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

當今社會正處于全球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的新時代,人們生活的時空從農業空間、工業空間到互聯網空間,如今飛躍到量子空間、太空空間,宏觀可達天地萬物,微觀探索粒子量子。唯有創新思維,唯有人類想象,可以在這宏觀與微觀的自由王國遨游。
立足于全球創新服務網絡的搭建,北京重視青年創新創業的社會環境已經形成。2021年12月14日,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指導、北京海外學人中心主辦的2021“海外英才北京行”暨北京國際青年創新發展論壇在京舉辦,論壇面向全球發布了《全球青年創新發展北京共識2021》。
本次活動在以往基礎上實現全面升級,通過打造國際青年創新發展論壇平臺,鏈接更多創新主體,吸引了來自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26個國家和地區的數百位海外青年人才報名參與,論壇組織方從中擇優篩選出140位云聚北京。
截至目前,“海外英才北京行”活動已舉辦十屆,受到海外人才的廣泛關注。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長、北京海外學人中心黨委書記桂生致開幕辭,德國“中國之橋”協會創始人漢斯-彼得·弗里德里希博士(Hans-Peter?Friedrich)以及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陳德海分別致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鄭志杰,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李軍會分別就人類健康命運共同體、碳中和、包容性創新等問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論壇現場,由北京海外學人中心、德國“中國之橋”協會創始人漢斯博士、北京大學燕京學堂、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等機構和個人共同發起了《全球青年創新發展北京共識2021》。為鼓勵和支持全球青年的創新發展,全球有近50余家組織明確或有意愿加入全球創新服務網絡,其中20余家已經簽署了《全球青年創新發展北京共識2021》。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長、北京海外學人中心黨委書記桂生強調,“人才是城市發展的最主要、最重要的資源和最核心的創新要素。當前北京正處在城市創新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階段,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2021年3月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2021年9月召開的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為北京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及高水平人才高地勾畫了美好藍圖。
北京是中國首個同時實施自由貿易實驗區和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政策的城市,依托先行先試優勢,出臺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在人才放權改革、人才出入境便利化改革、人才評價使用機制改革、人才科技成果轉化改革等方面推陳出新,給足了政策陽光熱度,培養引進了眾多優秀人才。
2021年,為營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北京市不斷統籌資源,優化營商環境,建強服務體系,全力推進高品質人才社區、人才公寓、國際醫院、國際學校、外國人服務站點建設,切實解決人才后顧之憂,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氛圍。
“世界營商環境排名穩步提升,政務服務水平顯著增強,創新創業生態充滿活力,北京正以更加開放的格局、更加寬廣的胸懷、更加包容的環境,努力成為各類人才心之所向、身之所安的理想城市。”桂生強調。
最近,由智聯招聘聯合澤平宏觀聯合發布的《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報告顯示,北京人才凈流入位居全國第一。由科技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主辦的“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排名中,北京位列榜首。
今年的論壇緊跟全球城市創新發展趨勢,助力首都北京匯聚更多的國際化、青年化、多元化的創新思考。
論壇期間,為了更好地匯聚世界優質創新資源,服務首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進一步加快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加快建設首都高水平人才高地,同時為青年人才的創新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全球青年創新發展北京共識2021》發布。
北京海外學人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虎翼雄對《共識》做了詳細解讀。《全球青年創新發展北京共識2021》是由北京海外學人中心、德國“中國之橋”協會創始人漢斯博士、北京大學燕京學堂、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等機構和個人共同發起的一項倡議,旨在號召優秀的科學家、企業家、投融資專家、人文學者、社會活動家都加入到支持青年創新發展當中,形成全球青年創新發展共同體,助力全球青年的創新發展。
青年既是高科技的最先體驗者、享用者,又是新技術、新模式、新應用快速迭代的推動者、創造者,他們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原動力。
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總干事金麗莎強調,全球70%以上的重大創新都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完成的,青年人才在科技創新中優勢明顯,潛力無限。融入和引領世界科技革命,青年要不斷提升創新意識,秉持科學精神,瞄準科技前沿,永攀科技高峰,擴大多種形式的國際和地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資源,探索前沿技術、核心技術、顛覆性技術,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在攻堅克難中追求卓越,努力實現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以最新的科技創新開創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
截至目前,全球有近50余家組織明確或有意愿加入全球創新服務網絡,其中20余家已經簽署了《全球青年創新發展北京共識2021》。它的核心宗旨是以人為本,為創新加速。在國際本土化和本土國際化方向發力,通過鏈接全球最優創新服務政策主體、市場主體和人才主體,著力構建服務聯盟體系,實現人才和創新資源的全球有序流動,加速本土融入過程,為海外人才營造良好的類海外與本土化相結合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和環境。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長、北京海外學人中心黨委書記桂生
德國“中國之橋”協會創始人漢斯-彼得·弗里德里希博士指出,“在世界期待從大流行病中重建之際,創新對于克服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建設更美好的未來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希望通過此次論壇,鼓勵德國和中國的年輕人嘗試創業、創新與發展,為經濟增長開辟新的資源,為兩國文化保護和融合提供強勁的驅動力。與此同時,我們鼓勵和支持全世界年輕人的創新與發展,并通過對話,提升國際層面的商業合作和社區共建經驗。”
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陳德海強調,“2021-2022年是中國東盟可持續發展合作年,中國和東盟青年可以攜手并進,為推動本地區及世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包括促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綠色金融和綠色投資,推動能源轉型,開展清潔及可再生能源技術分享。通過各國可持續發展規劃的對接,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打造永續發展的基礎。”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談到,“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是一塊科技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得益于北京科技創新扶持政策,科研人員獲得了充分的科研資助和自由寬松的學術氛圍。”邵峰團隊的研究以多種臨床上常見的病原菌為模式,著眼于發現并揭示效應蛋白在抑制真核細胞重要信號轉導通路中的一些新的、較為普遍的生物化學機制,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和發現。
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鄭志杰指出,“蓋茨基金會與世界各地的伙伴開展合作,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也因此推動了許多合作在中國落地生根。例如,基金會的中國合作伙伴正在研究生物合成青蒿素,以保障這一關鍵成分的持續供應,并大幅降低抗瘧藥物的成本。我們還支持中國抗菌藥物和診斷產品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預論證,促進藥物進入全球市場,惠及更多人群。”在過去20年里,蓋茨基金挽救了超過4000萬人的生命,使得世界上近9億兒童通過GAVI獲得基本免疫接種,讓更多的發展中國家受益。
為更好地培養未來青年人才,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到2035年,基本形成富有時代特征、彰顯中國特色、體現世界水平的教育評價體系。這一頂層設計方案,對于改進教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尤其是健全教育綜合評價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談到,“清華附中在教學當中,致力于構建全面選拔和評價學生的能力發展體系,逐漸地把青年人才教育引導到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還要重視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高階思維的培養上來。學校通過因材施教,涌現出了科技、體育、藝術等諸多領域非常優秀的學生。”
作為先進青年的群眾組織,北京共青團一直重視扶持青年創新創業工作,立足自身職能,不斷開拓思路、創新舉措,引領廣大青年為北京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廣泛開展政策宣傳推介,幫助青年享受優惠政策。
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李軍會強調,北京共青團著力打造“青創北京”品牌,激發青年創新創業活力,立足“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文化,謀劃開展“青創北京”工作項目,通過“創新、創業、創意、創效”四個維度,打通政府、高校、企業、社會的融通渠道,幫助創業青年精準對接各方資源,搭建促進青年創新創業的綜合性服務平臺,不斷激發青年群體創新創業活力。
在隨后的青年圓桌論壇上,北京大學燕京學堂代表馮瑋欣、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倪安君、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來華留學人才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阿瑪爾、北京太琦圖形科技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胡淵鳴、北京祎留海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時有龍等嘉賓就青年如何塑造國際性思維、青年如何創造可持續未來、如何助力青年創新實踐等話題進行了充分的交流研討。
聚焦中國,關懷世界。燕京學堂依托北大人文、社科領域濃厚的歷史積淀,開展跨文化交流,培養溝通中國與世界的人才。在多種文化交流活動中,國內外青年人才匯聚,利用虛擬現實、光影等藝術表現方式,揭開中外青年藝術交流新的篇章。
太琦圖形通過開發開源基礎設施太極(Taichi)編程語言,打造開源社區,搭建服務平臺,共享開源技術,疫情期間在全球范圍內受到了廣泛關注,彰顯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類風險共擔和開放合作的新視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持續推進,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青年是塑造未來世界的強勁力量。北京環球英才交流促進會廣聚天下英才,加強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為世界青年人才搭建國際合作新平臺,增添中國與世界共同發展的新動力。
碳達峰、碳中和是黨中央對全國人民,乃至對全世界的一個承諾,是中國力量和大國擔當的體現。雙碳涉及到國家經濟轉型和能源結構轉型,正催生一批新產業和新賽道,產生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傳統能源到新能源,從煤改電到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以祎留海創為代表的科技公司正在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提升能源管理和能源獲取效率,通過技術創新,讓碳捕獲、利用和儲存發揮作用,為國家低碳進程貢獻力量。
清華大學蘇世民學者項目突出全球視野和中國視角,通過深度考察中國社會,理解全球化背景下中國的變化,探討世界發展的共性問題和現實挑戰。在該項目資助下,每年有數百位海外學子來中國留學,開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該項目學者就“碳中和”議題與中、英等多國精英展開探討,認為消費是碳排放的終端,公司通過降低能耗、環保辦公,減少碳排放和碳足跡。人們需要與當地代表、社區領袖交談,讓低碳生活觸手可及。例如減少食物浪費,實現廚余垃圾資源化利用;推行建筑供暖電氣化或利用余熱供暖,最大化控制建筑碳排放。
活動期間,為了提高人才對接的精準度,北京海外學人中心與北京城市副中心、懷柔科學城深度合作,打造專場活動。
2021年12月22日,由北京市人才工作局指導,北京海外學人中心與懷柔區政府、懷柔科學城管委會共同主辦的2021“海外英才北京行”懷柔科學城專場活動在懷柔創新小鎮舉辦。100余位來自各個國家和地區海外創新創業人才與懷柔相關部門、近20家用人單位、20余家知名創投機構線上線下同時參與此次活動。

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邵峰
北京海外學人中心黨委副書記、副主任虎翼雄表示,“北京海外學人中心通過與懷柔科學城深度合作,打造專場活動,廣泛鏈接海外人才,宣傳創新創業環境,吸引凝聚全球人才來京創新發展。北京海外學人中心將進一步為全球青年人才來京發展拓展廣闊空間、厚植優越生態,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
懷柔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孫曉峰在致辭中說,“百年科學城”建設,創新為要,人才為本。懷柔將牢固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全球視野,用好全球創新資源,深化國際人才交流合作,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在專題推介環節,懷柔科學城管委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丁明達向海外人才介紹了懷柔科學城立足“科學+城”,堅持“筑巢引鳳”,著力打造宜研、宜業、宜居人才環境的有關情況,并期待與海內外科研人員共建共治共享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懷柔區經信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惠芬就懷柔區高端儀器裝備和傳感器等產業的發展目標、發展優勢、支持政策等進行了專題推介。
人才項目路演對接是本次專場活動的重中之重。6位海外創業類人才代表分別對其所領銜的創業項目進行了路演推介,2位海外工作類人才代表也進行了工作推介,領域涵蓋儀器裝備和傳感器、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方向。懷柔區產業及人才主管部門負責人、知名創投機構、科學城重點用人主體與海外人才進行了線上“零距離”對話,并分別與人才進行了落地和投融資對接。
本次專場活動通過線上政策宣講和路演對接等形式,鏈接海外人才與留創園區、風投機構、用人主體,宣傳創新創業環境,助力北京“三城一區”和“兩區”建設,吸引集聚全球優秀人才來京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