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附屬中學 程繼伍(特級教師)
導言:這是一道月考作文試題,卻以“秋風十月”模擬作文大獎賽的“面目”呈現。
老話題如何寫出新境界,這向來是大家在寫作中尋求突破的一個瓶頸。“秋”是一個古老恒久的話題,卻又是一個經久不衰的人生視角,如何“老樹抽新芽”,對學生的導向意義不言而喻。
該試題為愛好文學的學生創造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倡導同學們從日常生活和閱讀學習中體會、觀照社會現實,思考人生發展,彰顯人文情懷。同時借助本試題也能夠挖掘文學新人,活躍和繁榮校園文化創作,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
“秋風十月”模擬作文大獎賽題目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卑殡S著季節的更替,人類的足跡從歷史的古道走向現代的通途。春天掏出的是一張生機、活力、詩意的名片,注定她獨得諸多的光彩和贊美。但是,歷史織就的一張網,真正的“網紅”非“秋”莫屬。集收獲與凄涼、贊美與怨懟于一身的秋啊,你在爭議中前行,你讓古今中外多少文人墨客、遷客騷人夢繞魂牽,翰墨迭出?!扒铩辈攀菚r光的代表,情感的濫觴。
十月秋風吹,秋陽又秋雨,你是否有刻骨銘心的經歷、與眾不同的感慨、別具一格的思考?來吧,拿起筆,用你的心,校園作文大獎賽期待你的參與。
【要求】①參賽對象:高二學生。②征文體裁:不限。③征文篇幅:不限。④主題要求:積極向上,格調高雅。⑤誠信要求:原創作品,杜絕剽竊。

圖/視覺中國
試題解讀:
作文大獎賽題目中的材料具有一定的“文學”性,對此,我們可以做如下分析:
一、“秋”具有透視人生的永恒性?!鞍殡S著季節的更替,人類的足跡從歷史的古道走向現代的通途”,作為自然現象的“秋”,卻可以透視社會人生的奧秘。春是“名片”,它可以給我們傳遞生機、活力、詩意的信息,但“秋”是“網紅”,由于它的“爭議”,更容易被人們關注?!笆斋@與凄涼、贊美與怨懟”,“在爭議中前行”,說明人們對“秋”的認知和情懷遠比其他季節更具深度和廣度。
二、“秋”具有內涵的豐富性和情感的多面性?!笆虑镲L吹,秋陽又秋雨”,“秋風”是總說“秋”這個季節的到來;“秋陽”代表著秋高氣爽,愜意無比;“秋雨”意味著秋寒瑟瑟,悲愁不斷。這是對多面性的“秋”飽受爭議卻能成為“網紅”的最佳詮釋。
三、要“用你的心”寫出“秋”的獨特性?!翱坦倾懶牡慕洑v、與眾不同的感慨、別具一格的思考”,是對體裁、內容的暗示,寫“經歷”,偏重于記敘為主,寫“感慨”,偏重于抒情為主,寫“思考”,偏重于“議論”為主。文體上的要求比較寬泛。但從“刻骨銘心”“與眾不同”“別具一格”這些定語來看,在內容上的要求比較苛刻,要獨特,有深度,有新意。聯系材料中還有“用你的心”,進一步對情感基調提出了真情實感、積極向上的明確要求。
綜合以上信息,本次大獎賽要求緊扣“秋”這個話題,避開俗套,寫出新意,讓“秋”這棵人生的“老樹”,在你的筆下能夠抽出“與眾不同”的“新芽”。在文體上可以自由選擇,但在主題的深廣度上有較高的要求。
52分 枕云乘風落秋夢
①像往常一樣,你進門的時候從不打招呼,反而在我肩膀上落下了一點妍黃。
第①段“你”是誰?為什么“你”進門“從不打招呼”,如此唐突無禮?為什么“你”會在“我肩膀上落下了一點妍黃”?開篇以一串疑問造足了懸念,把讀者的胃口吊得老高。
②是誰向我報告你的如約而至的?或許是被掠過的凜風匆忙刷紅的楓葉,抑或是上學路上撩起鼻尖翕動的清香。俏皮的你踏著滿地黃葉蹦跳著走來,蹭過我肩膀時留下的是“一聲梧葉一聲秋”,順帶著把簌簌落下的桂花香塞進了我的耳朵。
第②段這個“你”還是那么神神秘秘。與第一段不同的是,這個“你”是“如約而至”的,并不唐突無禮;這個“你”的到來,是讓“楓葉”“清香”報告過“我”的,充滿了詩意;這個“你”還是“俏皮的”,原來跟“我”那么親近。文章的新,還表現在語言的清新別致上——“你”的到來,在視覺上是“踏著滿地黃葉蹦跳著走來”,在聽覺上是“把簌簌落下的桂花香塞進了我的耳朵”——“你”終于躍然于眼前。
③雖說并無“陽春布德澤”生氣勃勃,但你毋庸置疑是另一個起點。抹拭著透過漸赤楓葉的通透秋光,像是在秋桂耳畔的低語,喚醒了沉睡春夏之際的桂花。一點點明黃匆匆忙忙舒展開身子,把醞釀許久的香氣肆意地向匆匆人群潑灑,甚至得意地向觀眾們炫耀起了獨特的氣味——錯過了春夏,火急火燎趕上秋天的末班車似乎也不全是壞處。古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看上去天真爛漫的秋花也不遜色于春花——甚至承載了更多往昔崢嶸歲月。是故園菊勾起萬里之外岑參的愁思,在層疊妍黃花瓣之下掩映的是詩人憂國的心;如今明艷的桂花千年以前也披著夜幕靜謐,引得王維長吟“人閑桂花落”。秋日贈予人的不僅是秋花陣香,捎上的還有悄悄置人心頭的半點愁思與隱逸。順著桂菊花瓣飛舞回歸千年前的夢境,我看到的是你的多愁善感——跨過時間的洪流,躡腳踏出泛黃紙張與滲墨文字,悄悄留影在了現世之中。
第③段本段的主角“秋”,終于登場,雖說沒有“春”的“生氣勃勃”,但“承載了更多往昔崢嶸歲月”。在輕抑“春”、重揚“秋”的筆法初見成效之后,“抹拭”“低語”“喚醒”“舒展”“潑灑”“炫耀”等一連串的動詞的運用,把“秋”寫得活靈活現,個性張揚。而岑參和王維兩位大詩人因“秋”而生的憂國之心和隱逸之情,更是讓“多愁善感”的“秋”躍然于從古到今的時空隧道中。
④即使詩句及秋免不了傷感抒懷,卻掩不住你也是引人豪情的。試想若是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紅楓浩浩蕩蕩占據峰巒直至江尾盡頭,任誰心頭都會漾起萬丈豪情。泛舟秋江見兩岸赤楓似晨曦歷山,蒼茫江水逝過山川卷天地一線,浩瀚云煙間獨一人屹立江心——是獨屬于秋的萬丈豪情。即使是稚氣未脫的少年,也一定夢想過獨立峰頭執劍側身迎風,發尖飄揚掩映凌厲目光轉肱斬落秋葉兩半的帥氣場景。獨屬于你的颯沓風氣勾起了無數少年的幻想憧憬,豪情與瀟灑交織的獨特點綴了年少輕狂綺麗的夢境,于朦朧之間給予人前進的方向。
第④段“秋”哪里只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分明還是一個豪情與瀟灑交織的輕狂少年。“秋”這個形象在夢幻的文思、優雅的文氣、恣肆的文筆當中漸漸清晰起來,豐滿起來。
⑤你是惆悵,是豪情,是愁思,是細膩,是颯爽。你也是歸去,亦是起源。我俯下身子伸指拈起干枯脆弱的枯葉,落葉終將歸根,于此刻訣別之時,我看到的是放手世界的生命——責任已盡,卻化為秋土的塵埃,又會化作新泥,成為春葉的一部分。生命的裁定與輪回周而復始,秋葉所落之處,春花將生生不息。秋是終結——更是下一個輪回的開始?;秀敝g,我似乎能看見明年郁郁蔥蔥的新芽從枝頭探出頭來,舒展著身姿初見陽光,踏上了全新的生命征途。
第⑤段“你是惆悵,是豪情,是愁思,是細膩,是颯爽。你也是歸去,亦是起源”,這是本文作者對“秋”有了較全面認識之后的感慨。由此,文章自然轉入對“秋”與“春”的辯證哲學思考,最終定格為對生命的期盼和贊美。
⑥踏上新的征途的不只是新葉,也是踏過舊葉的少年。嶄新未知的畫卷展開在面前,充盈了澄澈清明的少年目光。在秋天,在秋日之下,明亮清晰的是不斷延伸的道路。由夢鋪成的路指引著前行的方向,我將心中最寶貴的憧憬遙寄云衢間,在秋天——這個夢的季節——開始了屬于自己的獨特征程。面目一新的伙伴,煩瑣困難的功課伴隨著書頁墨香,緊跟著秋天的步伐走來。我從秋夢中醒來,卻沒有忘記秋夢,我把夢藏在心底,仔仔細細地端詳著他的每一個細節——然后繼續順著道路前進。如果仔細端詳著秋景秋光,一定能發現隱匿其中的,屬于少年的,綺麗璀璨的夢境。我踏著你帶來的夢,無畏地邁開步子向前去。
第⑥段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這個關聯著生命、承載著人生、透視著社會的“秋”,就像“夢”一樣的綺麗璀璨,而最有價值的人生,是不忘秋夢。但“把夢藏在心底”,“由夢鋪成的路指引著前行的方向”“開始了屬于自己的獨特征程”,如此立意,讓我們精神抖擻,激情涌動。
⑦落楓卷茫茫,七分化作秋光,剩下三分化作秋夢,大步向前便能實現少年所有的夢想。
第⑦段七分秋光是景,三分秋夢是意,實現夢想是一種期盼。秋啊,你帶給我們的不僅有斑斕多彩的景,還有耐人尋味的意,更有實現夢想的勇氣和動力。這樣的結尾,是不是讓我們鼓舞人心,意猶未盡?
文章優點
第二人稱“你”的運用,將一個復雜的“秋”具象化?!澳恪保亲髡邔@個人物的一種抒情目光,拉近了他們之間的距離,使之多了一種依戀和欣賞的意味。
將比喻、擬人等修辭進行到底?!扒铩笔切蜗蟮?,“秋”也是抽象的。本文于形象處借比喻躍然紙上,抽象處借擬人深思熟慮。亦真亦幻話秋語,枕云乘風落秋夢。
題不厭舊,文貴見新。一個讓古今中外無數人寫得不要不要的話題,要寫出自己的獨到之處,實屬不易,本文做到了。這就是“老樹抽新芽”——從形式到內容,從表達到深思,時不時能見到一些別人沒有但我有的東西。
不足之處
作者須進一步思考:本文思想的深刻和文筆的艱澀,是不是成正比?文章的“新”應避開一些艱澀表達,并且要敢于對一些疊床架屋、結構纏繞的詞句說“不”。
運用擬人等修辭固然效果非凡,但用多了、用泛了,會有“刻意”之嫌,還有沒有更多別的手法令“新”意迭出?
49分 可堪秋風輕舟路
①我至今還記得滿樹的金黃那飄著淡淡的香的果兒墜在鐵青枝頭,一年多前。年里,念及斯,偶有一毫思慮,便是把我遲鈍木訥的魂兒啊沉淀,沉淀在水鄉陂塘下縷縷的柔藻,沉淀在洲頭青荇中悠悠的青天。
第①段那“滿樹的金黃那飄著淡淡的香的果兒”的季節,那令我“魂兒啊沉淀”的“斯”,不是“秋”,還有誰?
②青天下,水田、方宅,河上的木船,船上搖櫓的人擺著她的小舟,劃拉著水,驚起一灘的鷗鷺駛來。
第②段精簡的文筆,精彩的白描,驚鴻的場面。
③“阿強??!”她喊,“來咧?”果真來了,帶著做客的我遣興來了。我知道這兒有那片枇杷林。春夏之際,枇杷熟了的時候,歲歲都有幾箱滿登登的紅沙、白沙堆疊。剝皮吃時,我總是不知不覺中就把指尖和指甲縫里染成赭褐色,接連幾天如是。
第③段忽然筆鋒一轉,放著一切準備就緒的“秋”不寫,卻寫“我”春夏的故事,是敗筆還是別有洞天?
④暮春時節,感受下這熟透了的枇杷林。伐竹取道,便是一片蔽著云的寬敞而閉塞的扶疏枝葉。枝葉間,見枇杷綴著,壓枝略斜,染桿微黃。樹葉下三五團、七八顆,盡是掛在毛茸茸的、淺綠軟和的柄上飄香。摘下浸著露水的果子,才想起春雨剛過,低頭一看,滿地泥濘把鞋子都沾上了泥土的青春的芬芳。
第④段迷戀于暮春的枇杷,不惜筆墨向我們展現春雨孕育的青春,是得隴望蜀還是別具一格?
⑤船到,手起篙立,槳罷舟穩,人利落地上了岸。老太太的身體看著仍是很硬朗,見我們不敢太靠近水,俶爾將腳擱在青綠的樹干上,俯身去撈起那些個躲在河灘上的金黃,伾伾然,倏地,又把自個兒揪回,攤著黑黑大大的手掌給我們看上面的枇杷。
第⑤段暮春的故事還在延續,老太太擱腳俯身摘枇杷的動作,堪比藝術體操運動員的身手,當我們驚嘆于作者傳神的文筆和純真的鄉村生活的時候,是不是也暫時忘卻了本文的主角應該是“秋”?
⑥大人們說話總是很隱晦,我也不多問,盡是因為我對那些該疏離的或是不該疏離的人早就疏遠了。霧里歡笑,觥籌交錯,耳邊喧豗的歌聲縈繞,我不甚確定今年那筵席上蒼蒼白發、踉蹌蹀躞者是不是她。鄉下人抽煙,總能把整間屋子填滿嗆人的氣息,趕出我。江南中秋不覺寒,山綠,雨濕,天暖,沒有深紅淺黃,更沒有落木蕭蕭,只有岸上紅色的步行道調和著秋的顏色。不同別日的唯有九里飄香,卻也不只有這,還有河上灰蒙蒙的天空。不覺,竟又繞回席間。臺上,被主持人作弄著的某位大爺穿著大紅大綠的裙衫,傻呵呵地揮動著手臂,似關西大漢舞江南小調;桌邊,被大爺逗樂的人們飲著一家一計的煙酒,樂哈哈地拍打著桌子。定睛,是誰蹣跚走來?穿著酒紅色帶花紋燈芯絨布衫的老太太,我并未認出她,只是能確定那一定是她。她站在我身側,背對著我,我看見她佝僂的背有些厚,人還是很高大,只不過頭上竟已是被一片風霜打過的雪白。她的嘴里混混沌沌地嚼著我聽不明白的方言,也有可能是她牙齒掉了的原因。其實,我有些怕見到她,故意做離開狀,卻有人忽然叫住我,解釋著她是誰,還順便提了一嘴去年摘枇杷的事。我心里莫名有一絲梗塞,不是難堪,不是凄愴,更不是惻隱。
第⑥段終于寫到“秋”了,還有那個從暮春走來的老太太,那件難以忘懷的枇杷事。

⑦秋風蕭瑟,天氣涼。躊躇翻看去年的相片,竟見那果兒、那枝葉,已然緊繃繃,明晃晃,挺在枝頭,經西風不動。河道較以前窄了些許,又少了些許,木船不在水中蕩漾,而是倚在岸邊昏睡,不知已被河水淹沒了半邊。
⑧嗟哉!沉舟之邊無有新揚起的帆,緣水行千里而難逝;秋木之側無有再春生的榮,掛枝經期年而不衰。肅殺秋葉的河岸,離船已是歸程,不乏有艄公盯著那船中的水,水中的影,影中天山的明月;踏過飛鴻的雪泥,指爪不隨風遠,自將那痕跡刻在雪下的泥,泥下的土,土下矍鑠的巖崖。
第⑦⑧段剛剛還在說“心里莫名有一絲梗塞,不是難堪,不是凄愴,更不是惻隱”,現在又說秋是“蕭瑟”“涼”的。答案哪里只是天氣,而是凝視時光的印記,是面對萬物的情懷,是內心深處的糾結。
⑨君不見,老來扇搖皆可笑,笑跟前秋景,腦中往事,眼里晶瑩淚?
⑩君不見,少年蹉跎盡不幸,幸腳下大道,路里風霜,舉目艷陽天?
?君不見,古人天道觀前程,北風卷地削不盡,春來草滋生?
?誠然,如今我已可確定了。
第⑨—?段一組排比,三句“君不見”,再加三個反問,將“秋”放在時光的長河中來面對,放在哲理的高度上來思考,對“秋”的認知“如今我已可確定了”。那,作為讀者的我們呢?
?錚錚然似井井琴弦的凝絕,那是天地的閉藏?。∶髂晡逶拢胰允且フ凌说?。那時的枇杷林,該依舊是,青天下,水田、方宅,河上輕舟一葉,鴻驚雙槳,欸乃聲中染遍了山林。莫待流光把人拋了之時,莫待歸云蹤跡去無之處,且行韶光底下,六合之內,乘一只木船,暫在水鄉浮藻中俯仰。
第?段這是曾經轟動一時的“意識流”嗎?朦朧中前行,是春,還是秋?是我,還是老太太?
文章優點
寫作技巧獨特,堪稱別開生面?!耙庾R流”嗎?有那么一點像,但又非典型。本文將明媚的春天里的故事與灰寒的中秋情懷融合為一體,將淳樸歡快的鄉村生活與神秘朦朧的文學筆法交織為一文。文中的核心人物“老太太”從春天走來,到了秋天才讓我們完全看清,又在“我”的深思中漸漸淡去;“我”從春天的摘枇杷果到秋天的說枇杷事、念枇杷情,又糾結于未來的枇杷心。你說,寫這樣的“秋”能離開“春”嗎?讀完終于明白,作者的巧妙構思,差一點“蒙”了我們許多人。不得不說,視角的新、技巧的奇,讓“秋”這棵老樹抽出了嶄新的芽。
不足之處
文風艱澀,讓人似懂非懂,當適可而止。讀了大半篇文章,正當我們慶幸終于理順了思路,把住了文脈,明白了意圖,驚嘆于技巧之時,又突然闖入了作者布好的另一個迷魂陣。直到文章的末尾,人們期待的“柳暗花明又一村”還是沒有找到,只能在悻悻中苦苦沉思不已,這恐怕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言有盡而意無窮”。
總結:
面對“秋”這棵“老樹”,兩篇文章都嘗試著在形式和內容上大膽突破,告訴我們:“老樹”是可以長出“新芽”的,而且,必須長出“新芽”,文章才有新的生命活力。除了對“秋”都有獨到的認知和思考外,在寫法上,前者更偏重描寫和抒情,后者更講求敘、議、抒的緊密結合。前者在角度的選擇和修辭手法的突破上更顯亮色,后者在時空的把控和內心意識的揭示上意義非凡。
兩篇文章的語言都很美,表達方式都很新。但是,當其超出了讀者的承受范圍之后,便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生硬艱澀感;當其降低了讀者的認同感時,就得抓住時機加以矯正。我們不求“老樹”長出怪異的“新芽”,但求健康的生命活力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