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辰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
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
醫學是通過什么方式來維護和改善從個體到群體,乃至全人類的健康呢?那就是衛生。衛生是基于醫學原理所采取的維護健康的多元行動。衛生包括個體行為、群體和社會行動,分別服務于個人健康和群體、公眾健康。臨床醫學是個體衛生的醫學基礎,群醫學則是公共衛生的醫學基礎。引導、指導衛生行動的社會規則是衛生政策。
衛生因應于醫學,也包括“防、診、控、治、康”5方面,兩者是貫通的。只是醫學主要關注其中的學術技術問題,為衛生行動提供醫學基礎或根據;而衛生則關注如何將這5個方面轉化為現實行動并取得實效,涉及大量社會、政治、經濟等問題。希望學醫者無論從醫學角度,還是從衛生角度,在“防、診、控、治、康”方面能夠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衛生具有突出的多元性,衛生體系是一個綜合社會體系。衛生基于醫學原理,但遠不限于醫學。開展衛生行動需要醫學以外的多方面條件,需要動員個人與社會資源,支付所需成本,需要多方面社會支撐與社會管理。以打疫苗為例,這一衛生行動受到多少因素的影響呢?它受醫學發展水平、產品研發能力、疫苗生產能力、經濟支撐能力、冷鏈運輸體系、疫苗接種能力、衛生管理能力等影響。在我看來,衛生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醫學問題,它與政治、經濟、法律、社會管理、教育、心理、文化習俗等多重因素密切相關。

邵安林
中國工程院院士
鞍鋼集團公司黨委常委、副總經理
作為典型的傳統流程工業,鋼鐵行業受技術、生產成本等因素影響,越來越不適應新階段的新要求。工業互聯網的興起和發展,給傳統流程工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技術支持和解決方案。
據悉,近年來,中國一些鋼鐵企業開展了“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的探索實踐,“智慧采礦”“智慧選礦”“智慧煉鋼”等新模式不斷涌現。
站在傳統產業視角,我認為,二者的深度融合發展還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從企業主觀層面上看,思維理念有待轉變;從客觀層面上看,網絡基礎有待夯實,核心技術有待突破,行業發展生態也有待完善。
結合鋼鐵行業的發展實踐,我認為,部分企業對工業互聯網應用的實踐路徑、落地場景、具體做法尚未清晰,處于探索觀望階段;部分企業數字化程度偏低,網絡協議、設備接口等不統一,技術標準多為國外企業掌控;發展工業互聯網所必需的工業操作系統、大規模集成電路、網絡傳感器、高端工業軟件等嚴重受制于人;工業互聯網共性標準尚未制定,跨行業治理的政策體系有待建立,復合型人才匱乏、安全保障水平較低、體制機制不完善等問題亟待解決。
對此,我建議,應重點關注共創、共生、共融、共享4個維度,通過科技研發和技術創新領域的協同創新,打破技術壁壘,實現技術升級;構建智慧化的綠色發展模式,打通全產業鏈,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同時,統籌利益相關方,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共同開發,實現互惠共贏。

萬建民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
據了解,近年來中國糧食進口量持續增加,2021年進口量超過1.4億噸,超過中國糧食總消費量的25%。在我看來,中國可通過培育良種增加糧食產量,但目前中國生物種業科技仍面臨諸多挑戰,基因資源深度挖掘不足、農業生物基礎研究原創不足、前沿技術創新短板突出,都限制著中國從農業大國走向農業技術研發強國的腳步。
為突破當前農業發展瓶頸,我建議,中國應加強中國種源挖掘與創新利用,開展中國種業基礎研究,聯合上中下游不同育種單位開展良種聯合攻關;加強種質資源研究,強化表型和基因型的鑒定深度、廣度和精度;夯實基礎創新,突破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全基因組選擇等關鍵核心技術,建立生物育種大數據平臺,全面提升生物育種的效率,加強種質資源研究。
中國生物種業良性發展離不開市場推動。中國須進一步強化自主品種的培育,把控種業的發展主動權;培育高端優質專用新產品,滿足市場對多元化品種的需求;構建新的種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國家級的大型育種平臺,強化產品創制和示范推廣,培育有創新能力的新型企業,打造上中下游一條龍的育種創新體系,整體提升我國生物育種的創新能力和水平。
在我看來,生物種業是國家戰略性、基礎性產業,生物育種是種業創新的核心。因此,我國必須加大生物育種與產業化力度,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生物產業,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吳曼青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總經理
從整個社會發展的歷程來看,過去的科幻預測正在不斷地變成現實,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會對社會發展的模式帶來深刻的影響和改變。
在我看來,未來的世界將由網絡構成,網絡就是世界。與此同時,網絡世界將會使得許多行業發生革命性的顛覆,許多行業的生產模式將會發生變化。同時網絡世界的出現將會帶來數據的激增,人們可以用數據去及時獲取信息,甚至可以定義不可能的未來。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得零成本創新平臺成為可能,數據共治平臺、數據靶場平臺及智能算力平臺將提供源動力。在這個平臺建成之后,人們可以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并在這個平臺上可以做出任何創新性決策,只要有想象力,一切看似不可能實現的想象在這個平臺上都可以成為現實。
我認為,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將會改變社會的發展模式,我們需要用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相互促進引領科技創新方向,要發揮全球鏈接的協同作用,引領產業基礎高級產業鏈不斷現代化,不斷涌現力量;同時也要發揮節點的獨特價值,合理發揮節點與鏈接的作用,讓數據為數字化時代的發展提供能量,通過科技創新構造一個不一樣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