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瑤
“雙減”政策落地、家庭教育促進法出臺、新未成年人保護法實施、新民辦教育促進法正式實施……2021年教育方面的變化注定被歷史銘記。同時, 因為這些變化,更多人對中國教育的未來充滿希望。
“雙減”落地,教培市場虛火大降
2021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要求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并要求全面規范校外培訓行為。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
2021年12月21曰,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稱,校外培訓治理工作取得明顯進展,學科類培訓大幅壓減。線下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3.8%,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已壓減84.1%。培訓市場虛火大幅降溫,野蠻生長現象得到有效遏制,全社會支持和認可“雙減”改革的良好氛圍逐步形成。
2022年1月3曰,家住黑龍江省的張萍告訴《法人》記者,自從“雙減”政策實施后,正在讀小學五年級的兒子壓力減小了很多。“他以前每天三點半放學,自從'雙減’政策實施后,每天加了兩小時課后服務,改為五點半放學,每天到家后基本不會再有作業。”梳理各地媒體報道,不難發現,這一變化在“雙減”落地后,比比皆是。
對此,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記者表示,“雙減”的關鍵意義就是讓學校回歸主陣地, 培訓機構退出主陣地。從培訓機構數量大量減少來看,治理有效,但培訓的剛性需求還在,要避免未來的曰常管理出現波動。
儲朝暉表示,“雙減”政策的落實,還需對一些不確定因素保持觀察,比如,培訓機構日常管理是否穩定、學校能否將教學質量提高、中小學教師壓力是否過重等問題。“未來的教育,關鍵是要真正落實以人為本,育人為本,不斷提高教育質量,把教育成長發展需求作為教育發展的一個工作目標。”
職業教育,應避免重蹈學科類教育覆轍
除了義務教育階段的“雙減”,中國在職業教育方面也有重大舉措。2021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庁、國務院辦公庁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提出,到2025年,職業教育類型特色更加鮮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會建設全面推進。辦學格局更加優化,辦學條件大幅改善,職業本科教育招生規模不低于高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的10%,職業教育吸引力和培養質量顯著提高。到2035年,職業教育整體水平進入世界前列,技能型社會基本建成。
天貓文教數據顯示,《意見》發布后,職業教育利好持續,職業資格考試和職業技能培訓的消費增幅均近6成。有媒體報道,在職業教育新政出臺后,業內人士情緒普遍樂觀。
2021年11月,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此前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應避免機構一窩蜂地進入職業教育,“任何教育培訓行業大發展對應的必然是受教育者的培訓負擔,這是進入教育培訓領域者必須有的清醒認識”。熊丙奇強調,進入職業教育,首先要明確做的是教育,而非做生意。應立足給受教育者高質量的職業技能教育,否則不可能得到長遠發展。必須從學科類機構的發展、治理中吸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
新法精準保護未成年人
近年來,校園欺凌、兒童性侵、未成年人網絡沉迷等相關問題頻頻進入公眾視野,越來越受到關注。2021年6月1日起,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強調了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學校、幼兒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兒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并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今年1月2日,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常務理事袁紀告訴記者,近幾年來,各地侵害校園的案件以及學生輸時有發生,嚴重破壞了學校正常的學習、教學秩序。“未來,我們一方面要依法對侵害校園0勺犯罪進行嚴厲打擊;另一方面,要加強校園法制教育和治安環境的整治工作,提高自我防衛能力。”
此外,針對頗受關注的“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問題,新未成年人保護法中也有明確規定,要求新聞出版、教育、衛生健康、文化和旅游、網信等部門應當定期開展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宣傳教育,監督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履行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義務,指導家庭、學校、社會組織互相配合,采取科學、合理的方式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進行預防和干預。
對于新未成年人保護法未來的落實情況,2021年5月中國法學會會員部副主任彭伶曾公開表示,需要各界把未成年人保護措施的精準化,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理。比如通過法律和技術的結合,對青少年分年齡段,或者根據興趣愛好進行精準的治理。
(責編白馗美編劉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