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市湯溪高級中學 楊建華
《世說新語·夙惠》記載了這樣一則逸事:
晉明帝(司馬紹)數歲,坐元帝(司馬睿)膝上。有人從長安來,元帝問洛下(西晉都城洛陽)消息,潸然流涕。明帝問何以致泣,具以東渡意(西晉殘破,有人勸司馬睿鎮守建康,經營東南,以圖復興帝室)告之。因問明帝:“汝意謂長安何如日遠?”答曰:“日遠。不聞人從日邊來,居然(顯然)可知。”元帝異之。明日,集群臣宴會,告以此意,更重問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爾何故異昨日之言邪?”答曰:“舉目見日,不見長安。”
司馬紹對同一問題,兩次回答給出了不同的答案,當事者(殿上的君臣)、逸事的記錄者(劉義慶)以及今日的讀者,都并不以為忤——視其為巧言假譎、強詞狡辯;相反,高度認可其具有“夙慧”(“夙惠”同于“夙慧”),識見不凡。這是為什么呢?
其主要原因是,我們所有人對司馬紹兩次回答的理解都是從物理(空間)距離和心理(情感)距離兩個角度分別進行的,這樣的理解消解了兩個答案的矛盾。司馬紹答“日遠”,我們認可其說法是從物理距離角度實打實的回答,數歲小兒能有這樣精準的抽象空間距離概念,確屬不易,該回答合“理”;答“日近”,我們認為其說法是從心理距離角度煽情的回答,說長安比日還遠,“舉目見日,不見長安”,是表明司馬紹對長安的憶念之深,以此點醒群臣故土之思,該回答合“情”。
心理距離和情感濃度存在著某種“對價關系”,顯然,詩人們和東晉群臣一樣敏銳地感受到了。他們紛紛通過敘寫心理距離之遠來表達對遠方人和物的思念、牽掛之情之深。事實證明,他們這一手法運用得相當成功,效果相當明顯。我們以李覯的《鄉思》進行賞析。

圖/榆木先生
鄉思
宋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詩人漂泊在外,想通過遠眺家鄉,一解羈旅之愁,一慰思鄉之情。但是,因為空間距離遙遠,詩人無法“見家”,詩人感情到此為之一抑。又聯想到,日落之處即天涯,自己能看到日落天涯,卻不能“見家”,這是說明家鄉遠于天涯,與家鄉的心理距離又延長一程,詩人感情為之再抑。眺望家鄉的視線,又被“碧山”“阻隔”,詩人與家鄉的心理距離再延長一程,詩人感情為之三抑。“碧山還被暮云遮”,心理距離再度延長,詩人感情為之四抑。在心理距離拉長的過程中,詩人的感情也被拉長、加重、洇散。所以我們讀《鄉思》,覺得滿紙鄉愁,“濃得化不開”,特別動人,也特別感人。
拉長心理距離,是增加感情濃度的妙招。讓我們來看李商隱《無題》“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石延年《高樓》“水盡天不盡,人在天盡頭”,范仲淹《蘇幕遮》“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歐陽修《踏莎行》“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以及《千秋歲》“夜長春夢短,人遠天涯近”,朱淑真《生查子》“遙想楚云深,人遠天涯近”等名句,就能鮮明感受到詩人對此妙招的青睞程度,以及對這一妙招運用的嫻熟程度。我們甚至可以在經典小說中找到作者搬用此妙招以塑造人物形象的佳例。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六回這樣描寫劉備與徐庶相別的場景:
玄德立馬于林畔,看徐庶乘馬與從者匆匆而去。玄德哭曰:“元直去矣!吾將奈何?”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
阻隔徐庶背影的樹林增加了劉備與徐庶的心理距離。劉備用富含感情卻不合事理的舉措(砍伐樹林)來縮短部分心理距離,借此表達自己對徐庶離去的痛心和不舍。有人笑評《三國演義》中“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從這個事例來看,上述評論修正為“劉備的天下是用真情感動出來的”可能更加合適,劉備真的擅長用詩化的手法表達自己對重要謀士、將領的感情。
不嫌“粗暴”的話,我們可以將上述手法提煉為一條“公式”:
A遠+B遠+C更遠→C難見→對C情深意長
當然,在運用本“公式”的時候,詩人們可根據具體需要加入屬于自己的“插花”。所謂“戲法人人都會,各有巧妙不同”。我們可以仔細賞析以上所舉各例在運用借寫心理距離之遠以表達感情之深這一手法的不同之處,增強語感和對詩美的敏感性。
以上所舉詩例,其中所涉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之間的關系,是正襯關系,即通過寫空間距離之遠,來正面襯托心理距離之遠。詩歌中還有一種寫法,就是通過寫空間距離之近,反襯心理距離之遠,借以表達想見而不得見的無奈和惆悵。我們依舊以例說明。
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一折《混江龍》
曲中崔鶯鶯與張生的空間距離很近,僅隔一道花墻,但是那短短的花墻在心理上簡直遠比天涯,因為它完全隔斷了兩個人相會的機會。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的對比,凸顯了鶯鶯想見張生而不得的愁怨和無奈。
王實甫的名句,很明顯脫胎于上舉歐陽修名句“人遠天涯近”。但就寫作手法而言,“人遠天涯近”是以空間之遠表現心理之遠,是正襯;而“隔花陰人遠天涯近”是以空間之近表現心理之遠,是反襯。王實甫名句表面上是對歐陽修句子的簡單仿寫,而實質上卻具有脫胎換骨之效。
“隔花陰”句的鍛造也有可能是受到唐代裴夷直《病中知皇子陂荷花盛發寄王繢》的影響。裴詩如下:
病中知皇子陂荷花盛發寄王繢
唐裴夷直
十里蓮塘路不賒,病來簾外是天涯。
煩君四句遙相寄,應得詩中便看花。
王、裴詩句表現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之間落差所采用的手法完全相同,只是對象有戀人和荷花之別,感情有自怨和自解之異而已。當然,王句也有可能受到唐代吳融《浙東筵上》“坐來雖近遠于天”句的啟發——兩句手法如出一轍。我們在賞析《西廂記》名句時,那些“似曾相識”的詩句紛紛如“燕歸來”,涌上我們心頭,很好地說明了上述反襯手法在詩歌創作中應用的廣泛性。
這一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現當代詩人也善于從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關系的角度落筆表現感情和感悟,顧城的《遠和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遠和近
顧城
你
一會看我
一會看云
我覺得
你看我時很遠
你看云時很近
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之間形成的落差,以及這種落差給讀者帶來的聯想,成了本詩最大的亮點。而通俗歌曲的詞作者,作為“另類”詩人,也對這種手法駕輕就熟。安德烈作詞、陳小霞作曲、孟庭葦演唱的名曲《你看你看月亮的臉》的以下數句:“高高的,高高的,蔚藍的天/是不是到了離別的秋天/我們已走得太遠已沒有話題/只好對你說:你看,你看/月亮的臉偷偷地在改變,月亮的臉偷偷地在改變/我們已走得太遠已沒有話題/只好對你說:你看,你看/月亮的臉偷偷地在改變,月亮的臉偷偷地在改變。”我們可以從詞中、曲中、歌中鮮明感受到戀人之間巨大的心理距離,而這遙遠的心理距離在“零距離”的空間距離的反襯下,更加顯得隔膜而可悲和無奈。
優秀詩歌之間往往是“聲氣”相通的,我們鑒賞優秀詩歌的方法往往是可以融會貫通的。你能利用本講所學,對有關詩歌進行鑒賞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