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雅純,朱亞麗,朱慶云,徐宏蓮,陽 娟
(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安徽 合肥 230022)
護士的職業認同感是指護士對所從事的護理工作目標、社會價值的評價,以及促使自己產生各種護理行為傾向的心理狀態[1]。職業認同是現代護理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成分。實習護生作為護理隊伍的后備軍,其職業認同感的培養在素質教育中至關重要[2]。而護生的職業認同感與其個人及社會因素密切相關[3]。2020年初在全國范圍內暴發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對人們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在這場疫情防控阻擊戰中,廣大醫務人員迎難而上,積極履行救死扶傷的天職。面對充滿危險與挑戰的工作,充分體現了醫務人員的責任感、使命感和價值感。現實的社會環境可能會對實習護生的職業認知產生新的影響,使其對護理職業角色產生新的定位和思考。本研究通過調查疫情背景下實習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及影響因素,旨在為護生素質教育和職業教育提供新思路,為穩定護理隊伍、促進護理專業發展提供參考。
1.1 對象2020年2月,采用方便抽樣的方法,選取合肥市5所三級綜合醫院的340名實習護生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全日制普通高等醫學院校護理專業本科及??茖嵙暽?;②參加臨床實習時間不少于3個月,并按計劃參與各種教學活動;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實習期間連續休假、病假時間大于1個月的實習護生。因切實考慮到學生安全,接各學校通知,應省教育局要求,所有護生于2020年2月起暫停臨床實習,之前臨床教學活動均正常進行。實施調查時,所有護生均暫停實習1周左右。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1.2.1.1 一般資料調查表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內容包括性別、年齡、生源地、學歷、實習時長、未來就業意向、護理是否是高考第一志愿、家人是否支持,以及實習期間是否得到人文關懷、帶教老師是否幫助解決問題、有無發生護理不良事件等。
1.2.1.2 護士職業認同量表該量表由我國學者劉玲[4]在參考國外相關文獻及工具的基礎上編制而成。量表包括職業認知評價(9條目)、職業社會支持(6條目)、職業社交技巧(6條目)、職業挫折應對(6條目)及職業自我反思(3條目)5個維度,共30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計1~5分。所有條目均為正向問題,滿分30~150分,分數越高表明職業認同程度越高。研究報道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38,折半信度為0.880[5]。此次研究,該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920,折半信度為0.776。
1.2.2 調查方法本研究采用問卷星進行在線調查。研究者經各醫院護理部及學校同意后,通過微信群向護生發放調查問卷。調查采用不記名方式,所有條目均為必答題;且設置每個移動設備只能填寫1次,避免重復作答。調查結束后,調查員在問卷星后臺下載提交的調查表并逐條檢查。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350份,其中有效問卷340份,有效回收率為97.14%。
1.2.3 統計學方法采用Stata 14.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頻數、構成比描述;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及方差分析;影響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回歸;以P<0.05視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實習護生一般資料及職業認同感得分情況340名實習護生中,男35名(10.3%),女305名(89.7%);其職業認同感總得分為(111.35±16.28)分。5個維度得分中,職業認知評價維度得分最高,職業社會支持維度得分最低,詳見表1。分組比較顯示,不同性別、學歷、生源地、實習階段以及實習期間是否發生過不良事件的護生,其職業認同感得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高考時護理是否為第一志愿、家長是否支持選擇護理專業、畢業后的就業意向,以及實習期間是否感受到人文關懷與帶教老師的主動幫助等對護生的職業認同得分有一定影響(P<0.05)。詳見表2。

表1 實習護生職業認同各維度得分情況(N=340)

表2 不同分組護生職業認同得分比較(N=340)
2.2 實習護生職業認同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將職業認同感總分作為因變量,以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作為自變量,將性別、學歷、生源等作為調整因素,進行多元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表詳見表3。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就業意向、護理是否為第一志愿、家人是否支持,以及實習期間帶教老師是否主動幫助解決問題、是否感受到人文關懷均納入回歸方程,且除就業意向外,其他變量均對護生的職業認同產生正向影響(P<0.05),相關變量共可解釋職業認同變異的16.9%。詳見表4。

表3 自變量賦值表

表4 實習護生職業認同的多元回歸分析
3.1 新冠疫情背景下實習護生的職業認同現狀調查結果顯示,340名實習護生的職業認同感總分得分為(111.35±16.28)分,處于中等水平;略低于非疫情背景下護生的職業認同水平[6]。表1顯示,職業認知各維度得分中,職業認知評價維度得分最高,職業社會支持維度得分最低;這與王一曉等[7]“職業社會支持得分最高,職業自我反思得分最低”的調查結果不同。相關差異可能由以下幾個方面原因導致。首先,兩個研究的調查對象不同。王一曉等研究的調查對象是護理本科生,包括未進入臨床實習的護生,在校學習階段的護生的職業認知較為局限,對于工作環境、臨床護理工作等的了解不夠全面,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其對職業的認知評價。其次,護理人員作為一線醫務工作者,在此次抗擊疫情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加之媒體的多方面宣傳,使得更多的人對護士的社會價值有了正確的認知,護理人員的社會地位和職業優越感明顯得到提升。實習護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可能對自身職業認知有了新的定位。但與此同時,疫情防控形勢的嚴峻也使護生意識到護士工作的危險性。隱匿的病毒傳播、人力及物資的暫時匱乏、難有正常的節假日、隨時面臨著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考驗等都將是今后護理工作中需面對的,這也使部分護生及其家長倍感擔憂。另外,此次調查涉及的三級綜合醫院均臨床工作繁重,且同時承擔有教學、科研等多重任務,針對實習末期護生就業指導方面的需求,相關就業指導及關懷的提供有限,可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護生職業社會支持得分較低。
3.2 新冠疫情背景下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感的影響因素分析由表4可見,護士未來就業意向與職業認同呈負相關,護理是否為高考第一志愿、家人是否支持,以及實習期間帶教老師是否主動幫助解決問題、是否得感受到人文關懷與實習護生的職業認同呈正相關。這與國內針對非疫情期間實習護生的相關調查結果略有差異。相關研究認為,護生個人層面的學歷[8]、性別[9]、年齡[10]以及社會環境因素層面的醫療環境[11]及醫院工作環境[12]對護生的職業認同存在一定影響。表2顯示,高考第一志愿選擇護理專業的護生較第一志愿未選擇護理的護生職業認同水平更高。這也與蔡春風等[13]的調查結果一致。高考志愿的選擇可能體現了護生當時的初衷和興趣。而當一個人所從事的行業與自身興趣一致時,會對職業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也可促使其更長久地從事該項職業[14]。表4顯示,家庭支持情況、實習期間帶教老師是否主動提供幫助、是否感受到人文關懷對護生的職業認同也有一定影響。這可能由于實習護生剛剛踏入社會,在遇到問題時大多仍依賴家庭、老師的幫助。社會支持程度越高,護生能夠投入在護理學習及工作上的時間和精力就越多,其職業認同感也就越強。當前,大學生包括醫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認知及應變能力普遍不高[15]。疫情暴發之初在臨床一線的切身經歷及相關報道都會使實習護生對護理職業產生一定的擔憂和恐懼,而此時來自家庭、醫院及相關部門的人文關懷則可使其感受到強大的精神支持。良好的社會支持對于減輕職業倦怠、穩定職業心態、增加職業認同感有積極作用[16]。臨床實習是護生職業認同感形成的關鍵時期,帶教老師作為實習護生的密切接觸者,為其提供主動幫助有助于護生盡快融入新環境、提高學習效率、增加職業獲益感。這種獲益感也能夠使其以更加積極的情緒面對今后的工作及學習[17-18]。此外,疫情防控工作中,帶教老師表現出的不畏艱險、勇于擔當的工作態度也會對實習護生的職業認知產生較大影響。
3.3 重視實習護生職業認同的發展臨床實習是實習護生向護士轉變的必經之路,對其職業發展起重要作用。護生職業認同水平不僅影響其學習積極性、實習工作表現、臨床工作效率[19],且對其角色適應與轉變、堅定專業信念、職業規劃等均有著重要意義。因此,護理教育及管理者需重視實習護生的職業認同發展情況??赏ㄟ^鼓勵家長和帶教老師給予護生更多關心,使其感受到更多人文關懷,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并通過網絡信息平臺及時推送疫情發展及個人防護知識,以緩解不必要的恐慌,使其以積極的態度完成從實習護生到護士的角色轉變。
實習護生職業認同的影響因素諸多。護理教育及管理者可通過加強社會支持提高其職業認同水平。今后可在進一步通過干預性研究探索提高實習護生職業認同水平的具體方案,以加強護士隊伍建設,保障護理人才的持續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