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季 韓蘭成 楊魯平
甲 自我介紹一下,
乙 很有必要。
甲 我是一名相聲演員,
乙 我也是一名相聲演員。
甲 我們家住在淮海北路174號,
乙 我們家住在淮海南路175號。
甲 我們家住二樓,
乙 我們家住三樓。
甲 我們家三代同居,
乙 我們家四世同堂。
甲 我爸爸是個老革命!
乙 我爸爸資格也夠老的!
甲 我爸爸1937年參的軍,
乙 我爸爸1936年當的兵。
甲 我爸爸參加過淮海戰役,
乙 我爸爸也在那兒打過一大仗。
甲 我爸爸立過戰功,
乙 我爸爸受過勛章。
甲 我爸爸當時是排長,
乙 我爸爸當時是連長。
甲 我爸爸當時在華東野戰軍七縱,
乙 我爸爸當時是,國民黨那頭兒的。
甲 鬧了半天你爸爸是國民黨軍呀?
乙 說了半天你爸爸是解放軍呀!
甲 現在我搞清楚了,
乙 現在我更明白啦。
甲 我爸爸是好人,
乙 我爸爸……也是好人啊。
甲 這哪有自己說的呀?
乙 我爸爸現在是政協委員。
甲 那你一定聽你爸爸講過他參加淮海戰役的經歷,
乙 那你也一定聽你爸爸說過他參加淮海大戰的體會。
甲 我經常聽,
乙 他經常講。
甲 要說起我爸爸他們的英雄事跡,那可是不勝枚舉呀!
乙 是啊,要沒我爸爸他們,你爸爸這仗也打不起來呀!
甲 嘿!我記得我爸爸是這樣對我說的,
乙 我記得我爸爸是這樣對我講的。
甲 那還是在戰火紛飛的年代,
乙 也就是國共兩黨大決戰的時候。
甲 公元1948年11月,
乙 在江淮平原上。
甲 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淮海戰役,
乙 我爸爸那頭也叫徐蚌會戰。
甲 我爸爸說,長江以南,第一個戰略目標就是徐州,奪取徐州,解放全國勝利在望。
乙 我爸爸說,徐州是軍事戰略要地,一旦失守,“黨國”就危在旦夕。
甲 所以我們調動了60萬大軍參戰,
乙 所以我們糾集了80萬重兵防御。
甲 我們有億萬民工支前,
乙 我們……抓來不少壯丁充數。
甲 我們有一代偉人毛主席制定的戰略方針,
乙 我們有“微操大師”蔣總統布置的防御措施。
甲 我們的前委書記是鄧小平同志,
乙 我們的司令長官是劉經扶先生。
甲 我們有中原野戰軍司令員劉伯承,
乙 我們有徐州“剿總”副總司令杜聿明。
甲 我們有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
乙 我們有第七兵團司令官黃伯韜。
甲 我們有粟裕,
乙 我們有黃維。
甲 我們有譚震林,
乙 我們有邱清泉。
甲 我們還有李達,
乙 我們還有李彌。
甲 我們還有……我爸爸,
乙 我們也有我爸爸。
甲 我爸爸有兒子,
乙 我爸爸也有兒子。
甲 我就是我爸爸的兒子,
乙 我爸爸就是我兒……嗐!
甲 你怎么胡說八道啊?
乙 這不是你逼的嗎。
甲 我們布好了戰局,
乙 我們作好了準備。
甲 我們中共中央軍委召開了作戰會議,
乙 我們“剿總”司令部里通宵達旦。
甲 毛主席大手一揮:“60萬對80萬,這是一鍋夾生飯。夾生就夾生,也要把它吃下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
乙 這仗還沒打完呢?
甲 這就叫勝券在握,你們哪懂這個!
乙 那……我們蔣總統也發布了訓令:“不論怎么講,會戰兵力是60萬對80萬,優勢在我!只許成功,不許失敗,不成功,則成仁,娘希皮!”
甲 怎么罵上啦?
乙 不是著急嘛。
甲 在前沿陣地上,我軍進行戰前動員,召開誓師大會,
乙 我們這邊是調兵遣將,忙作一團。
甲 我們還編了一段小快板,
乙 我們早就有個順口溜。
甲 “為翻身,上前線,解放軍都是英雄漢。把蔣家王朝徹底砸它個稀巴爛。”
乙 “當官好,當官妙,穿皮鞋,戴手表,摟著小妞滿街跑。”
甲 我們愛唱一首歌,
乙 我們愛哼一個曲。
甲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乙 “吸足了一口‘白面’,快(來)活得似神仙……”
甲 這時候進攻開始了,
乙 這時候戰斗打響了。
甲 我們是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
乙 我們是一個失利接著一個失利。
甲 戰斗越打越激烈,
乙 包圍圈越來越縮小。
甲 這時候我們解放軍開始發動強大的政治攻勢,
乙 我們當官的最怕這一招。
甲 “喂,蔣軍弟兄們,你們聽著!”
乙 “用棉花把耳朵堵上,不能聽。”
甲 “我們解放軍喊話你們聽得見嗎?”
乙 “我們聽不見!”
甲 聽不見還搭茬,
乙 這不是裝的嗎!
甲 “蔣軍弟兄們,你們也是受苦人,別替蔣介石賣命啦,快過來吧,解放軍優待俘虜。”
乙 “你們別來這個‘里格隆’,我們長官早就說過啦,我們要是過去呀,小命就玩完啦!”
甲 “這是造謠,你們很多弟兄都過來啦,想當兵的我們歡迎,想回家的我們發路費!”
乙 “是真的嗎?”
甲 “解放軍說話算數!”
乙 “讓我們考慮考慮再說吧!”
甲 “噯,伙計,聽您這口音耳熟呀?”
乙 “聽你這口音也耳熟呀!”
甲 “我們家住高家莊。”
乙 “我們家住馬家河。”
甲 “咱們倆還是老鄉呀。”
乙 “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
甲 “打聽個人你認識嗎?”
乙 “誰呀?”
甲 “你們村東頭二狗子他爹?”
乙 “太熟啦!要論起來,二狗子他爹還是我表哥吶。”
甲 “哎呀,太巧啦。”
乙 “怎么?”
甲 “二狗子他爹是我表侄。”
乙 “噯……你占我便宜。”
甲 咱各按各的叫,
乙 別攀這親。
甲 好好好,“×××的爸爸……”
乙 等會,那時有我嗎?
甲 這不早晚的事嗎。
乙 沒聽說過。
甲 “×××爸爸,你餓嗎?”
乙 “×××爸爸,我怎么不餓呀,三天就吃了一頓。”
甲 “你吃的什么呀?”
乙 “不怕您笑話,就吃一根驢尾巴。”
甲 “你怎么不吃驢肉啊?”
乙 “那是給長官留的。”
甲 “快到我們這兒來吃吧,肉包子全蒸得啦。”
乙 “是豬肉大蔥餡兒的嗎?”
甲 “你怎么知道的?”
乙 “我早就聞到啦。”
甲 “×××的爸爸,別猶豫啦!×××爸爸等待著×××的爸爸,如果×××的爸爸再不聽×××爸爸的話,×××的爸爸就會消滅×××的爸爸。如果×××的爸爸被消滅的話,×××就得……巴巴爸爸,爸爸巴巴……”
乙 怎么《七巧板》都出來了?
甲 這不是為你們爺倆急嘛,
乙 沒聽說過。
甲 這時候,總攻開始了,
乙 決戰打響了!
甲 我爸爸他們“砰砰砰”連發3枚信號彈。
乙 我爸爸他們“地瓜、地瓜,我是土豆,請來增援,請來增援”。
甲 我爸爸他們吹響了沖鋒號“嗒嘀嗒……”
乙 我爸爸他們“嗡—突,嗡—突……”
甲 這是什么聲音?
乙 飛機坦克全上來了。
甲 你爸爸再也別想突圍啦,我爸爸沖你爸爸就是一陣榴彈炮“轟,轟……”
乙 那……我爸爸還了你爸爸一陣迫擊炮,“日……咣,日……咣!”
甲 我爸爸給你爸爸一梭子機槍,“噠噠噠噠……”
乙 我爸爸還了你爸爸倆步槍,“叭勾,叭勾。”
甲 我爸爸給了你爸爸兩刺刀,“殺,殺!”
乙 我爸爸給了你爸爸兩匕首,“撲,撲!”
甲 我爸爸給你爸爸一手雷,
乙 我爸爸給你爸爸一手榴彈。
甲 我爸爸給你爸爸一炸藥包,
乙 我爸爸給你爸爸一毒氣彈。
甲 我爸爸高喊,“同志們,沖哇!向四個現代化進軍!”
乙 我爸爸大叫,“弟兄們守住,每人一臺熊貓彩電!”
甲 那時候有彩電嗎?
乙 你爸爸都實現四化了,我爸爸還不弄臺彩電看看。
甲 爆炸中,一塊彈片削進了我爸爸的腰部,
乙 槍響時,一顆子彈鉆進了我爸爸的手臂。
甲 擔架隊冒著炮火把我爸爸抬下陣地,
乙 我爸爸捂著胳膊跟在你爸爸后面。
甲 鄉親們把我爸爸送進后方醫院,
乙 我爸爸一翻身躺在你爸爸旁邊。
甲 你爸爸怎么跟著我爸爸來了?
乙 你爸爸不是優待俘虜嗎?
甲 “到底過來啦?”
乙 “可不是嗎。”
甲 我爸爸熱情地望著你爸爸。
乙 我爸爸羞愧地看著你爸爸。
【對視】
甲 “啪”!我爸爸給你爸爸一巴掌。
乙 “吭哧”!我爸爸咬你爸爸一口!
甲 你爸爸怎么咬人?
乙 你爸爸怎么打人?
甲 我爸爸“啪”在你爸爸傷口上貼塊膏藥。
乙 我爸爸“吭哧”咬了一口你爸爸手里的……包子。
甲 “伙計,傷口還疼嗎?”
乙 “吃過包子好多了。”
甲 “今后你打算怎么辦?”
乙 “只要不打仗干什么都行啊。”
甲 “愿我們的子孫后代都不用拿槍指著對方。”
乙 “要是這樣,我寧愿天天燒香許愿。”
甲 “不久的將來,國家統一了,民族富強了,人人過上好日子,家家都有冰箱彩電。”
乙 “對,肉包子肯定多得吃不完。”
甲 “到那時候,我要讓我媳婦給我生個兒子。”
乙 “我也讓我媳婦給我生個兒子。”
甲 “我兒子起名叫×××。”
乙 “那我兒子就叫×××吧。”
甲 “我的兒子一定像我,有一雙大眼睛。”
乙 “我的兒子一定像我,長一對小眼睛。”
甲 “大眼睛有神啊。”
乙 “小眼睛聚光啊。”
甲 “將來咱們的兒子長大了,就讓他們當演員。”
乙 “對!讓他倆一起說相聲。”
甲 “我的兒子逗哏,”
乙 “我的兒子捧哏。”
甲 “說一段反映淮海戰役的相聲,”
乙 “要讓后人永遠記住今天。”
甲 “來,我給你留個地址。”
乙 “好,我送你一張名片。”
甲 “到時候,你從島上可一定來。”
乙 “咱是一家人,不見不散。”
甲 “重相逢咱得好好敘敘。”
乙 “再弄兩瓶好酒干干。”
甲 “我還給你蒸上一籠豬肉包子。”
乙 “光給包子吃我有意見。”
甲 “你還有什么要求?”
乙 “再弄兩頭大蒜。”
合 嗨!
《論語·陽貨》有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實際上是在表達,文學藝術作品應該發揮出相應的社會功能。解放戰爭是偉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為實現國家和民族最終解放而與國民黨政府展開的一場大戰,孰是孰非已有歷史的定論。但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沉渣泛起,借助“反思歷史”“學術研究”“多元文化”等虛假面目的掩蓋,借助當前碎片化的宣傳方式,已經對人們頭腦中的歷史記憶與社會記憶產生不良影響。如對解放戰爭,歷史虛無主義者則保持著貌似“中立客觀”的態度,妄圖把歷史人物和事件孤立起來,隔斷其與歷史潮流的聯系,不僅嚴重褻瀆了革命先輩為民族發展所作出的付出和犧牲,也歪曲了民眾對于歷史記憶的認知和對英雄人物的景仰之情,動搖了民族精神,并可能對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歷史根基造成不良影響。作為“文藝的輕騎兵”,曲藝有必要發揮“興觀群怨”的作用,對歷史虛無主義做出有力的反擊。《咱爸爸》是由已故的相聲表演藝術家馬季先生與韓蘭成、楊魯平兩位老師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共同創作的,是他們精湛創演技藝的集中表現,更是后來者為反擊歷史虛無主義而學習的榜樣。
本作采用了“子母哏”的表現形式,并且與通常的相聲作品不同,兩位演員實際上是帶著角色上場的,一位是“淮海戰役”中解放軍的后代,一位是“徐蚌會戰”中國民黨軍的后代。這種不要“瓢把兒”,開門見山的表現手法,實際上是洗練地為整個作品定下了表演的基調,是要圍繞后人對那場大戰的印象展開的。對受眾而言,這是情理之中的,而如何組織包袱,讓他們更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實際上更考驗創演者的功夫。
一般來說,一場戰爭的勝敗雙方本身就有著一定的“高低差”,能夠自然形成矛盾,產生意料之外的元素。所以,我們看到兩位后人你一言我一語,把國共雙方戰前的指揮陣容、兵力數量、布置措施次第道出。幾番之后,毛澤東同志的自信從容和蔣介石“總統”的氣急敗壞形成終極的對比,包袱也在“娘希皮”中順勢抖出。可以這么說,這個包袱的氣勢很大,內容連貫,但皮很薄,蔣介石的三字經可以輕輕巧巧地把它“捅破”,這是需要相當的歷史積累和藝術想象力的。
如果作品在此戛然而止,那實際上并沒有發揮出什么“興觀群怨”的作用,所以人民解放軍因何能勝,國民黨軍為何會敗,才是這個作品的真正內核。這一部分內容仍然是開門見山,人民解放軍是“為翻身,上前線,解放軍都是英雄漢。把蔣家王朝徹底砸它個稀巴爛”,國民黨軍則是“當官好,當官妙,穿皮鞋,戴手表,摟著小妞滿街跑”。這是在扎穩基礎,用戲劇性的語言不容置疑地將“為何而戰”解釋清楚。接下來的內容也就順理成章。而“老鄉見老鄉”一段內容,實際上是對“為何而戰”的拓展性解釋。“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在抗日戰爭勝利結束后,如果國民黨能認真履行雙十協定,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戰爭本來可以避免。但正是蔣介石的一意孤行,讓戰火又燃燒了許久。所以解放軍要“把蔣家王朝徹底砸它個稀巴爛”,所以解放軍戰士才會優待投誠的國民黨軍士兵,“我爸爸”才會護送負傷的“你爸爸”去后方醫院。
因為人民軍隊有一個最樸素但是最崇高的心愿,“愿我們的子孫后代都不用拿槍指著對方”“不久的將來,國家統一了,民族富強了,人人過上好日子,家家都有冰箱彩電”。
(賞析:本刊編輯部)
(責任編輯/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