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邁克爾·海亞特 譯/袁楚怡 高劍
【內容簡介】
是時候開啟最棒的一年了!
幫助全球1000萬人改變人生現狀,實現人生全方位升級。
5步助你達成最重要的目標,力圖幫助你升級觀念、總結過去、設計未來、找到動力、改變現狀,全新扭轉局面,使你的個人、職業、財富、人際關系等全面升級!
從心理學、行為學、管理學多角度根治人性的弱點,清除一切阻礙。
目標七原則
不做無目的的思考或行動;沒有目的地的旅程注定徒勞無功。
——僧侶馬克《論精神法則》
2002年,通用汽車公司決定要占據29%的美國汽車市場。自1999年開始,通用汽車公司就從未達到過如此高的市場占有率。通用汽車對這個目標過分著迷,推出了零息貸款等一系列不計后果的促銷措施。公司高管甚至把數字“29”別在胸前,以突顯這個目標的核心位置。但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為什么?
通用汽車把失敗的原因歸結于競爭激烈,尤其是來自韓國的競爭。一位高管抱怨道:“如果競爭稍稍公平一些,我們的目標就能實現。”但分析師認為,通用汽車為了占據市場份額不惜犧牲營業利潤,最終導致目標失敗。因為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通用汽車公司在幾年后最終破產,向美國政府申請破產保護。
不僅僅是通用汽車。其他組織也曾經陷入過類似的目標陷阱,例如美國安然公司。從這些例子來看,設立目標似乎很容易帶來和預期相反的甚至是災難性的結果。但我不這樣認為。
我從事目標制定實踐與教學已經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我也見證過、經歷過無數的成功案例。我們不僅可以避開陷阱,而且還能從目標設計階段開始就徹底防止陷阱出現。我們可以將自己的決心、抱負和夢想轉變為符合七大原則的目標。在介紹這個框架之前,我先解釋為什么我們要把目標用文字寫下來。因為寫下目標是規劃最好的一年的基礎,所以我有必要對其進行說明。
寫下目標的重要性
一項經常被引用的常春藤學校研究認為,表述目標有助于實現目標。可惜這項研究是偽造的。人們發現這個事實之后,就認為把目標寫下來的好處也是假的。但事實并不是這樣。
美國加州多明尼克大學教授蓋爾·馬修斯不久前進行了一項研究,證實了寫下目標的效果。她的研究對象是來自不同國家的267名企業家、高管、藝術家、醫療專業人員、教育家、律師等各行業的專業人員。馬修斯把所有人分成五組,并對他們進行了為期幾周的追蹤。她發現,僅僅是寫下目標這一做法,就能夠將個人成就水平提高42%。我個人以及我學生的實際經歷和馬修斯的研究結論完全吻合。
寫下目標不是最終目的。但這是成功的基礎。理由如下:
第一,寫下目標讓你看清內心的渴求。想象一次沒有目的地的旅行。要收拾什么行李?走什么路線?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到達?所以,確定目的地是旅行的開始。思考目標是寫出目標的前提。你可以去問問文思枯竭的作家,他們之所以無字可寫,是因為他們無話可說。
第二,寫下目標幫你克服阻礙。我們把目標寫下來,并不是在癡人說夢。我們動用了自己的智力,經歷了處理、檢查、分析一系列程序。每一個有意義的打算、目標或夢想都會遇到阻礙。從你定下目標的那一刻起,你就能感受到阻礙。但是,這種情感和智力的參與有助于我們深刻理解自己的目標,并鍛造自己對于目標的決心。
第三,寫下目標激勵行動。寫下目標只是一個開始。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圖是很重要的,但是還不夠。更重要的是要付諸實踐,要采取行動。我發現,寫出目標并定期反思,能讓我快速投入到下一步行動中。
第四,寫下目標幫你篩選機會。你越是成功,機會就越是泛濫成災。這些新的機會很容易讓你注意力分散,偏離正軌。這時候唯一的應對方法就是對照自己的目標表來篩選這些機會。分清輕重緩急能有效避免“新奇事物干擾綜合征”。
第五,寫下目標幫你跟蹤進度。看不到進步是一種煎熬。似乎自己勞心勞力卻一無所獲。但寫下目標就像是高速公路上的里程標記。你可以看到自己已經走了多遠,還有多少路要走,知道自己是否已經到達終點。
但如果想從寫下目標中收獲更多,還需要保證目標符合七個標準。你可能已經聽說過SMART目標管理原則。SMART是一個首字母縮略詞,分別代表Specific(明確)、Measurable(可衡量)、Action-oriented(行動導向)、Realistic(現實性)、Time-bound(時限性)。我和丹尼爾·哈卡維在我們合著的《生命向前》中采用了這個框架。這個框架由通用電氣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率先提出,后來不斷有人對這個框架進行修改和擴展,其中也包括我自己。我以結果為導向,以最可靠的目標研究為基礎,對這個框架進行了調整。
SMARTER目標管理原則
原則1:明確性
SMARTER目標管理的首要原則就是明確性。水從水管中流過,水管直徑越小,水的沖力越大。同樣的道理,每個目標的范圍要足夠狹窄。研究表明,目標越明確、彈性越小,我們就越可能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創造力、智力,以及毅力。要制定符合SMARTER標準的目標,首先要明確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例如,我可以說“我想寫一本書”,但是這個目標太模糊了,我想要寫一本什么樣的書呢?就我個人而言,我應該說,“寫完《自由專注》。”“自由專注”是我正在寫的一本書的暫定標題。又比如說,“學習攝影”。這個目標明確嗎?不明確。你究竟想學習攝影的哪一個方面?明確的目標應該類似于“完成Lynda.com網站上的‘攝影 101’課程”。
原則2:可衡量性
SMARTER目標管理的第二個原則是可衡量性。換句話說,目標應該要有內置標準,你可以用這些標準來衡量自己。可衡量性之所以重要,原因有兩個。
首先,你如何判斷自己是否已經實現目標? “我今年要比去年賺得更多”并不是一個有效的目標。比去年多多少?可能是生活成本輕微上漲,也可能是傭金提高30%,這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健身也一樣。“我要多運動”不是有效的目標。因為這個目標是模糊的。清晰的目標應該類似于,“我計劃每周去四次健身房”,可衡量的目標才能提供成功與否的判斷標準。
其次,你要能夠判斷目標的進度。如果你的目標是具體的,你就能將整個過程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也就是說,你要能夠跟蹤記錄自己的進步。實現目標的樂趣,有一半就在于不斷見證自己的進步。
原則3:可行性
SMARTER目標管理的第三個原則是可行性。行動是目標最根本的內容。因此在制定目標時,明確主要行動至關重要。如何明確?
聽起來可能很簡單,但我認為最好使用明確的動詞來表述計劃中的行動。例如,不要用“更”“多”等詞,最好用“進行”“完成”“消除”等明確的動詞。例如,“更新博客更有規律”。這個目標可行性高嗎?不高。因為“更有規律”描述的是一種狀態。但“每周寫兩篇博文”卻是一個高可行性的目標。因為動詞“寫”直接清晰地指明了行為動作。又如,“更注重健康”,可行性高嗎?不高。但如果目標是“每周散步五次,每次三十分鐘”,可行性就大大提高了。
原則4:風險性
SMARTER目標管理的第四個原則是,目標必須具有一定風險性。通常我們都說目標一定要現實。SMART目標管理原則中的“R”通常都代表現實性(Realistic)。但如果我們一開始就關注現實性,就可能會把目標定得太低。
目標理論家埃德溫·A.洛克和加里·P.萊瑟姆說過:“目標難度和個人表現之間存在線性關系。”他們從接近400項研究中得出結論,“目標難度最高的實驗參與者的個人成就比目標難度最低的參與者高250%。”挑戰使人強大,安逸令人怠惰。
但是保守的目標還是持續誘惑著我們。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率先進行了有關風險厭惡的研究。“我們往往更傾向于避免損失,而不是取得收益。”他說,“人們對失敗的厭惡遠遠強于對成功的渴望。”每個人的風險厭惡程度不同。而風險厭惡也有明顯的好處,例如減少困難產生。但是風險厭惡卻不利于我們制定目標,尤其是在我們不了解其影響的時候。由于目標失敗帶來的挫敗感,我們往往會以“現實”的名義制定容易實現的小目標。而一旦我們實現了這些小目標,就會立刻變得松懈。
我不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破釜沉舟的勇氣。但是如果一味追求所謂的“現實”,我們可能就會無意中觸發風險規避的本能,錯失原本應該屬于我們的成就。我也不是讓你去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應該要有一定的難度,才能激發我們的潛能。
原則5:定時性
SMARTER目標管理的第五個原則是定時性。定時性可以通過截止期限、頻率、定時任務實現。例如,如果將目標定為“多讀書”,就會缺少一種緊迫感。這個目標可以十年后完成,也可以二十年后再完成。即使這是我的新年目標,也就是說這個目標要在今年完成,但具體是今年的哪個時候,仍然不能明確。我照樣可以推遲這個目標,然后將其置之腦后。但如果我的目標是每個月讀兩本書,那么這個目標就有了挑戰性,也會引起更多的關注。截止期限能夠激發緊迫感,提高行動力。
要注意你的承受力。建議每年制定七到十個目標,但每季度最好只有兩到三個截止期限。如果目標太多,注意力就會分散,最終的成果也會大打折扣。
設定截止期限是實現成就型目標的關鍵一步。但如果是習慣型目標呢?對于持續進行的活動而言,截止期限是沒有意義的。但截止期限并不是唯一一種定時方法。我們可以利用固定頻率和定時任務來培養習慣。“多運動”是一個容易被遺忘的目標。但“每個工作日早晨七點到公園跑步半小時”卻是取得勝利的第一步。這個目標明確規定了你要做哪種運動、去哪里做、做多久,以及什么時候做。
習慣型目標的定時方法提供了觸發行動的外部動力。
原則6:激勵性
SMARTER目標管理的第六個原則是激勵性。換句話說,你的目標要能夠喚起你的激情。研究表明,如果我們有實現目標的內在動機,實現目標的概率就會大大增加。外部動機在一定時期內有效,但如果制定的目標不能激發我們的內在動機,我們很快就會失去執行目標的興趣。
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的阿耶萊特·費斯巴赫和凱特琳·伍利對新年目標進行了研究。她們首先要求實驗參與者評估新年目標的樂趣級別,然后在幾個月后進行跟進。結果顯示,樂趣級別是成功概率的關鍵預測指標。但根據愛麗絲·G.沃爾頓在《布斯評論》上發表的研究,“通常人們制定目標的依據都不是個人喜好,而是重要程度。費斯巴赫認為,制定自己認為重要的目標沒有問題,但盡量不要完全拋棄自己的喜好。‘新年目標不能是你不想做的事’,因為不想做就是失敗的前兆。相反,你要深入挖掘自己的內在動機。”
找到自己的興奮點。如果你的目標不能讓你感到興奮,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或者沉悶乏味的時候,你就找不到堅持下去的動力。這個時候要對自己誠實。問問自己,“這個目標能激勵我嗎?”“我能用心對待這個目標嗎?我愿意為這個目標付出努力嗎?”你甚至還可以問問自己,是否覺得這個目標有趣。每年我都會保證至少有幾個目標符合有趣的標準。記住,我們的目標是具有風險性的,所以我們中途可能會想放棄。而具有激勵性的目標才能夠激發我們的內在動機,讓我們堅持到底。
原則7:相關性
SMARTER目標管理的最后一個原則是相關性。有效的目標與生活密切相關。相關性就是目標與實際生活的統一性。之所以把這個原則放在最后,是因為你可以在將目標付諸實踐之前,用相關性原則對其進行檢驗。通用汽車公司就是敗在了相關性上。但如果不夠小心謹慎,我們都可能會在這一點上出錯。
要想實現目標,就必須先保證我們的目標與生活的合理需求相一致。如果你是需要照顧孩子的年輕父母,你的目標和空巢老人或者在校大學生的目標就大不相同。根據你的個人情況,你現在或許沒有進入醫學院學習的可能;一到周末就縱情吃喝的習慣可能會給你的家庭帶來不必要的經濟負擔。你的目標必須同你的實際情況和真正興趣相關。
你的目標還必須符合你的價值觀。這一點本來不言自明,但是有時候我們會迫于外界壓力,設立一些違背個人價值觀的目標。這種外界壓力可能來自社交、職業等等。但是我們要避免過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尤其是在涉及自己價值觀的時候。
最后,你還要保證不同目標的內部一致性。所有的目標必須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互相矛盾的目標只會導致糾結和失望。自我拉扯帶來的更多是焦灼,而不是進步。這可能也跟目標數量過多有關。
(張迪摘自天津人民出版社《規劃最好的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