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敏敏 任小強 徐西桂
(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7)
土地勘測定界是土地測繪中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在土地制度由無償轉到有償使用的市場經濟形勢下,土地的征用、劃撥頻繁發生,故而土地勘測定界工作以及勘測所得的數據就顯得尤為重要[1]。勘測定界是根據土地征收、征用、劃撥、出讓、農用地轉用、土地利用規劃及土地開發、整理、復墾等工作需要,實地界定土地使用范圍、測定界址位置、調繪土地利用現狀,計算用地面積,為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用地審批和地籍管理等提供科學、準確的基礎資料而進行的技術服務性工作[2-3]。同時勘測定界成果也是建設項目竣工后土地登記的權源資料,既保證了建設項目的用地需求,又實現了土地審批工作的科學化、制度化和規范化[4]。勘測定界成果一旦被主管機關確認,便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應,是用地審批、土地預登記的依據。
北京市門頭溝區采空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項目由12個地塊(城子A、城子B等)組成,位于門頭溝區東部,是門頭溝新城門城地區的核心地帶。門頭溝在歷史上曾是北京的主要煤炭產地,而門頭溝區采空棚戶區是舊城、舊礦、城中村相互交織的復雜區域,區域內房屋低矮破舊,基礎設施嚴重滯后,管線老化陳舊,居住條件亟待改善[5]。
門頭溝采空棚戶區是北京市首批棚戶區改造試點之一,也是門頭溝區建區以來最大的一次搬遷改造工程,對加快門頭溝區采空棚戶區建設步伐、改善區域環境和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5]。
本文以北京市門頭溝區采空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項目為例,介紹了勘測定界的基本流程,提出了基于宏語言和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GIS)平臺開發的勘測定界內業處理新方法,并對勘測定界成果進行了展示。
總體技術路線設計如圖1所示。首先是前期準備階段,查閱相關文件、搜集圖件及勘測資料,并進行現場踏勘;然后制定技術方案,對人員進行安全、技術及質量等培訓;其次是數據處理階段,基于傳統測繪手段及GIS、遙感(Remote Sensing,RS)軟件,并結合自主開發,進行內外業數據處理和面積量算;按照“兩級檢查,一級驗收”的制度進行成果質量檢查,并進行報告、圖件編制,同時對報告和圖件的規范性進行檢查,最后進行坐標轉換,完成成果提交。
圖1 總體技術路線圖
主要步驟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收集資料與查閱文獻,是勘測定界工作中的首要環節,也是比較關鍵的工作。資料的完整性,與后續的工作進度息息相關[6]。需要收集資料的內容,主要包括權屬證明、圖件資料、用地批準文件、相關技術規定、控制點成果等。首先,在收集用地批準文件時,需要收集《土地勘測定界規程》等各項規程及技術文件,作為該項工作的政策保障,同時需要查閱土地權屬相關的法規依據,以及《建設項目規劃條件》《建設工程規劃用地測量成果報告書》等,保證勘測定界工作的合法性。其次,要收集相關的圖件資料,包括地形圖、測區范圍航片、基本農田接線圖、工程總平面圖等。再次,收集權屬證明文件,包括權屬審查結果、土地證、土地承包協議、出讓合同、征用土地文件等。最后,收集控制點及其相關資料,比如,用地界址點擬定坐標,與定界有的參考資料等[6]。另外,還需獲取最新宗地層及地類層數據。
傳統的人工統計和處理土地勘測定界數據的方式效率較低,難以滿足土地勘測定界業務的需要[7]。在北京門頭溝區采空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項目作業中,利用ArcGIS軟件及自主研發的制圖軟件,依據門頭溝區地籍管理數據庫權屬地類數據及項目規劃釘樁數據,進行內業數據處理,對項目范圍內的權屬、地類、規劃等進行統計、分析,確定用地范圍內各權屬單位地類的面積,用地范圍內征用、劃撥、代征等面積,并出具勘測定界圖(總、國有、集體)、土地利用現狀圖[8]、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數據準確率。
在國土專題數據統計方面,基于《土地利用現狀技術規程》中57個二級類,結合門頭溝區地類數據庫,基于Excel的宏語言功能,完成國土數據統計模塊,保證了土地利用數據、規劃數據及撥地釘樁數據統計資料的準確性和科學性。
勘測定界報告編制和出具是本項工作關鍵的環節,勘測定界報告書是辦理項目建設用地手續的要件,也是土地勘測定界的重要結果和各類成果表達的重要載體,其準確性、完整性、嚴謹性非常重要。勘測定界報告書包括封面、勘測定界技術說明、勘測定界表、勘測面積表、土地利用分類面積匯總表、界址點坐標成果表、勘測定界圖、建設擬征(占)土地權屬情況匯總表、建設項目用地權屬(地類)情況匯總表、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勘測定界報告書是成果質量檢驗的重要內容,也是項目建設用地手續主要歸檔材料,勘測定界成果一旦被主管機關確認,便具有一定的法律效應,是用地審批、土地預登記的依據[1]。
此項功能需要對表格做初步的處理,首先將項目名稱、權利人、地類編碼(DLBM)、規劃、面積信息拷貝到工作表1中,然后進行排序,優先順序為權利人、規劃、DLBM。排序后的表格如表1所示。
表1 工作表1排序后的數據示例(部分)
工作表2為《土地利用分類面積匯總表》的模板部分,模板部分包括項目名稱、地類三大類、一級類及二級類名稱等,如表2所示。
表2 《土地利用分類面積匯總表》模板(部分)
代碼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部分:
需要用到的變量包括項目名稱、權利人、地類編碼、規劃、面積信息及其他用于表示行數、列數的變量。其中xz表示項目名稱,xc表示權利人名稱,bm表示地類編碼,bh表示規劃,mj表示面積信息,i表示即工作表1中的行數,j表示表格的列數,c1用于控制最終統計表的行數,因最終統計表的前5行為項目名稱、地類名稱等信息,面積信息從第6行開始顯示,因此,c1的初始值為6。該部分的代碼如下:
Dim xz, xc, bm, bh As String
Dim mj As Double
Dim i, j As Long
Dim cl As Integer
c1=6
逐行讀取工作表1的信息,并進行賦值。xz、xc、bm、bh、mj分別賦值為初始表第i行的項目名稱、權利人、地類編碼、規劃和面積信息。142為初始表1中的行數,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修改。該部分的代碼如下:
For i=2 To 142
xz=Sheets(1).Cells(i, 1).Value
xc=Sheets(1).Cells(i, 2).Value
bm=Sheets(1).Cells(i, 3).Value
bh=Sheets(1).Cells(i, 4).Value
mj=Sheets(1).Cells(i, 5).Value
項目名稱需要一直和第三張表的名字作對比,如果不一致就新建工作表,新建工作表的位置永遠是第三張工作表,保證后續數據統計結果都顯示在同一張工作表中。同時,將工作表2中的模板拷貝到新建的工作表3中,并把工作表1第1行的權利人和規劃信息填寫到工作表3中第6行的第一列和第二列。該部分的代碼如下:
If xz <> Sheets(3).Name Then
Sheets(3).Select
Sheets.Add
Sheets(3).Name=xz
Sheets("Sheet2").Select
Range("A1:AT6").Select
Selection.Copy
Sheets(3).Select
Range("A1").Select
ActiveSheet.Paste
Sheets(3).Cells(3, 1)="項目名稱:"& xz &" " & "單位:公頃(0.0000)第頁 共頁"
Sheets(3).Cells(7, 1)=Sheets(1).Cells(i, 2)
Sheets(3).Cells(7, 2)=Sheets(1).Cells(i, 4)
End If
設置精度為小數點后四位,設置表格邊框為實細線,顏色為自動配色。該部分的代碼如下(此處僅顯示左邊框樣式的設置,其他邊框樣式設置與此類似):
For j=2 To 46
Sheets(3).Cells(c1, j).NumberFormatLocal="0.0000_ "
With Sheets(3).Cells(c1, 1).Borders(xlEdgeLeft)
.LineStyle=xlContinuous
.Weight=xlThin
.ColorIndex=xlAutomatic
……
此部分的邏輯為:讀取的工作表1中的權利人和規劃信息,如果與上一次循環中權利人和規劃信息相同,則根據地類信息,將面積按照不同的地類,填入到上一次循環時相同的行數中。如果與上一次循環中的權利人和規劃信息不同,則新增加一行,將信息填入新的行中。該部分的代碼如下:
If xz=Sheets(3).Name Then
If xc=Sheets(3).Cells(c1, 1)And bh=Sheets(3).Cells(c1, 2)Then
Select Case bm
Case "012"
Sheets(3).Cells(c1, 3)=Sheets(3).Cells(c1, 3)+mj
Case "013"
Sheets(3).Cells(c1, 4)=Sheets(3).Cells(c1, 4)+mj
……
End Select
Else
c1=c1+1
Sheets(3).Cells(c1, 1)=Sheets(1).Cells(i, 2)
Sheets(3).Cells(c1, 2)=Sheets(1).Cells(i, 4)
Select Case bm
Case "012"
Sheets(3).Cells(c1, 3)=Sheets(3).Cells(c1, 3)+mj
Case "013"
Sheets(3).Cells(c1, 4)=Sheets(3).Cells(c1, 4)+mj
對每一行中的數據進行相加操作,即得到每個權利人每類規劃的面積總和,該部分的代碼如下:
Sheets(3).Cells(c1,46)=Sheets(3).Cells(c1,3)+Sheets(3).Cells(c1,4)+……
該程序運行結果如表3所示。
表3 程序運行結果(部分)
該方法極大地節省了傳統復制粘貼的作業時間,而且避免了人工復制粘貼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遺漏或者錯誤,確保了成果數據準確無誤。
在利用地籍管理數據庫現有權屬及地類數據基礎上,基于目前國際居于領先水平的GIS軟件進行組件式開發,利用組件化的GIS平臺集中提供空間數據管理能力,并且能以靈活的方式與數據庫系統連接。用到的控件主要有:制圖控件MapControl和PageLayoutControl;框架控件TOCControl和Toolbar Control;Reader Control。開發的軟件模塊能提供拼接、裁剪、疊合、緩沖區等空間處理能力和豐富的空間查詢與分析能力,并像ActiveX控件一樣開發和集成GIS應用系統,形成比較快捷完善的GIS圖廓整飾功能,如自動生成接圖表、圖例、圖示、公里網格等要素,自動化實現勘測定界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土地利用規劃圖等專題圖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幅降低了人工錯誤,確保了成果的準確性、規范性和系統性。
勘測定界主要成果是土地利用分類面積匯總表、勘測定界圖、土地利用現狀圖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等。
土地利用分類面積匯總表是勘測定界業務的核心成果。建設用地項目所占用的土地應全部體現在該表單當中。國家對土地實行用途管制,建設項目如果需要用地,必須調查統計出來所占用的土地分類,以便供決策部門審批、補償測算、土地評估。土地利用分類面積匯總表示例如表4所示。
表4 土地利用分類面積匯總表(部分)
勘測定界圖是報批國務院的報件附圖,其定界過程就是將獲得的土地使用范圍、利用情況、界址位置等內容加以融合,并形成區域性的專業圖件。勘測定界圖中包括總體情況、用地情況說明、國有土地情況、集體土地情況、現狀地類情況、用地范圍線、用地界址點和線、權屬范圍線、規劃線、作業單位、作業人員等信息,勘測定界圖上必須加蓋施測單位的“勘測定界專用章”[9]。
土地利用現狀圖是以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為基礎,結合土地證、征地批復等,用空間方式表達項目范圍內地類的分布情況[10]。是勘測定界業務成果的重要補充。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是在區土地利用規劃的基礎上,用空間方法表達項目范圍內的土地利用規劃情況,項目的土地利用規劃應符合區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勘測定界作為貫穿報批建設用地全過程的測繪工作,其工作效率和成果質量將直接影響用地手續的辦理效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充分利用現代信息化技術手段,基于傳統測繪手段及GIS、RS軟件,并結合自主開發,從外業測繪到GIS制圖,采用先進手段制作了科學、規范、準確的測繪成果,明晰了項目范圍內土地權屬地類規劃狀況,規范了土地勘測定界工作程序,充分發揮了地籍管理基礎作用,為國土資源行政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為今后類似項目開展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