為動物性飼料。常用的有肉粉和肉骨粉、魚粉、骨粉、貝殼粉及蛋殼粉等,如果這些原料中含有致病因子,則會導致動物患病,進而危害人類健康。
1.1.3 化學性污染 化學物質污染的飼料被動物采食后,可導致動物中毒甚至死亡。這些物質具有難降解、易蓄積、毒性強的特性和致癌、致畸、致突變等毒副作用。對人和動物有多方面危害,可以長期蓄積體內。含碳的物質,如煤、木材、石油及植物秸稈等,在燃燒過程中可產生多種環芳烴類致癌物質,在一般的烹調過程中不易被破壞,隨食物進入人體后可導致胃癌、腺體癌和血癌等。
1.1.4 霉菌污染 引起飼料霉變的微生物主要有霉菌、青霉菌、鐮刀霉菌等,尤其是黃曲霉菌對飼料原料造成的污染最為嚴重。夏季高溫高濕季節霉菌易生長繁殖,飼料霉變不僅降低了飼料的適口性及營養價值,更嚴重的是會產生多種霉菌毒素,這些毒素對動物的健康有很大危害。尤其是黃曲霉毒素危害最嚴重。是目前所有致癌物質中毒性最大、致病力最強的一種。其次還有赭曲霉毒素、煙曲霉毒素、玉米赤霉毒素、單端孢霉毒毒素等,這些毒素除對動物本身有很大影響外,殘留在畜產品中的霉菌毒素對消費者,造成的危害也是非常嚴重的,甚至可致命。
1.1.5 細菌和病毒污染 細菌和病毒污染飼料并隨后污染畜產品,這是人畜共患病的重要傳播途徑。一些病原微生物,如沙門氏菌、大腸桿菌、李斯特菌、朊病毒等,可以通過飼料使動物致病,影響畜產品的安全,并嚴重威脅到消費者的健康。飼料廠采購原料時要對原料產地的畜禽疫情有所了解,避免采購來自疫區的飼料原料,尤其是動物性飼料原料,如肉骨粉、血粉、羽毛粉等。因此各種飼料原料在入廠前應注意其新鮮度并嚴格檢測病原微生物對飼料原料的污染。以防止細菌或病毒的傳播。
1.1.6 含有農藥殘留的飼料 動物飼料主要來源于植物,而現代植物生產過程中使用較多農藥導致飼料的農藥殘留,動物采食后會造成體內農藥殘留,進而危害人類健康。谷物和牧草飼料中農藥殘留主要來源于有機氯農藥、有機磷農藥,這些農藥蓄積于人體的脂肪組織,其次為肝、腎、脾、腦。有機氯農藥通過動物產品進入人體后,可引起肝細胞病變,導致脂肪肝,還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達到一定儲量后會引起神經系統功能紊亂和皮膚刺激癥狀。有機磷農藥進入人體后,主要損壞神經系統,出現頭痛、疲乏、健忘、運動失調等癥狀,對人畜健康造成很大傷害。
1.1.7 人工合成的防腐劑和著色劑 飼料中添加的防腐劑,如苯甲酸及其鹽類,對動物和人具有潛在的危害。添加人工合成的著色劑,也存在安全方面的隱患。因此,經濟發達國家一般選擇天然著色劑。
1.1.8 飼料的二次污染 飼料在儲運加工過程中,很容易受到環境中某些化學物質的污染,如畜禽的粗飼料(塊根、塊莖、青綠飼料等)、糠麩類飼料、谷實類飼料,主要是作物的皮、殼、根等廢棄部分,可富積土壤中的重金屬元素,并殘留一定量的獸藥或農藥,且這部分的獸藥或農藥殘留量遠比可食用的部分要高。
1.2 飼料添加劑 為了獲得更多的畜產品,人們常在飼料中添加一些促進畜禽快速生長所需的化學物質,這類物質如不按規定使用,通過生物鏈進入畜禽體內被蓄積,最后會隨畜產品進入人體中,影響人體健康甚至引起死亡。
1.2.1 抗生素藥物 飼料中添加抗生素也出現一系列問題,如超量添加抗生素、不執行停藥期規定而導致抗生素殘留等。重復添加促生長類抗生素也會造成超量用藥,造成的獸藥殘留進而危害消費者身體健康。抗生素殘留對人體腎臟造成損害,嚴重時可引起急性腎小管壞死,核黃素缺乏和紫斑性損傷。
1.2.2 激素類添加劑 主要有主要有克倫特羅、沙丁胺醇、萊克多巴胺等。
1.2.3 重金屬殘留及礦物質添加 飼料中添加高劑量微量元素可提高畜禽生產性能,提高飼料轉化率,但是畜產品中重金屬和某些礦物質元素殘留已成為重要問題。高銅、高鐵、高鋅、有機砷等對畜禽的生長有一定促進作用,但過量使用會造成銅、砷等元素在畜禽肝臟中蓄積,往往造成動物中毒,同時隨畜禽糞便排出體外,造成土壤、水源污染,反過來又污染飼料原料作物造成惡性循環。飼料工業中最常見的重金屬元素包括鉛、汞、砷等。有機砷制劑(阿散酸或洛克沙砷)近年來廣泛用作動物生長促進劑,砷被機體吸收后導致細胞代謝紊亂,危害人類健康,同時污染環境。因此使用時要嚴格執行停藥期規定,即生豬屠宰前5天停藥。如果在屠宰前繼續采食添加有阿散酸的飼料,會導致阿散酸在體內殘留,人長期食用含這類重金屬殘留的豬肉,可導致其在體內積蓄,最終引發中毒。
目前,在我國肥育豬飼料中常添加銅、鋅、鐵作為促生長、防腹瀉及預防貧血制劑,如果豬長期采食高銅、高鋅、高鐵日糧,則這三種微量元素會在豬體內蓄積。
1.3 飼料的加工工藝 飼料的加工工藝是一套有機的序列,每一道工序都有可能對飼料安全產生影響,進而影響畜產品的安全。
1.3.1 進廠檢驗制度不完善 原料進廠時檢驗制度不完善,原料中細雜物質影響產品質量,細雜物中夾帶大量的有害微生物,對加工后產品貯存極為不利,使產品貯存期縮短,影響產品的貨架壽命及產品的外觀色澤。同時細雜物質太多,會降低物料的整體營養水平和使產品質量不穩定。飼料的保管與貯藏對飼料安全也非常重要,主要是貯存條件的控制(如溫度、濕度、通風等)及貯藏時間,飼料保管時溫度過高可使蛋白質變質,貯藏時間過久過濕可因細菌作用而腐敗。
1.3.2 設計配方未考慮地方特性 我國幅員遼闊,自然環境差異很大,土壤中某些必需營養元素在不同地區差異較大。因此,在設計配方時,要有針對性地考慮土壤中礦物質含量與畜體所需的礦物質量,因地制宜,避免過量添加而引發中毒事件。
1.3.3 飼料加工設備 飼料加工過程中所有的金屬機械、管道、容器等可能含有某些重金屬元素,在一定條件下通過各種形式進入飼料。例如由于加工設備與飼料接觸部分的間隙會殘留飼料殘渣,給霉菌和沙門氏菌等有害微生物提供污染的可能,同時給畜禽帶來潛在的危害。
1.3.4 飼料加工過程中管理不當 在生產顆粒飼料時,如果冷卻器及配套風機選擇不當,致使顆粒冷卻時間不夠或風量不足,導致出機的顆粒料水分含量及料溫過高,這樣的顆粒飼料裝袋后易發生霉變。在飼料提升管道中積存的物料,如果未定期清理,以及原料倉長期不清理或受到污染,均易引起霉變。
解決畜產品安全的核心是應用安全的飼料,并且需要不斷地加以改進和創新,進一步開發和研制新飼料產品和新技術,使之為實現畜產品安全奠定雄厚的基礎。
2.1 健全措施,建立質檢機構 建立企業肉品品質及違禁藥物檢測與官方監督抽檢相結合,動物免疫與定點屠宰相配合的雙重管理機制,發揮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

2.2 加強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 加速推廣應用新型綠色安全的飼料添加劑。開發新型綠色安全的飼料添加劑,如植物提取物、酶制劑、酸化劑、微生態制劑等。確保飼料安全和安全優質畜禽產品生產,保護人類健康和生態環境。要以研究、開發蛋白質飼料、農副產品飼料的生產及高效利用技術為重點,大力開發非常規飼料,加速研制并推廣生態型飼料、大力推動專用飼料科學配方技術,研究不同因素對動物營養需要量影響的定量關系并將其作為營養需要量數學模型變量,精確動態地評定不同條件下動物特定的營養需要量,科學降低日糧營養供給中的安全量,減少營養物質的排出。此外,加強生物工程技術及飼料營養理論的研究,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提高信息網絡技術化在飼料生產和經營中的應用水平。
2.3 廣泛宣傳 嚴禁使用、嚴厲查處違禁藥物并進行廣泛宣傳,明確發布禁止用作添加劑的藥物名單,如β-興奮劑、鎮靜劑、激素等。其次加強對禁用藥物從源頭打擊的宣傳。對養殖企業、飼料及添加劑企業進行培訓教育,控制源頭。加強法律、法規的宣傳,全面整頓和規范飼料生產及市場。
2.4 嚴把源頭質量關 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和實際生產情況,飼料生產源頭的質量把關是保護飼料以及動物食品安全的關鍵環節之一,一旦發現有違規飼料或進行違規養殖的養殖戶一定要及時進行勸阻、處罰,及時消除動物養殖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