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綠平,張京佶,趙華清
上海市檢測中心生物與安全檢測實驗室,上海 201203
水生生物毒性測試廣泛應用于評估化學品的水生態環境安全,而魚類作為水生生態環境體系中的頂級脊椎動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其生態毒性數據為水生生態風險評估與風險管理提供基礎,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1-4]。隨著替代(replacement)、減少(reduction)、優化(refinement)(3Rs)原則[5]在哺乳動物毒性測試中的廣泛認可,近年來,該理念在環境毒理學領域的延伸也逐漸被關注[6]。歐盟分別于2009年和2013年,禁止用化妝品原料進行脊椎動物試驗以及禁止銷售用動物試驗檢測的化妝品原料及成品。此外,歐洲《化學品的注冊、評估、授權和限制》(REACH)法規也高度關注化學品毒性測試中實驗動物福利問題,提倡減少測試中脊椎動物的數量,推動非動物測試(如胚胎、細胞和組織等)和替代策略的開發和驗證[7]。目前,國際上首選魚類急性毒性試驗的替代方法,在2012年完成驗證[8-9],于2013年由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頒布,魚類胚胎急性毒性試驗(Test No. 236: Fish embryo acute toxicity (FET) test,簡稱OECD 236)[10]方法中指定的實驗生物為斑馬魚(Daniorerio)受精卵。
采用胚胎進行毒性試驗除了可滿足現行動物福利法規的要求,還存在以下幾個優勢。(1)親魚體型小,易于飼養、管理方便。(2)產卵量大。通常情況下親魚每次可產卵幾百枚至上千枚不等,對于單個試驗而言,同一來源的大批量受精卵可滿足統計學意義上的各類分析。(3)試驗體系小。整個試驗可在24孔細胞板中完成,節約了空間和成本的同時,還減少了樣品的用量和廢液的排放。(4)測試周期短,試驗周期為96 h。從受精卵開始,通過卵黃囊吸收營養,胚胎可在24孔細胞板中存活多天,完全可以滿足試驗需求。且與傳統魚類急性毒性試驗一致,結果具有一定可比性。(5)斑馬魚胚胎具有光學透明性[11],可通過顯微鏡觀察各發育階段的形態特征,定期觀察各種效應指標(致死或致畸),為毒理學研究提供依據。(6)運用一定的標記技術,可透過細胞膜,準確地觀察某個基因在組織器官或個體中的表達。
魚類胚胎急性毒性試驗在技術上操作方便,試驗結果穩定性及重復性較高[12]。與傳統的成魚或幼魚的急慢性試驗相比,更為靈敏且能提供更多的觀察效應指標。不僅可用于研究化學品的環境毒性,還可用于對污水、廢水的監測和控制。在德國,斑馬魚胚胎已經作為水質監測的標準實驗材料,取代了用成魚進行的毒理學研究[13-14]。由于胚胎期對外源化學物質相對敏感,研究也表明,魚類胚胎急性毒性數據與魚類急性毒性數據之間有著高度相關性[15]。因此,很多歐美國家已逐漸避免使用成魚或幼魚作為毒性研究材料,越來越多改用胚胎試驗獲取毒性數據。
目前全球大部分生態毒性測試,從方法到試驗物種,都是在歐美國家的應用研究基礎上提出來的,對保護我國生態環境安全沒有針對性。就魚類胚胎急性毒性試驗而言,OECD 236中指定的試驗物種為斑馬魚(Daniorerio)受精卵,并沒有涉及其他魚種。然而生態環境保護是具有區域特異性的,研究化學品對特定區域環境的毒性效應需要有符合我國環境保護特點的試驗物種進行測試。稀有鮈鯽(Gobiocyprisrarus)是我國特有的一種小型鯉科魚類[16],我國《化學品測試方法》已將稀有鮈鯽列為推薦受試魚種之一[17-19]。其親魚性成熟時間短,繁殖季節長,產卵量大,可常年人工繁殖,因此具有成為中國特有模式魚種的潛能。由于其胚胎也具有光學透明性,可透過卵膜清晰觀察胚胎發育,同時其胚胎的形態特征、發育過程及孵化時間也與多數淡水硬骨魚類似[20]。因此,以稀有鮈鯽為實驗材料,開展相關的胚胎毒理學研究有一定的基礎依據。此外,稀有鮈鯽生物學特征研究已較為系統,研究工作涉及魚病學、遺傳學、環境科學、胚胎學和生理學等領域[21-24]。在此基礎上,開展稀有鮈鯽在胚胎領域的毒理學研究將推動我國特有標準試驗魚種用于生態毒性測試的可持續戰略,拓展稀有鮈鯽在毒性測試中的使用范圍,為其最終成為國際公認的標準試驗物種創造條件。
無論是科學研究、環境監測還是毒性檢測,實驗動物的質量是實驗數據可重復性(repeatability)、再現性(reproducibility)和敏感性(sensibility)的基石。研究表明,稀有鮈鯽在魚類胚胎急性毒性試驗中的結果重復性良好[25],需評估稀有鮈鯽在魚類胚胎急性毒性試驗中的敏感性。本研究選取16種不同種類的化學品開展稀有鮈鯽胚胎急性毒性試驗,通過試驗和已有文獻資料相結合的方式,分別將稀有鮈鯽胚胎與斑馬魚胚胎,稀有鮈鯽胚胎與其成魚進行比較,研究稀有鮈鯽胚胎的敏感性和可比性。
1.1.1 實驗動物
本研究中所使用的稀有鮈鯽親魚源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為野生型封閉群(Ihb: IHB),或引種后自行繁育。為保證良好的受精率,選擇實驗室馴養條件下無肉眼可觀察到感染或疾病、未經任何藥物處理且已繁殖至少2次以上的稀有鮈鯽。魚類馴養室內晝夜由定時器控制,提供12 h(光)∶12 h(暗)的循環光照;水溫維持在(23±2) ℃,每日投喂冷凍水蚯蚓(Limnodrilushoffmeisteri)2次(早晚各1次)。試驗用魚卵以分組產卵方式獲得,即將6尾性成熟的稀有鮈鯽(雌雄比為1∶2),于試驗當天早晨置于交配盒中,為防止親魚捕食魚卵,在交配盒中放入網架(孔徑大小約為(2±0.5) mm)。為能夠獲得足夠數量的魚卵,平行準備6組。待燈光轉暗后1~2 h,取出親魚,收集魚卵。
斑馬魚親魚來源于國家斑馬魚資源中心,為野生型AB系。實驗室馴養條件下的斑馬魚無肉眼可觀察的感染或疾病,且未經任何藥物處理。試驗所使用的親魚已繁殖至少2次以上,以保證有良好的受精率。魚類馴養室內晝夜由定時器控制,提供12 h(光)∶12 h(暗)的循環光照;水溫維持在(23±2) ℃,每日投喂冷凍水蚯蚓(Limnodrilushoffmeisteri)2次(早晚各1次)。試驗用魚卵以分組產卵方式獲得,即將6尾性成熟的斑馬魚(雌雄比為1∶2),于試驗前一天晚上置于交配盒中,為防止親魚捕食魚卵,在交配盒中放入網架(孔徑大小約為(2±0.5) mm)。為能夠獲得足夠數量的魚卵,平行準備6組。第2天待燈光轉亮后1~2 h,取出親魚,收集魚卵。
采用體視顯微鏡觀察,選擇受精且無明顯不規則分裂(如不對稱、囊泡形成)或破損的魚卵進行試驗。如果試驗用魚卵為n,則取總數為2n的魚卵進行鏡檢,挑選出合格受精卵(x)備用,并計算其受精百分率(x/2n×100%)。
1.1.2 受試化學品
參考OECD斑馬魚胚胎急性毒性試驗驗證報告[9]和實驗室已有數據,選取16種不同類別的化學品(表1)進行魚類胚胎急性毒性試驗。同時,進行其中14種化學品的魚類急性毒性試驗。
1.1.3 試驗用水
試驗用水為標準稀釋水(表2),并在恒溫儲水箱中連續曝氣至氧飽和,恒溫(23±2) ℃。水硬度為100~300 mg·L-1(以CaCO3計),pH為6.5~8.5。
1.1.4 儀器設備和試驗容器
體式顯微鏡(Lumar V12,Carl Zeiss,德國);藥品穩定性試驗箱(MT-750B,施都凱儀器設備有限公司,中國);多參數水質分析儀(WTW 3430,Thermo Fisher,美國);電子分析天平(AL204,Mettler Toledo,瑞士);精密型照度儀(KIMO HQ210,法國);總有機碳分析儀(Multi N/C 3100,耶拿公司,德國);微電腦總硬度濃度測定儀(HI96735,HANNA儀器公司,德國)。滅菌24孔標準帶蓋板;5 L玻璃圓缸。
按照《OECD化學品測試準則No. 236魚類胚胎急性毒性試驗》[10]進行試驗設計并制定試驗方案,選用3,4-二氯苯胺(3,4-DCA)、五水硫酸銅(CSP)、2,3,6-三甲基苯酚(2,3,6-TMP)、二甲基亞砜(DMSO)、七水硫酸鋅(ZSH)、三甘醇(TEG)、氯化鈉(SC)、十二烷基硫酸鈉(SDS)、重鉻酸鉀(PD)、甲基異噻唑啉酮(MIT)、二苯甲酮(BP)、二氯苯氧氯酚(TCS)、1,2-苯并異噻唑啉-3-酮(BIT)、三唑酮(T)、多菌靈(C)和N-(4-氯苯基)-N’-(3,4-二氯苯基)脲(三氯卡班,TCC)16種化學品分別進行稀有鮈鯽和斑馬魚胚胎急性毒性試驗,評價稀有鮈鯽胚胎對化學品的敏感性。
1.2.1 試驗原理
將新受精的魚類胚胎暴露于不同濃度的樣品水溶液中96 h。期間每24 h,觀察并記錄以下1~4個死亡表征:(1)卵凝結;(2)體節缺失;(3)尾部未分離;(4)無心跳。當暴露結束時,通過上述4個表征的陽性結果確定急性毒性,并計算半數致死濃度(LC50)值。

表1 受試化學品基本信息Table 1 The basic information of the test chemicals

表2 標準稀釋水的配制方法Table 2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standard diluted water
1.2.2 試驗條件
試驗用水為標準稀釋水,并在儲水箱中24 h連續曝氣;試驗溫度(26±1) ℃;每天12 h光照。暴露時間:96 h。試驗開始:最晚在16細胞期前暴露于試驗溶液中。試驗方式:更新式,更新頻率為24 h。試驗溶液:在已預處理24 h的24孔板中,每孔注入新鮮制備的試驗溶液。
1.2.3 試驗操作
母液制備:可溶化學品(CSP、DMSO、ZSH、TEG、SC、SDS、PD和MIT)均于試驗當天,稱取適量樣品直接溶于一定體積的試驗用水中配制成高濃度的樣品母液,其中CSP和ZSH用去離子水配制。低水溶性化學品(3,4-DCA、2,3,6-TMP、BP、TCS、BIT、T和C)于試驗前3 d,稱取適量樣品添加到一定體積的的試驗用水中,避光連續磁力攪拌72 h,經0.45 μm硝酸纖維素膜過濾后配制成試驗體系下的樣品飽和溶液作為樣品母液。難溶性化學品(TCC)用助溶劑DMSO配制系列濃度的樣品母液。
試驗溶液制備:根據母液實測濃度,將適量的樣品母液添加到試驗用水中,配制成一定濃度的試驗溶液。
暴露濃度:根據文獻數據和預試驗結果,各化學品設置5或6個試驗濃度組(表3),均以幾何級數分布,濃度的間隔系數不超過2.2,同時,每組設1個空白對照組(試驗用水),對于斑馬魚,另設置1個4 mg·L-1的3,4-DCA陽性對照組,所有試驗組均不設平行。
胚胎分配:所有試驗均在標準24孔板中完成,每孔1個受精卵。樣品組各濃度20個/板;以試驗用水為介質,在上述各板中另放入4個魚卵作為板內質控;空白對照組24個/板;陽性對照組(3,4-DCA,4 mg·L-1,斑馬魚適用)(圖1)。
觀察與記錄:按1.2.4描述的原則進行觀察和記錄。試驗結束時,如板內質控死亡超過1個,則整板無效,該濃度組剔除。
水質參數測定:在試驗開始和結束時測定對照組和最高濃度樣品組的硬度和電導率,試驗期間每次更新前后測定空白對照組和最高濃度樣品組的pH。在試驗結束時,測定空白對照組和最高濃度樣品存活胚胎組的溶解氧濃度。試驗期間,每日測定1次溫度,測定溫度時,隨機選取3個試驗容器進行測定。
1.2.4 死亡表征的觀察和判定
每個受試胚胎每24 h觀察以下幾個終點:卵凝結、體節未形成、尾部未與卵黃囊分離、失去心跳,觀察到上述表征之一即可判定死亡。此外,從48 h開始,每日觀察1次樣品組和空白對照組的孵化數。

表3 各化學品在魚類胚胎急性毒性試驗中的濃度設置Table 3 Concentrations of each chemical in Fish Embryo Acute Toxicity (FET) test

圖1 魚類胚胎急性毒性(FET)試驗24孔板布局圖注:1~5為5個試驗濃度樣品組;nC為空白對照組(試驗用水);iC為板內質控(試驗用水); pC為陽性對照組(3,4-DCA,4 mg·L-1,斑馬魚適用)。Fig. 1 Layout of 24-well pate for Fish Embryo Acute Toxicity (FET) testNote: 1~5 represent five test concentration groups; nC represents blank control group (test water); iC represents quality control in test plate (test water); pC represents positive control group (3,4-DCA, 4 mg·L-1, for Danio rerio).
1.2.5 試驗有效性判斷
參照OECD TG 236,本試驗有效性判斷原則為:試驗用胚胎總受精率≥70%;試驗期間,試驗容器中溫度維持在(26±1) ℃之間;試驗結束時,空白對照組胚胎存活率≥90%,空白對照組胚胎孵化率≥80%,陽性對照組(3,4-DCA,4 mg·L-1,斑馬魚適用)死亡率至少為30%,空白對照組和最高濃度樣品組試驗溶液的溶解氧含量≥80%空氣飽和值。
1.2.6 數據處理
計算試驗開始后24、48、72和96 h各試驗組(各板)胚胎的累計死亡率,繪制濃度-死亡率曲線圖。采用點估計法估算96 h-LC50值及95%置信限。分析用軟件ToxCalc(v5.0.32)完成。
按照《OECD化學品測試準則No. 203魚類急性毒性試驗》[12]進行試驗設計并制定試驗方案,選用CSP、2,3,6-TMP、DMSO、ZSH、TEG、SC、SDS、MIT、BP、TCS、BIT、T、C和TCC 14種化學品進行魚類急性毒性試驗,評價稀有鮈鯽對化學品的敏感性。
1.3.1 試驗原理
在規定條件下,將試驗魚暴露于不同濃度的樣品水溶液中96 h。在24、48、72和96 h時分別記錄試驗魚的死亡數,確定96 h-LC50。
1.3.2 試驗條件
試驗用水為標準稀釋水,并在儲水箱中24 h連續曝氣;試驗溫度(23±2) ℃;每天12 h光照。暴露時間96 h,試驗方式為更新式,更新頻率為24 h。
1.3.3 試驗操作
母液制備:可溶化學品(CSP、DMSO、ZSH、TEG、SC、SDS和MIT)均于試驗當天,稱取適量樣品直接溶于一定體積的試驗用水中配制成高濃度的樣品母液。低水溶性化學品(2,3,6-TMP、BP、TCS、BIT、T和C)于試驗前3 d,稱取適量樣品添加到一定體積的的試驗用水中,避光連續磁力攪拌72 h,經0.45 μm硝酸纖維素膜過濾后配制成試驗體系下的樣品飽和溶液作為樣品母液。難溶性化學品(TCC)用助溶劑DMSO配制系列濃度的樣品母液。
試驗溶液制備:根據母液實測濃度,將適量的樣品母液添加到試驗用水中,配制成一定濃度的試驗溶液。
暴露濃度:根據預試驗結果,13種化學品設置5或6個試驗濃度組(表4),均以幾何級數分布,濃度的間隔系數不超過2.2;化學品C設置1個試驗濃度組進行限度試驗,同時,每組設1個空白對照組(試驗用水),對于使用助溶劑的樣品,另設置1個助溶劑對照組,所有試驗組均不設平行。
試驗魚分配:所有試驗均在盛有4 L試驗溶液的5 L玻璃圓缸中完成,所有試驗對照組和各濃度組均放入7尾魚。試驗開始前在馴化群隨機選擇10尾魚進行體質量和總長的測定,并計算試驗魚的承載量。
觀察與記錄:在試驗開始后0、24、48、72和96 h觀察并記錄各試驗容器內試驗魚的死亡數和異常表征。
水質參數測定:在試驗開始前測定一次試驗用水的硬度和總有機碳(TOC)。在試驗開始、每一次更新前后及試驗結束時,測定并記錄所有試驗溶液的pH值、溶解氧和溫度。
1.3.4 試驗有效性判斷
參照OECD TG 203,本試驗有效性判斷原則為:試驗結束時,空白對照組試驗魚的死亡率≤10%,試驗期間,試驗容器中溫度維持在(23±2) ℃之間,溶解氧含量≥60%空氣飽和值。
1.3.5 數據處理
計算試驗開始后24、48、72和96 h各試驗組試驗魚的累計死亡率,繪制濃度-死亡率曲線圖。采用點估計法估算96 h-LC50值及95%置信限。分析用軟件ToxCalc(v5.0.32)完成。
各次試驗開始時胚胎受精率均超過70%,空白對照組存活率為100%,孵化率為91.7%~100%;斑馬魚試驗中,陽性對照組(3,4-DCA,4 mg·L-1)死亡率為95.0%~100%;樣品組板內質控均無死亡發生。試驗溶液溫度維持在(26±1) ℃之間,空白對照組和最高濃度樣品組試驗溶液的溶解氧含量均超過80%空氣飽和值,根據1.2.5描述的原則,本試驗有效。
如表5所示,16種化學品對稀有鮈鯽胚胎和斑馬魚胚胎的96 h-LC50值比較可知,稀有鮈鯽胚胎和斑馬魚胚胎對其中15種化學品的敏感性相近,其中TEG、PD、MIT和BIT等4種化學品,稀有鮈鯽胚胎的敏感性優于斑馬魚。ZSH對稀有鮈鯽胚胎的96 h-LC50值為10.4 mg·L-1,斑馬魚的為238 mg·L-1,兩者差異約22.9倍,可見稀有鮈鯽胚胎對ZSH異常敏感。此外,3,4-DCA、CSP、2,3,6-TMP、DMSO、SC、SDS、BP、TCS、T、C和TCC等11種化學品,斑馬魚胚胎的敏感性略優于稀有鮈鯽胚胎,但毒性值差異在1.02倍~6.05倍之間,有很好的可比性。鑒于化學品理化性質的不同和生物物種間的差異,稀有鮈鯽胚胎的敏感性不亞于斑馬魚胚胎,適宜魚類胚胎急性毒性試驗的應用。

表4 各化學品在魚類急性毒性(FAT)試驗中的濃度設置Table 4 Concentrations of each chemical in Fish Acute Toxicity (FAT) test

表5 化學品對2種魚類胚胎的96 h半數 致死濃度(96 h-LC50)Table 5 The median lethal concentration of chemicals at 96 h (96 h-LC50) to two kinds of fish embryos
魚類胚胎階段作為魚類全生命周期的最初期,通常其敏感性會優于或不亞于其他時期。如表6所示,16種化學品對稀有鮈鯽胚胎及其成魚的96 h-LC50值比較可知,稀有鮈鯽胚胎及其成魚對其中15種化學品的敏感性相近,其中2,3,6-TMP、ZSH、TEG、TCS、BIT和C等6種化學品,稀有鮈鯽胚胎的敏感性優于稀有鮈鯽成魚。對于3,4-DCA、CSP、DMSO、SC、SDS、PD、MIT、BP、T和TCC等10種化學品,稀有鮈鯽成魚的敏感性略優于稀有鮈鯽胚胎,這可能是化學品試驗溶液暴露條件的不同導致的[28],但毒性值差異在1.13倍~5.57倍之間,有很好的可比性。此外,通過分析軟件SPSS Statistics 17.0對稀有鮈鯽胚胎及其成魚96 h-LC50值進行相關性分析,得出兩者具有較好的相關性(P=0.879)。由此可見,稀有鮈鯽胚胎與其成魚相比,敏感性類似,具有成為成魚急性毒性試驗替代方法的應用潛力。Dang等[29]和Lammer等[30]的研究表明,部分化學品理化性質的差異會導致化學品對成魚的敏感性優于胚胎,但胚胎和成魚之間均具有較好的相關性,試驗數據為魚類胚胎急性毒性試驗替代魚類急性毒性試驗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支持,與本文結論一致。
此外,關于胚胎急性毒性試驗(FET)作為成魚急性毒性試驗(AFT)的替代測試,有研究通過985個斑馬魚胚胎試驗和1 531個成魚試驗,建立數學模型[15],借助FET數據預測AFT值,實現試驗和非試驗相結合,在盡可能減少動物試驗的前提下,為化學品環境管理提供更多基礎數據。研究將16種化學品的FET試驗數據代入公式(log FET LC50=(0.989×log AFT LC50)-0.195[15]),預測AFT值(表7)。結果可見,所有AFT預測值和試驗值相比,差異均未超過一個數量級,表明2種數據間相互預測和使用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如后續有更多數據累積,可通過相互關系,建立稀有鮈鯽特有的FET與AFT的推斷公式,屆時,數據將更為可靠。

表6 化學品對稀有鮈鯽胚胎和成魚的96 h-LC50Table 6 The 96 h-LC50 of chemicals to Gobiocypris rarus embryos and adult Gobiocypris rarus

表7 化學品對稀有鮈鯽的FET和成魚急性毒性 試驗(AFT)與非試驗結果Table 7 The results of chemicals to Gobiocypris rarus in FET, adult fish acute toxicity test (AFT) and non-test results
由于國內現用稀有鮈鯽作為試驗材料,對不同種類化學品進行胚胎急性毒性試驗的數據有限,且就敏感性與斑馬魚和/或稀有鮈鯽成魚進行比較的數據有限,同時各試驗條件、暴露周期都不盡相同,因此現階段無法就稀有鮈鯽胚胎的敏感性優劣作直接判斷。但由表5和表6仍可知,稀有鮈鯽胚胎急性毒性結果無論與同一種屬不同生命周期比較,還是與不同魚種(斑馬魚)相比,敏感性均類似[30]。
此外,依據《新化學物質危害評估導則》(HJ/T 154—2004)[31]和《化學品分類和標簽規范 第28部分:對水生環境的危害》(GB 30000.28—2013)[32]的危害分級標準:96 h-LC50值≤1 mg·L-1,毒性極高;96 h-LC50值為1~10 mg·L-1,毒性高;96 h-LC50值為10~100 mg·L-1,毒性中等;96 h-LC50值>100 mg·L-1,毒性低。16種化學品胚胎急性毒性試驗結果中(表8),稀有鮈鯽和斑馬魚有11個毒性分級一致,另有5個僅相差1個等級;稀有鮈鯽胚胎和成魚有12個毒性分級一致,另有3個僅相差1個等級,僅1個相差2個等級。由此可見,雖然稀有鮈鯽胚胎毒性數據與斑馬魚或稀有鮈鯽成魚比較有數值上的不同,但其敏感性就毒性等級劃分而言,均沒有實質的差異。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選取16種不同種類的化學品開展稀有鮈鯽胚胎急性毒性試驗,通過實驗和已有文獻資料相結合的方式,分別將稀有鮈鯽胚胎與斑馬魚胚胎,稀有鮈鯽胚胎與其成魚進行比較。結果表明,可能由于不同試驗暴露體系的不同、化學品理化性質的不同、生物物種間的差異等原因,導致毒性值存在差異,但稀有鮈鯽胚胎的敏感性與兩者均類似,具有成為成魚急性毒性替代試驗的應用潛力。
由此可見,稀有鮈鯽胚胎生物學特征與斑馬魚類似,急性毒性試驗結果也體現了良好的穩定性和可重復性,其胚胎敏感性也處于可接受水平。作為一種中國本土的標準試驗魚種,適宜進行魚類胚胎急性毒性試驗的應用。另外,本研究的實施,既可順應國際上的替代技術研究趨勢,同時也可以拓展本土魚種稀有鮈鯽在替代試驗中的應用范圍,為建立稀有鮈鯽全生命周期的國家標準提供數據基礎。

表8 化學品對魚類胚胎和成魚 的96 h-LC50毒性分類Table 8 The toxicity classification of 96 h-LC50 of chemicals to fish embryos and adult f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