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川

“2021吳曉波年終秀”于12月30日拉開序幕,吳曉波在年終秀現場聚焦6大周期主題解讀“周期之魅”。在他看來,中國的改革和我們的生活,都被“統領”在這些周期里:百年現代化周期、互聯網周期、房地產周期、產業智能周期、新國貨周期和新能源周期,它們關乎命運、生活、財富、制造、創業和生態。
2022年中國的產業經濟有可能發生哪些新的景象,或者哪些景象會在2022年,出現新的微迭代呢?對于2022年,吳曉波提出8點“預見”。
有兩句話今年我們都被問到過:第一句,你打疫苗了嗎?第二句,你做過幾次核酸檢測?2021年,中國大陸打疫苗的數量是28億,這個數量是第二名印度、第三名美國、第四名巴西、第五名印度尼西亞、第六名日本加起來的總和。
2021年中國經濟仍然是全球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這和中國對疫情的有效管控有很大關系。2021年10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最新一期《世界經濟展望》時,提到:疫情造成的“斷層”似乎將持續更長時間?!皵鄬印睍砗芏嘈袠I的分化,斷層和“K型時代”會形成一種結構性關系。
在一個特別小的行業中,在連續5年新生兒下滑的通道中,你坐著等,天上掉下來一塊大石頭。但如果你進行微創新,從中國的文化中提取基因,進行一些顆粒上的變革,你就會有一種新的可能性。
在小行業中,我們看到一個情況——人到中途,產業腰斬;既有優勢,全面清零。我們對2022年充滿了希望,但我們對2022年絕對不能有幻想。可以確定地說,沒有一個行業比你在的行業更好,別的行業一樣苦。
我們能干的,是回到小行業中,去優化供給,通過創新去喚醒需求,讓自己在2022年成為一個行業的偏執者。2022年唯有偏執者才能生存,唯有偏執者才能走到“K型時代”上面的那條曲線上去。
“K型時代”非常殘酷,“K型時代”是一個洗牌的時代,但“K型時代”也會給我們帶來很多新的可能性。
2021年,我們常常講“消費在降級”,但是今年奢侈品消費呈現二位數的增長,汽車領域中高端汽車的增速遠高于中低端汽車。所以這一年里,消費升級和消費降級在同時發生。
作為一個創業者和經營者,兩部電梯,你只能選一部,你選哪一部?你只能找一個圈層。唯一有意義的是在消費分級中去尋找你的圈層,然后用你的產品去服務他們。
2022年,所有的創業可能會在兩個大的賽道趨勢下完成。
第一個,是功能的微創新;第二個是發現一種新的需求可能性,然后用技術的方式來完成迭代。所以,在“K型時代”中,任何行業都可以通過供給和需求兩端不斷地思考和創新,產生一個新的物種。我們會發現,“好心情經濟”的商業時代到來了。
在“K型時代”,在亮點模糊下,我們要充分利用消費者的碎片價值,利用消費者的隨機消費,我們營造出一個好的消費場景,通過場景讓消費者瞬間產生購買的欲望,通過一項服務、一件商品,讓消費者瞬間的情緒得到兌現,我們把這個現象叫做“消費盈余”。
所以,在亮點模糊、失焦時代,我們仍然可能通過創新,在2022年尋找到自己的商業機會。
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世界進入到一個逆全球化的過程。
很多的60后、70后、80后創業者,他們當年創業的時候是怎么想的呢?說我們背靠兩座大山,第一座是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10多億人口;第二座是中國的成本優勢,勞動力成本、原材料成本、土地成本、稅收成本低廉。
我們背靠這兩座大山和全球企業競爭,所以全世界有什么東西好賣,有什么技術創新,我們拿過來在中國市場進行微創新,利用我們的成本優勢,利用我們龐大的消費市場,做一個產品,然后每一個產品的零部件全球采購。
吃雞吃了那么多年,其實在2022年,我們才終于進入到了一個吃雞自由的時代,容易不?
可能沒有美國人的斷供,沒有十年里美國人把原種雞的售價從6美金漲到36美金,這個50后的創業者也不會去想這個事兒,無非就是6億只雞,咱們做到8億只,然后做到12億只。
他們逼著你去到供應鏈的深處,回到產業的最源頭的那個點,就好像點燃了那個打火機,把事情給徹底解決了。

這樣的戰爭,會一直發生,2022年,還會“戰火紛飛”。所以中國的企業家們,千萬不能泄氣啊。不論網上怎么在你頭上潑臟水,怎么鄙視你,我們都還是這個國家經濟增長最重要的動力源之一。
吳曉波在去年的預見中講到,云上中國、產業智能化的周期已經到來了。那么這個周期對于每一家制造業企業意味著什么呢?
每一家企業在未來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數據中臺、AI中臺和工業區塊鏈平臺,無論是做服裝的,養雞的,還是做家電的,都需要建立這樣的平臺。然后再往上,需要建構自己的智造中臺和服務中臺,就是可以采買服務了。再往上有第三方的SaaS應用,再往上你要跟整個產業鏈平臺形成關系。為了形成這樣的產業鏈平臺關系,在你的數據中臺下面要有自己的云,要有自己的基礎設施管理。然后在云服務中需要把各個零部件集合在一起,所以需要有一些物聯接入產品和數據接入產品。
任何行業,無論多么傳統,無論是工業中間件還是消費品產業,都會被放到這樣一個復雜的產業智能化模型中。
你說我是做服裝的,只會做牛仔褲;我是做眼鏡的,做了三十多年,只會做眼鏡,怎么辦?在今天的中國產業界我們非常欣喜地看到,有很多公司正在為大家提供這樣的賦能服務。
每一個行業都有可能被正在發生的智能變革所改變,能力再造。這些中國公司正在用他們這些年所形成的云能力,為各行各業做全面的賦能。
各位中小企業主,如果你是紡織行業的,如果你是機械行業的,如果你是交通行業的,千萬記住在2022年要把你的圍墻快點拆掉,進入到正在洶涌蓬勃發展的產業智能化大浪潮中,這是一個巨大的趨勢。
去年中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新聞之一是北京交易所的成立。這是1990年深交所和滬交所成立后30年,中國出現的第三個公開發行股票的資本市場。
北交所和深交所、上交所最大的區別是什么?它是為“專、精、特、新”的制造企業服務的。
如果你看西方的管理學教材,他們把專精特新公司叫做隱形冠軍,這是由德國管理學家赫爾曼·西蒙提出的。
他說德國經濟的發展,表面上看,是靠西門子、奔馳這些大型企業。但回到德國經濟的產業基層,你會發現真正把德國經濟支撐起來的是那些隱形冠軍。
隱形冠軍有三個標準:
第一,年營業額在2億歐元以上;
第二,產品在全球市場排前三位;
第三,不為人所知。
這三個數據中,第一個數據每隔三五年就會被改變,你的年營業額是2億、3億還是4億,各個國家的標準不太一樣。但第二和第三是一樣的,在全球細分行業有沒有進前三位且不為人所知。今天,中國就把這種企業叫做專精特新。
中國今天有多少家這樣專精特新的隱形冠軍呢?
工信部發布了兩次名單。到2021年年底,全中國有4762家專精特新公司,有人算一下這4000多家公司分布區域,發現大部分分布在中國的30大城市,而且這是近些年所有跟產業經濟有關的地圖中,中國南北方實力最為均衡的一次。
30個城市中,北方城市占到了12個,北京、天津、青島、西安、鄭州、大連、沈陽、石家莊、煙臺、唐山、太原、濟南。
在很長時間里,中國經濟“孔雀東南飛”,向南部傾斜的趨勢在消費互聯網領域里已經很難被逆轉了,還能逆轉的就是制造產業。
在以上這12個城市里,有很多的專精特新企業,意味著只要你具備了核心能力,無論你在長江以北還是長江以南,都有機會在這一輪的智能競賽中成為一個勝出者。
中國的產業能力,無論是在軟件領域、云計算、云存儲、工業芯片、工業機器人等方面,在過去5年里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個進步在2022年將繼續的發生。
過去的2021年,大家開過幾次在線會議?很多次吧,有很多的會被在線化,就如同我們今天的年終秀被在線化一樣。
廣交會,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史最長、規模最大、交易額最高的一個商品交易會,1957年就有了,每年舉辦兩次,疫情期間線上舉辦。在線有2.6萬家中外企業參展,上傳展品287萬件,累計直播4.3萬場,線上觀看35萬人。這些數據如果換作線下,將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巨大的策展空間。疫情結束后,廣交會還是回到了線下,但現在的廣交會是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廣交會。可能沒有疫情,沒有騰訊會議這樣的工具,這樣的迭代還要等很久。疫情逼迫著我們進行著變革,而這些變革讓很多事情變得不可逆。
當今的中國,有兩張互聯網:一張叫消費互聯網,買賣東西的;另一張是產業互聯網,是很多消費互聯網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所在。
有人會問一個問題: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有沒有可能在一家公司實現一次連接呢?我在廣州的一家定制家居公司看到了這種連接,他們用企業微信連接內外。
未來,有沒有可能把協同文檔、即時通訊和在線會議系統再融合起來呢,我認為在2022年一定會有一家公司能把這三件事情都結合起來,形成新的協同辦公系統——“三化”模式。
在一個底座平臺上集成多套應用系統的一體化,然后通過網絡化把產業的上下游生態數據打通,再接著引進數以萬計的合作伙伴,通過SaaS和PaaS服務的方式,為企業和用戶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因此,目前已經蓬勃發展的移動辦公協同市場,將在2022年迎來一個新的變革可能。
今天,中國的90后已經成為了消費品市場上最重要的力量。他們貢獻了76%的電影票房、60%新能源汽車銷量、50%旅游服務消費、51.4%餐飲消費,買房子的人中有38.8%是90后。
那么90后的前浪們,50、60、70后在干什么呢?
錢還在他們手上,權還在他們手上。他們有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對工作的理解,他們認為興趣圈層大于工作圈層、人際和諧大于財富追逐、品質溢價大于價格誘惑、健康獨處大于拼命交際。
肆拾玖坊有49個創業家,49個人中超過70%都是我們前面講的中生代,是62-82年出生的人,他們很多是從一些大公司離職以后二次創業的。
當我們在關注90后、80后、00后的時候,中國仍然有很多像高德康、董明珠這樣的50后、60后,和肆拾玖坊這樣的中生代創業家,仍然在中國一線,也值得被關注。
中國市場是一個特別豐富的市場,后浪拍不死前浪,是因為我們并不在同一個沙灘上。時代淘汰人的從來不是年齡,而是一個人的認知和對世界的好奇心。所有的50后、60后、70后,82年以前的人,都應該給自己一點勇氣和掌聲,這個世界仍然是屬于我們的,我們仍然有自己的一片沙灘。
金融市場已經進入到一個理性的時代。我們在過去兩年看到一個景象,在2022年會繼續推進——新中產的家庭資產配置從實物資產大規模流向金融資產。
上海和北京20多萬戶新中產、千萬級家庭資產中的近50%是不動產,不能再增加了。而在過去的5年,中國的基民數量翻了兩番,到2021年中國資產管理行業的規模超過了125萬億元,已經很大了。
但如果跟美國比,中國新中產家庭的金融資產只有48%,美國多少呢?81%。如果跟美國比較,仍然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
所以必然出現從實物型資產大規模地轉向金融資產。
所有的資產配置不僅是錢的問題,它關系到人的成長,每一份財富背后都是人的成長,是人對生活的選擇。
所以通過人的服務的方式,來遞進到財富的服務,這是我們在中國資本市場、財富市場看到的一個全新的變化。
吳曉波說:“再過24小時,我們就將進入到一個充滿了種種不確定性的2022年。最后,還是想回到黑豹那句歌詞,人潮人海中,又看到你,一樣迷人,一樣美麗。在即將告別2021年的時候,在時代的變革中,希望我們勇不言退?!?/p>
今年已過,明年再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