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云霞
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河南 焦作 454000
痛風為臨床常見炎癥疾病,與機體內嘌呤代謝紊亂或尿酸排泄障礙導致的高尿酸血癥密切相關。該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血尿酸升高,患者出現關節疼痛、發熱、乏力等癥狀,嚴重者甚至有關節破壞及腎功能損傷的情況[1]。對于痛風除了給予對癥治療,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對確保療效及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價值。慢病管理是Wagner提出,主要目的是為了促進身體健康,該管理方式應用于多種慢性疾病中,具有顯著成效,但慢病管理應用于痛風疾病中的報道較少[2-3]。為此,本研究探討了慢病管理模式干預對痛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與血尿酸水平控制的影響,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焦作市第二人民醫院收治的80例痛風患者。納入標準:符合《2016中國痛風診療指南》中痛風診斷標準[4],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功能不全,合并惡性腫瘤,溶血性貧血導致的繼發痛風,精神疾病及意識障礙。采用隨機抽樣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各40例。對照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22~60歲,平均年齡(47.85±6.48)歲。研究組男28例,女12例,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48.11±6.5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給予患者常規痛風知識教育,囑咐其合理飲食、作息,出院后定期復查,用藥保健的方法等。研究組實施慢病管理模式[5]干預。(1)建立慢病管理小組。由2名醫師、1名副主任護理人員、2名主管護理人員和1名護理人員組成。醫師負責調整治療方案,副主任護理人員制定慢病管理計劃、監督護理措施實施,主管護理人員收集整理數據,護理人員負責隨訪工作。(2)方案實施。①啟動。向患者介紹痛風危險因素、病情預后、治療方式等內容,控制血尿酸在357μmol/L以下,當患者有痛風時將血尿酸控制在297.5μmol/L以下,治療過程中每2~5周檢測1次血尿酸,當其達標后每3個月測定1次。主管護理人員向患者解釋低嘌呤飲食的重要性,每日飲水量要超過1 500 mL,急性期為其制定個性化運動計劃,盡可能選擇有氧活動,每天進行30 min以上,使體重指數處于正常水平。按醫囑用藥,指導患者識別不良反應。②管理。定期與患者分享痛風相關知識和治療成功案例,耐心解釋患者所提的問題,鼓勵其積極分享疾病控制狀況,每月組織一場宣教講座。③隨訪。患者出院后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隨訪,每次時間約為30 min。首次隨訪于出院后1周進行,以后每1個月1次。隨訪中指導檢查患者對慢病管理方案實施狀況,當患者病情有變化或實施中發生心理變化、實施不到位等情況時,小組成員及時對其更改護理計劃。
于干預前后評估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包括科學膳食、合理運動、防寒保暖及遵醫囑用藥復查,每項以1~5分分為5個級別,分數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干預前后分別取患者靜脈血,離心取其血清,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型號:AU5800)檢測血尿酸濃度。
采用生活質量評估量表(SF-36)對患者生活質量進行評估,包括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及精神健康8個維度,每項維度為100分,分數與生活質量成正比。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自我管理能力各指標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情況(±s) 分

表1 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情況(±s) 分
指標t P t P科學膳食合理運動防寒保暖遵醫囑用藥復查干預前對照組(n=40)18.54±3.28 17.23±3.15 19.62±3.18 14.28±3.46研究組(n=40)18.26±3.18 16.91±2.94 19.27±3.25 14.63±3.35 0.388 0.470 0.487 0.460 0.699 0.640 0.628 0.647干預后對照組(n=40)20.35±3.61 19.24±3.40 21.52±3.41 17.56±3.71研究組(n=40)23.18±4.19 21.07±3.89 23.73±3.51 30.16±4.07 3.236 2.240 2.856 14.470 0.002 0.028 0.006<0.001
干預前兩組患者血尿酸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血尿酸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尿酸水平情況(±s) μmol/L

表2 兩組患者血尿酸水平情況(±s) μmol/L
組別對照組(n=40)研究組(n=40)t P干預前432.48±28.74 435.07±29.10 0.401 0.690干預后398.52±26.19 381.66±23.84 3.011 0.004
干預前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SF-36各維度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表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情況(±s) 分
維度t P t P生理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總體健康活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干預前對照組(n=40)69.32±8.31 62.46±7.32 61.62±7.43 60.41±7.13 70.02±9.17 68.21±8.26 72.03±9.74 65.65±8.62研究組(n=40)69.02±8.63 63.71±7.42 62.38±7.81 61.01±7.91 69.78±9.16 69.31±8.54 73.36±9.61 64.91±8.43 0.158 0.759 0.446 0.356 0.117 0.586 0.615 0.388 0.875 0.450 0.657 0.723 0.907 0.560 0.541 0.699干預后對照組(n=40)74.02±9.61 72.69±9.41 71.46±8.57 71.52±9.85 76.25±9.16 78.26±9.54 80.48±10.68 79.91±9.42研究組(n=40)86.44±10.35 89.58±10.36 85.81±9.83 81.38±10.10 88.91±9.16 92.22±11.16 91.48±11.85 93.54±11.69 5.562 7.633 6.959 4.420 6.181 6.014 4.361 5.742<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痛風為風濕性疾病,是因尿酸排泄、嘌呤代謝障礙而使體內血尿酸累及,病程較長,多表現為痛風性關節炎。隨著經濟發展及人們飲食結構、生活方式改變,痛風發病率逐年上升,且目前具有年輕化趨勢,需引起重視[6]。痛風為慢性病,病程相對較長,難以有效根治,主要表現為關節紅腫、脹痛,反復發作會使腎臟功能出現障礙,嚴重者引起腎結石,對患者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臨床治療痛風多采用藥物治療輔助科學的生活習慣,但由于患者對疾病認知欠缺而不遵醫囑,無法有效就診的不良習慣,影響療效,甚至導致病情惡化。故科學規范的護理方案為痛風治療中的關鍵環節,對降低患者痛風并發癥發作并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價值。
慢病管理的目的是構建疾病管理體系,可引導患者加強自我管理能力,促進醫護患間溝通交流,有效控制病情發展,有助于患者出院后的康復[7-8]。本研究中研究組自我管理能力各指標評分高于對照組,提示慢病管理模式加強了對痛風疾病的宣教,傳統方式僅向患者傳達了疾病知識,缺乏有效健康指導,本研究中要求患者掌握疾病知識與技能,增強其對自身管理,從而提高健康知識水平與自護技能[9-11]。研究組血尿酸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慢病管理模式通過定期舉辦講座,由專業醫師為患者講解疾病知識,播放視頻、發放宣傳手冊向其傳遞痛風的危害,如何科學治療及健康行為干預,有助于患者更好理解記憶,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同時也顯著糾正患者高尿酸水平[12-13]。強化醫護人員專業支持,囑咐家屬給予患者支持與關心,并監督其遵醫囑行為,養成科學良好的作息習慣。方青枝等[14]研究中實施家庭跟進護理,證明了家庭對患者影響,可有效提高患者依從性及生活質量。本研究顯示,研究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與崔紅艷等[15]結論一致。
綜上所述,慢病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痛風患者自我管理能力,降低機體血尿酸水平,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升,推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