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清杰 石菾

2021年8月17日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提出,要“研究扎實促進共同富裕問題”,“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如何從經濟學的角度理解三次分配?如何才能理性解讀熱詞背后的經濟規律?
收入分配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也是社會學、政治學等相關學科關注的焦點問題。
在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中,勞動、資本、土地等要素共同參與價值創造,要素報酬是按照邊際生產力標準進行支付的。從收入分配的角度看,這就是初次分配。初次分配的主體是市場,分配的原則是效率標準。所謂的邊際生產標準,是指最后投入的一單位要素所創造的價值就是要素的報酬率。要素投入總量與報酬率的乘積就是要素的總報酬。按照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哪種生產要素越稀缺,哪種要素的邊際貢獻就越大,在初次分配中這種要素的所有者就越有利,因為同樣的投入能獲得更多的分配。發揮市場在初次分配的決定性作用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生產效率。初次分配突出效率優先原則,是把宏觀經濟“蛋糕”不斷做大的關鍵。
通過財稅政策對收入進行再分配是各國都在采用的政策,其目的在于體現公平和追求社會穩定。因為在市場機制主導的初次分配中,不同人的稟賦(如家庭出身、身體健康程度、智商等)不同,對生產要素占有(如土地、資本)的差異,勤奮程度(如學習是否努力)有大有小,加上運氣(如經商所遇到的行情變化、考試發揮)等,優勝劣汰的游戲規則必然會帶來收入上的差異。如果差距過大,弱勢群體的生存發展等會受到影響,不利于社會公平,甚至危及社會穩定。收入再分配由政府來主導,以社會公平為準則。再分配的主要做法是通過個人所得稅、遺產稅、贈與稅、轉移支付等手段,縮小收入差距,讓低收入階層能從中獲利。稅收支持的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投入,有助于改善弱勢群體的生活環境,幫助其獲得更多發展機會。
如果說蕓蕓眾生因為生而不同,加上市場經濟中的優勝劣汰是導致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的話,那么以財稅政策作為手段的再分配措施并無法完全均貧富,只是收入差距和財富差距有所縮小而已。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信息,隨著居民收入分配調節的力度不斷加大,近十幾年我國基尼系數總體呈波動下降態勢,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數從2008年的高點0.491,到2020年已降至0.468。然而,必須承認我國的基尼系數尚處于高位水平,這表明我國收入差距仍然相當之大。另據招商銀行發布的2020年財報,招行零售客戶總數為1.58億戶,零售客戶總資產為89417.57億元。其中金融資產50萬以上客戶為310.18萬戶,占客戶總數的1.96%,客戶總資產為73455.87億元,占零售客戶總資產的82.15%。而剩下的98.04%的客戶僅僅掌握了17.85%的資產。
也許正是以上事實的客觀存在,加劇了社會對收入差距的擔憂,引發了管理層加快構建三次分配制度安排的決心。
事實上,第三次分配與前兩次分配在機制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對于居民而言,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是在外部力量的作用下被動實施的。換言之,不管你是否愿意,在市場競爭、經濟規律的作用下和稅法的強制下,作為非對等地位的居民基本上只能被動接受。然而,第三次分配的原動力來自具有惻隱之心、同理心的居民,自愿把已經獲得收入的一部分無償提供給別人。可以說,三次分配是民間自發出現的慈善行為。社會責任強的高收入階層本著自愿的原則,拿出自己的部分財富幫助低收入階層改善生活、教育和醫療條件。這體現了人心之善,人情之暖,其本質只是一種公益方式,縮小收入差距只是慈善行為的副產物罷了。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本質要求。然而,目前社會上一些學者和媒體所渲染的三次分配聲浪似乎偏離了社會經濟發展的基本常識。共同富裕既不是所有的人“齊步走”,一起富裕,也不是所有的人一樣富裕。同步富裕的觀點無視人和人之間的稟賦差異和努力程度差異,不符合經濟規律。同等富裕的想法實際上是想通過劫富濟貧來實現均貧富,是極端的平均主義思想在作祟。
我們認為,慈善捐贈行為應該是一種文化或價值觀下的自發行為,任何外在的強制或忽悠都不應該存在。三次分配只是中高收入群體發自內心的自愿慈善行為的副產物,不是慈善行為的直接目的。從某種程度講,道德綁架只會破壞民眾基于同情心的利他行為。
當然,政府可以通過某些機制安排,培育社會形成良性的慈善文化。例如,制定更大力度的慈善捐款稅收抵免措施,可以鼓勵企業和富裕階層助貧幫窮,客觀上有利于三次分配,可以縮小收入差距。關于這一點,發達經濟體有一些成熟的做法可以供我國的社會管理者參考借鑒。
2021年8月17日的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強調,“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要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
對待收入差距我們既要有一顆平常心,也要有經濟常識和思維的理性。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是先把“蛋糕”做得足夠大,因此,讓最有能力做大“蛋糕”的人在生產之前就有獲得經濟激勵的穩定預期,是創造更多財富、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關鍵。如果這些優秀的人力資源時時擔心被逼捐,可能直接摧毀掉經濟財富產生的心理基礎。倘果真如此,所謂的再分配和三次分配就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的社會就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