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壘
德陽市人民醫院感染科,四川 德陽 618000
乙肝其全稱為乙型病毒性肝炎,臨床中導致乙肝產生的原因有多種,主要包括病毒感染、家族傳播、未接種乙肝疫苗、肝病引發等[1]。由于乙肝具有較強的傳染性,通常致使患者易受到排斥,患者因此而產生自卑、抑郁等各種負面癥狀。因此,在對乙肝患者進行臨床護理過程中,不僅需要從飲食、用藥和生活等各方面對其進行健康教育,還應從患者心理狀態出發,對其進行臨床護理,促使患者生活信心、護理依從性及臨床護理效果等顯著提升[2]。現報告如下。
選取德陽市人民醫院2018年6月—2020年2月接診的80例乙肝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均分至對照組與實驗組中。對照組男17例,女23例,年齡24~65歲,平均年齡(43.86±5.31)歲。實驗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21~63歲,平均年齡(43.69±5.28)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主要包括環境護理、心理護理及用藥指導等。
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健康教育護理。(1)乙肝病癥健康教育。護理人員以視頻播放、現場講述等方式向患者講述乙肝的發病機制、主要臨床表現、治療方法、治療成功率、可能引起的并發癥及乙肝病的傳染方式等,加強患者對乙肝病癥的基本了解。(2)日常生活健康教育。護理人員通過文字、播放視頻及口頭講述等方式向患者講述良好的生活習慣對病癥的影響,并告知患者需戒煙戒酒、早睡早起、定時定餐,不隨地吐痰,減少與外界接觸,防止被交叉感染等。(3)日常用藥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叮囑患者需嚴格按照醫囑進行定時、定量用藥,并告知患者相關藥物可能會引起患者產生的不適反應,提前為患者進行心理建設。(4)日常飲食健康教育。由于乙肝具有一定的傳染性,為防止與患者接觸人員被感染,應叮囑患者配備專用餐具及公筷等。另外,患者需要進行大量的營養補充,進而增強患者身體營養機制。在補充營養過程中,還需注重營養全面性、飲食多樣性等。(5)心理健康教育。由于乙肝病癥具有一定的傳染性,致使乙肝患者經常被孤立,進而易產生自卑、抑郁及焦慮等負面情緒,對此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并加強與患者間的溝通,化解患者負面情緒,促使患者護理信心與生活信心的顯著提升。(6)環境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定時對病房進行通風、清掃與消毒,保證患者擁有優質的治療環境。
(1)生活質量主要包括社會功能、角色功能、軀體功能及心理功能,護理人員運用SF-36量表進行評定。(2)健康知識水平主要包括藥物知識、健康飲食、健康生活及病癥基礎知識等,由護理人員運用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調查表進行評定。(3)護理滿意度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護理效果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和不滿意3種,患者根據護理人員護理態度、專業知識水平等進行評定,護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總例數×100%。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40)實驗組(n=40)t P社會功能71.25±3.42 86.49±5.11 15.676 0.000角色功能72.03±2.38 85.69±3.97 18.665 0.000軀體功能70.56±2.68 86.34±3.15 24.131 0.000心理功能70.13±4.25 87.38±4.66 17.298 0.000
實驗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水平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水平情況(±s) 分
組別對照組(n=40)實驗組(n=40)t P藥物知識80.46±2.29 88.94±3.66 12.422 0.000健康飲食74.38±3.52 82.57±3.81 9.986 0.000健康生活72.86±3.41 81.89±4.12 10.679 0.000病癥基礎知識78.17±2.42 87.76±3.69 13.745 0.000
實驗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護理滿意度情況 例(%)
乙肝病癥的主要臨床表現包括肝區痛、身體乏力、惡心嘔吐、腹脹、肝硬、肝大、食欲不振及壓痛感等,病癥嚴重時,患者通常還附加有脾大、蜘蛛痣、肝功能異常及肝病面容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等,嚴重時,甚至還會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而在進行臨床護理時,護理人員需充分考慮患者臨床癥狀表現、急癥基本特點及患者心理狀態等,盡可能促使護理全面化、高效化及合理化等,進而通過提升患者護理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等,促使臨床護理質量顯著提升。
患者無法接受患乙肝病癥表現出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進行乙肝病癥健康教育,向其講述乙肝病癥發病機制,促使患者結合自身過往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及患病史等,進而可從心底接受患病事實。通過向患者講述乙肝病癥主要臨床表現、可能引起的并發癥及傳染方式等,提前為患者進行心理建設,可有效緩解患者因臨床表現而產生的負面情緒,加強患者日常防護意識及保護力度,避免并發癥產生及乙肝傳染,進而促使臨床護理質量顯著提升。同時還向患者講述當前治療方法及治療成功率等,可有效增強患者生活信心、護理信心及護理依從性等,進而促使臨床護理質量、護理滿意度及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水平均顯著提升[4]。由于乙肝病癥的產生與患者日常生活方式、生活習慣等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對此,護理人員通過向患者講述相關不良生活習慣對患者身體、病癥的影響,促使患者充分意識到自身日常生活習慣中的利弊,自發地改掉相關不良生活習慣,保持健康、規律的生活習慣,促使患者臨床病癥可盡早恢復,進而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水平、生活質量及護理滿意度等皆可因此而提升。護理人員通過引導患者減少與外界接觸,既是保護自身,同時也是保護他人,有助于提高患者認可度,進而提升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5]。護理人員通過向患者叮囑定時、定量用藥,有助于促進患者身體康復,提升患者護理滿意度及生活質量評分等。同時,護理人員還向患者講述可能產生的不適反應,提前為患者進行心理建設,避免患者因不良反應而產生負面情緒,促使患者健康知識掌握水平、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均可再次提升。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日常飲食健康教育時,通過準備專用餐具等,既可保護自身,又可保護家人,防止交叉感染。同時,引導患者進行全面性、多樣性的營養補充,有助于保障患者身體基本的營養機質,臨床病癥盡早消除,進而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等均再次顯著提升[6]。護理人員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通過加強與患者溝通,并給予充分尊重,可高效化解患者內心焦慮、自卑、抑郁等負面情緒,提升其生活信心、護理信心及護理依從性等,進而促使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滿意度的提升,臨床護理質量也因此而顯著提升[7]。護理人員通過對患者進行環境健康教育,有助于為患者創造舒適、安全的住房環境,提高患者舒適度體驗,進而患者護理滿意度、生活質量評分等均可因此而提升,同時臨床護理質量也可得到最大化展現。
綜上所述,健康教育在乙肝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異常顯著,可促使患者生活質量評分及健康知識掌握水平的顯著提升。因此,應將健康教育推廣至乙肝患者臨床護理中,提高臨床護理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