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萌

隆冬時節,新年的氣氛給消費行業帶來了些許暖意,其中古越龍山、順鑫農業、瀘州老窖等知名酒企,接連發出漲價公告,頗有要在2022年打一場價格翻身仗的架勢。
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態化下,人們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大打折扣,此時的漲價策略不禁讓人擔心,漲價真能挽回企業失去的利潤嗎?
牛欄山高端酒提價
2021年12月24日,順鑫農業發布的一則白酒提價公告,將近期酒企漲價潮推向新高一“百年牛欄山,,系列中的,,中國牛”系列提價范圍在20元至50元/瓶。其中,42度500m 1百年牛欄山白酒(福牛)上調20元/瓶;42.6度500ml 百年牛欄山白酒(禧牛)上調30元/瓶;42.9度500ml百年牛欄山白酒(國牛)上調50元/瓶。
通過梳理資料,《法人》記者發現,上述提價的“中國牛,,系列是牛欄山酒廠于2018年10月率先在江蘇市場“試水”的次高端白酒,零售定價分別為福牛228元、禧牛328元、國牛428元,三款白酒的整體年銷量在20萬箱以上。
但讓人感到不解的是,無論在線上還是線下,記者均未找到此系列白酒。
“目前'中國牛'系列僅在長三角等外埠地區銷售,并未推廣到北京,且銷售體量不大,每年銷售收入規模大概幾千萬元。”2021年12月29日,順鑫農業相關人員對記者解釋道,此前公司就部分中端白酒和低端白酒進行了價格調整,但由于原材料和人工費用等生產成本要素的持續增長,公司結合市場情況和產品供需狀況,對部分高端白酒進行了提價,未來是否會對其他產品進行價格調整,需要進一步評估。
順鑫農業披露的2021年上半年財報顯示,該公司的高中低檔酒的營業收入分別為7.95億元、7.65億元和49.75億元。
由此來看,低端白酒是順鑫農業白酒業務營收的主要來源,占比達76%以上。而年銷售幾千萬元的“中國牛”系列在高檔酒營收中的占比的確不算咼。
白酒分析師蔡學飛在2021年12月29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牛欄山在中低端市場具有壟斷優勢,擁有全國基數龐大的消費群,此次漲價更多是沖抵不斷上漲的生產成本,屬于企業品質升級的一部分。
知情人士透露,目前“中國牛”系列的出廠價格在80元至150元的范圍,三款白酒之間相差20元左右,按照公告中相應的提價金額計算,提價幅度均在25%以上,這將有望提升該系列產品的毛利率。
記者留意到,截至2021年6月底,順鑫農業的高檔酒毛利率并不低,為70.98%,較上一年度的69.39%略有提升。但營業利潤同比卻下滑了7.4%,出現增收不增利的現象。
年關歲尾酒企“漲聲一片”
隨著2022年的到來,眾多知名酒企紛紛開啟了漲價模式。除牛欄山外,五糧液、瀘州老窖、舍得酒業、古越龍山等十幾家酒企均宣布了漲價信息。
2021年12月28曰,瀘州老窖窖類銷售有限公司的一份《關于調整百年瀘州老窖窖齡酒60年價格體系的通知》流出,該通知顯示,即曰起,52度60年窖齡酒建議團購價調整為468元/瓶,建議零售價調整為558元/瓶;43度60年窖齡酒建議團購價調整為448元/瓶,建議零售價調整為538元/瓶;38度60年窖齡酒建議團購價調整為428元/瓶,建議零售價調整為518元/瓶。
然而,貴州茅臺作為白酒行業的龍頭,隨著“拆箱令”的全面取消、茅粉節恢復舉辦,以及市場化改革的持續實施,茅臺股價在近一個月的時間里重新站上了2000元。同時,市場對茅臺未來提價的預期也在不斷升溫。
“茅臺提價是必然的,也是茅臺作為高端名酒, 完成千億元目標,提升企業管理水平的必然路徑。”蔡學飛表示,未來茅臺應該不會選擇有損品牌形象的直接提價,最大的可能是通過推出新品、新規格包裝,擴大直營與電商范圍來變相提價,從而達到提升企業渠道掌控力的目標。
伴隨著新年氣氛,各種白酒提價預期紛紛得到兌現,用提價化解生產成本壓力,白酒行業的供給端成本逐漸向下游需求端傳導,酒企利潤有望增厚, 從而白酒股在年底開啟了一波上漲行情。
其實,白酒股上漲源自市場對酒企未來業績的預期。蔡學飛表示,春節是酒類消費旺季,尤其是名酒具有禮品與社交的剛性市場需求,因此提價的渠道基礎較好,同時提價也可以提振春節期間的市場信心,刺激渠道備貨出貨,對于渠道議價能力比較強的名酒來說,提價可以直接帶來企業利潤的提升,但是對于許多價格導向的中小型酒企,提價更多的是營銷手段,明漲暗降的情況普遍存在。
然而,就提價而起的這波白酒行情而言,能持續多久?去年年底,華創證券分析師歐陽予表示,跨年行情以茅臺提價預期為起點,行情隨著宏觀托底政策的出臺、來年營銷規劃反饋、國窖激勵通過等催化逐步展開。當下市場預期升溫后,跨年及旺季行情仍未至終點,酒企回款反饋積極,奠定現金流開門紅基礎,進而保障一季報業績確定性較高, 板塊仍有較強支撐。
酒類飲品價格將進入上升期
回顧2021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快速上漲,推動生產端原材料成本上揚,從而帶動生產價格指數(PPI)迅速高企。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從去年年初,中國PPI便逐漸上行,其中10月PPI更是同比上漲13.5%,創下了該指數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新高。
然而,記者復盤歷史數據發現,從2006年起,中國共出現了4次PPI大幅上漲,同時該指標的快速上行往往會催生食品飲料行業的漲價潮,也包括酒類行業。而兩者之間一般存在時間差,相關產品的提價會滯后原材料成本上漲一到兩個季度。
因此,隨著成本壓力的大幅上升,盈利能力承壓,大眾消費品的細分領域龍頭從去年三季度起紛紛開啟了提價模式,酒企也不例外。而所涉企業所采取的漲價方式略有差異,有的是對核心產品直接提價,有的則選擇了變相提價。
但需要注意的是,2021年以來,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呈散點式暴發,人們的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有所下降,且預防性儲蓄意愿維持高位。數據顯示,前三季度,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的兩年復合增速為5.6%,較疫情前明顯放緩。此種情況下,酒類飲品的漲價能否順利傳導到消費環節呢?
“通過大量調研可以發現,酒類飲品的實際消費情況要比想象的好。如2021年啤酒行業龍頭企業的銷售量可能只比2019年略有下滑,這好于此前的市場預期。”中泰證券分析師范勁松認為,在疫情常態化下酒類飲品市場仍有望實現穩健增長。
對于2022年酒類行業的展望,范勁松認為,目前啤酒、白酒等板塊的公司,紛紛進行了價格調整。受益于大眾消費品板塊的集體提價,2022年,酒類飲品的價格有望繼續上漲,企業業績或將迎來加速釋放臍
(責編惠寧寧美編趙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