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秀莉

“消化和呼吸系統疾病是冬季兒童常見疾病,容易感冒和喉嚨不適。”
“輪狀病毒腸炎是秋冬腹瀉的高發病因。”
“腹瀉、肺炎屬于冬季高發疾病,要給寶寶做好防護。”
一個個原本天真活潑可愛的男孩女孩,此時,如同霜打的茄子,在父母的懷抱里顯得無精打采,這是兒科門診部醫護人員每年秋冬季節最常說的話,也是她們最繁忙的時刻。
北京市海淀醫院兒科病房護士長狄曉瑋對此深有感觸,她已經有十多年的兒科工作經驗了,早已熟悉季節性流感的規律,早預防早治療多宣傳成為兒科工作不可缺少的環節。2019年10月初開始,患有呼吸感染患肺炎小孩逐漸增多起來,床位使用率達110%之多,病房總共24張床,有時最多能收30個住院的患兒。為此,兒科主任代文霞想了一個辦法,給需要住院的急診兒童建立微信群,實行約床制,根據報名順序及患兒病情的輕重緩急,進行排隊入院治療,對于輕癥患兒,采取安撫家屬回家吃藥的辦法,盡量先考慮病情稍重的患兒入院,狄曉瑋和同事們連續三個月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況。
元旦過后,孩子們將要放假了,減少了外出活動,感冒發燒情況明顯減少,入住率明顯下降,終于讓醫護人員松了口氣,開始為春節假期做打算,有外出旅游的,也有人打算回老家跟父母過團圓年,還有的人想著假期好好休息,大家都想踏實過一個春節,緩解一下壓力,因為前段時間實在是太累了!
有些事,往往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春節前夕,武漢暴發新冠肺炎疫情,一條條從武漢傳來的消息稱,這種疫情感染性極強,患者成倍增長,當地已有醫護人員被感染,武漢告急!這讓狄曉瑋和同事們感到非常震驚!很快,海淀醫院發出號召:成立支援武漢醫護人員應急梯隊!
事情來得突然,讓狄曉瑋想到“非典”期間,她正為高考備戰,那些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勇敢與病毒作斗爭的英雄事跡,牢牢銘記在心,全班有一多半的同學選擇報考醫學院,當醫生護士是她們心中最神圣的職業。那一年狄曉瑋以超過山東重點本科線近30分的優異考入北京中醫藥大學,特意選擇了護理專業,在她看來,病人恢復健康,主要是“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無論在大學里,還是在海淀醫院工作,“南丁格爾誓言”“希波克拉底誓言”成為她心中的座右銘。此時,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關鍵時刻,青年人實現人生理想的滿腔熱血激勵著她,果斷報名,到武漢抗疫一線工作!
“當時一想到去武漢參加抗疫任務,我的內心很激動,感覺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時刻到了,不過,醫院報名的人太多了,只能從護理專業及各方面條件符合的醫務人員中挑選。后來,護理部主任告訴我,說我是兒科護士長,專業比較受限制,不適合到那里工作,更適合留在本院工作。”狄曉瑋跟我講這件事的時候,語氣中流露著遺憾,但是,她的話鋒一轉,又對我說:“雖然我沒能去武漢一線抗擊疫情,但我在海淀醫院抗擊疫情一線做出了最大的努力。”
2020年1月27日海淀醫院被定為海淀區新冠肺炎的定點醫院,按照海淀醫院總安排,1月30日,住院部科室陸續關科,把二層兒科病房及內分泌病房改設為新冠肺炎病房,并成立兩個病區:發熱門診及留觀一病區和留觀二病區;1月31日將正式接收病人。1月29日晚上,狄曉瑋接到醫院護理部主任通知,讓她擔任感染病房護士長,讓她的內心著實激動了一番。她是2017年競聘為兒科病房護士長,從2019年7月開始擔任兒科總護士長兼兒科病房護士長。在任職的半年時間里,業務能力明顯大幅提升。此次疫情期間,又被委以重任,感覺這是領導給自己提供的又一次鍛煉機會,一定不負重望。
事情來得太突然,催得太緊了,狄曉瑋沉著冷靜,立刻展開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兒科病房還有13名患兒在接受治療,首先要給患兒家屬做工作,給他們開足出院后的備用藥,盡快安排出院。畢竟孩子都是家庭里的掌上明珠,心尖寶貝,跟患兒親屬溝通顯得非常重要,難度也很大,狄曉瑋配合科主任代文霞耐心說服,講明醫院成立新冠肺炎病房的重要性,并給病情較重的患兒家屬出主意想辦法,讓他們去門診治療或者轉院治療。

狄曉瑋為患者輸液
經過一番勸說,13名患兒的親屬也很配合,并答應最晚在1月30日17:00前全部出院。緊接著,狄曉瑋帶病房護士張曉利、陳云整理13名出院患兒的各種信息,辦理出院各種手續,并安排幾名護士開始拆除患兒用過的床單、被褥、擦柜子、清理每間病房里的垃圾,再把地面擦干凈。
短時間內,整理出近百張床接收新冠肺炎患者,無疑,對狄曉瑋來講是一個嚴峻的考驗。不過,早在2010年,海淀醫院決定成立新生兒病房,因種種原因,護士在工作期間覺得壓力很大,只開了三個月,科室也就無法堅持下去,只能暫時關閉。直到2017年6月,醫院決定把新生兒病房重新辦起來。那段時間,兒科主任代文霞和狄曉瑋帶領病房護士經過一個月的奮戰,圓滿完成了預定任務。眼前,面對此次疫情開設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房,她信心滿滿,決心再次迎接著新的挑戰。
工作千頭萬緒,也要按步驟一步步完成,醫院把兒科原來病房及醫生辦公室都改為隔離病房,為了防止病人之間的交叉感染,每個病房內都要配備適量的病床、凳子、桌子和柜子,為每張病床鋪上新的被褥。
狄曉瑋帶領6名護士正在整理病區,突然接到通知,因醫院擔心她是兒科護士長,缺少搶救危重成人及老年人的經驗,決定讓醫院感染科溫泉社區護士長趙碩擔任新設立的感染病房護士長一職,并且,讓狄曉瑋盡快完成各種信息交接,這將意味著她以普通護士的身份參加抗擊疫情任務。面對這一角色的轉變,狄曉瑋沒想那么多,只要感染住院病區按時成立,能盡快救治患者,才是大事,于是,她立刻把進展情況跟新上任的護士長趙碩進行對接。
一切都在快節奏中進行,還沒整理完病房,大家匆匆吃罷午飯,下午一點多鐘,狄曉瑋和兒科的六名護士又趕到會議室,參加醫院組織所有上線人員進行的統一培訓,由醫院感控專家為大家認真講解每一個感控細節,在疫區的工作流程以及穿脫防護服的程序和使用時間,讓所有一線人員都要有個人防護意識。培訓結束,狄曉瑋和同事又趕到兒科,繼續整理病區。

狄曉瑋摘掉防護用品的素顏照
新上任的護士長趙碩面臨著很多的困難,大到病房的重新改造、藥品的儲備、檢驗用的標本盒管理,小到門禁的使用、洗浴用的熱水器安裝、晾衣架穿衣鏡等生活必需品的準備,在全院各相關科室的協助下,一步步在解決中。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了,已經是晚上7點了,趙碩看到大家忙得筋疲力盡,就吩咐大家晚上回家休息,第二天早一點來單位,繼續整理病房也不遲。
此時,狄曉瑋感覺饑腸轆轆,聽到護士長趙碩的話,趕緊回家。然而,她到家剛吃完晚飯,就接到醫院護理部主任打來的電話,語氣急促地說:“小狄,你要盡快趕回醫院繼續整理病房,第二天就開始接收新冠肺炎病人了。”
疫情就是命令,狄曉瑋放下手機,準備去醫院,站在一旁的五歲的兒子聽到了她們的對話,拼命拽著她的手,哭著,喊著,說啥也不讓媽媽出門。狄曉瑋耐心給兒子講:“媽媽到醫院搶救病人,把魔鬼趕跑了,我就回家,乖,聽話啊!”說完,她沖進夜幕中,此時,已經是夜里22點多了,迎面撲來的冷風,讓她打了個寒顫,還是向醫院奔去。從那天晚上開始,她就吃住在醫院內,直到一個月后,狄曉瑋才重新返回自己溫馨的小家。
晚上22點,海淀醫院抗疫一線醫護人員都回到醫院后,大家分頭行動,又開始忙碌起來。狄曉瑋和護理部副主任宋凱燕,綜合二系統科護士長林淑紅及當天夜班的護士把91張床全部重新打開進行了二次重鋪,按往常鋪床順序是床上有墊子、再鋪褥子,褥子上面再鋪床單,再給被子套被罩,就可以收病人了。然而,按這一次要求,褥子上面必須有床罩,重新鋪完91張床,再鋪上床罩。她們三人和護理部主任梁紅艷、感染科門診護士長姜麗麗、感染二病區護士長趙碩又開始為每間病房、每個病床整理粘貼各種標識,一直到凌晨四點多。
“說實話,以前經常值夜班,大家也習慣了熬夜,但這還上頭一次在高強度下的熬夜,我們都以為隔兩天才接受新冠肺炎病人,但沒想到第二天下午,開始接收病人,我和另一名護士共接收了6名確診的患者,畢竟第一次接收疫情患者,內心還是有些害怕的。”狄曉瑋如是說。
當時,狄曉瑋和同事們感覺特別累,整理完病房,就到清潔區休息室的床上作短暫休息,凌晨6點,醫院維修人員來到病房,為病區做新的通風口裝置,因為病區里的空氣需要流通,與此同時,狄曉瑋所有醫護人員匆匆吃點早飯,再次整理病區,為收治病人做準備。
1月31日11點半,海淀醫院新成立的感染病房開始接收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忙了一上午的狄曉瑋剛吃了一口飯,就聽護理部主任說:“小狄,快去接病人,新病人馬上來了。”她放下碗筷,與一同值班的護士向病房奔去,先在清潔區按照要求穿全套防護服、戴防護鏡、面屏等。
狄曉瑋給病人問診、抽血、吸氧、做心電監護,給旁邊的護士作著示范,走出病房,她提醒著身邊剛參加工作兩年多的年輕護士:“在病房爭取一次性把該做的做完,減少進出病房次數,避免感染,隨時觀察病人病情。”
四個小時后,狄曉瑋下班了,走出病房,才發現自己的肚子餓得“咕咕”亂叫了。讓她感到很欣慰的是,自己把第一次接觸新冠肺炎病人做的總結,講給幾名“90后”女護士后,她們聽得認真,工作中很仔細,再次進入病房的時候,干脆利落,很快就能把手頭的工作做完。
讓狄曉瑋印象很深的是,她收進來的一名感染新冠肺炎與自己同齡的患者,他的言行舉止很有禮貌而又靦偏,她通知患者拍CT的時候,明顯能感覺到他很焦慮,竟然急出滿頭大汗,口罩都濕了,狄曉瑋及時遞給他一只新口罩。他住院的第三天上午,由于患者血氧維持的較差,鼻導管吸氧改為用面罩吸氧。急需把這名患者轉運到上級醫院。很快,北京市指定的120急救車來接他了。
狄曉瑋幫患者收拾打包隨身物品,他不安地問:“我的病情是不是很嚴重,還能治好嗎?我想活下去!”她安慰著患者:“你不要老是這么消極的想問題,戰勝疫情最好的藥就是有一個強大的免疫力,而積極正向的思想,愉快的心情能提高你的免疫力,加油,要相信自己能戰勝疾病!”
那天,狄曉瑋送患者出病房的時候,他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擺出一個“V”字型。“加油!你一定能好起來!”她沖患者喊了一嗓門,這個患者露出了住院以來第一個笑容,那一刻,狄曉瑋更加堅定了信心,一定要護理好這些病人,讓他們盡快恢復健康。
狄曉瑋對我說,上線后的護理工作與過去兒科的護理的區別是:新設立的新冠肺炎病房相當于污染區,病人親屬不能來陪護,只能由穿著全套防護服的護士為病人做生活護理,送飯、打水、打針發藥、輸液。因為保潔員防護常識弱,病房內要盡量減少人員出入,因此,護士還要負責為每個房間打掃衛生,每天負責清理病房內的醫用及生活垃圾;每當有病人出院或轉院后,都要進行嚴格的終末消毒;值班護士還要背著沉甸甸的消毒桶,每隔四個小時為病區進行一次認真消毒。而在平時,普通病房一天有保潔員打掃兩遍就可以了。
在密閉的環境里工作,值班護士存在缺氧情況,還要跟病人交流,體力消耗很大,每天給病人抽血、測血壓、吸氧、監護等相應的護理之外,還要幫病人取快遞,給住院病人做宣教,講解疫情防護常識。有時候,護士給病人采集咽拭子的時候,需要用咽拭子從病人嗓子眼里探進去提取,病人不可避免會咳嗽打噴嚏,唾沫噴得到處都是,那一刻,是護士們最容易傳染,也是風險最大的時候。
讓狄曉瑋最揪心的是,她和另一名護士交接班的時候,突然發現剛走出病房的“90后”護士雷旭敏身上的防護衣開了一道大口子,這讓狄曉瑋很著急,她大聲提醒護士雷旭敏說:“你不用交班了,趕緊回去,趕緊脫掉防護服,趕緊走!趕緊走!快去洗澡、消毒!”雷旭敏看著那道裂縫充滿疑惑地說:“今天病人比較多,一直在忙,不知什么時候破的。”
當時,狄曉瑋看到雷旭敏年輕的樣子,心里特別難受,雷旭敏太年輕了,剛滿25歲,跟著自己工作兩年了,朝夕相處情同姐妹,她不想讓自己的護士有任何危險。事后,雷旭敏也感覺很萬幸,安然無恙,也讓大家為她松了一口氣。
那段時間到病房值班,都是兩個人一組,共同進感染區病房,彼此及時提醒小組成員:互相檢查一下對方的防護服是否嚴密,千萬不要有露在外面的皮膚。走出病房的時候,脫防護服的速度也要一致,防護服只能穿一次,脫掉后及時處理,互相提醒著同伴:“要多喝水,注意休息,等疫情結束后,我們聚餐好好慶賀一下。”

狄曉瑋和同事的合影
狄曉瑋感到欣慰的是:“平時,各自忙于工作,很少有過多的交流,沒想到疫情期間,我們成了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大家相處的很融洽很團結,還加深了感情,這也是我們最大的收獲吧。”
半個月后,醫院通知狄曉瑋和第一批奮戰在抗疫一線的同事集中隔離休養半個月。能緩解一下疲勞的身體,當然是件夢寐以求的好事,讓一線醫護人員感受到醫院對一線人員的關心與體貼。然而,突然從繁忙的工作環境中走出來,一下子閑下來,反而讓狄曉瑋覺得無所適從,她仍關注著醫院抗疫的進展情況,期望能盡快重返戰場,為盡快戰勝疫情出份力。
清零的路上灑滿艱辛的付出!當狄曉瑋得知海淀醫院抗擊疫情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感染二病區最后一位患者臨床治愈出院,隔離病房全部騰空,海淀醫院0感染0死亡,這個消息非常振奮人心,立刻在休養中心傳遍了。大家都發自內心地贊嘆說:“我們國家拔出專項資金,全力以赴救治每一名患者,全都是為了咱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著想,不放棄任何一個病人,能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作為中國人感到的自豪。”
狄曉瑋在休養期間,讓她在沒有任何準備的情況下收獲驚喜與感動,休養點的顧院長得知她的生日后,特意囑咐食堂做了臥上雞蛋的長壽面,加上幾個小糕點還有水果等,陳瑾醫生和其他醫護人員從不同的隔離房間里通過微信為她送來祝福。狄曉瑋的愛人領著一個月沒見面的兒子趕到休養中心,手里還端著一盒精美的生日蛋糕,隔著長長的隔離帶,同事和家人都為狄曉瑋唱起了愉快的生日快樂歌。曉瑋激動地說:“35歲,這個生日意義非凡,雖然沒有和家人一起度過,但快樂和祝福相伴,終身難忘。”
那一刻,也讓她感受到了作為護理人員的驕傲與自豪,耳旁又響起和同學們大學畢業時發出的有力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