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蓮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內科,河南 洛陽 471000
冠狀動脈介入是臨床治療心肌梗死常用方式,其可于短時間內促進冠狀動脈恢復血流,疏通狹窄或閉塞的血管[1]。術后患者需長期用藥、定期隨訪并堅持運動,但其出院后因缺乏專業健康指導與督促,導致用藥、隨訪等遵醫行為降低,影響疾病治療效果,增加心絞痛、心律失常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風險,不利于術后康復[2]。延伸護理是醫院專業護理人員通過電話隨訪、微信遠程指導及返院健康教育活動等方式,將醫院護理延伸至患者家庭中,使其居家期間亦可享受到高質量的專業健康指導[3]。本研究旨在觀察延伸護理對心肌梗死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康復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選取2017年4月―2020年2月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收治的106例心肌梗死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每組各53例。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觀察組:女21例,男32例;年齡51~76歲,平均年齡(62.58±3.42)歲;發病至入院時間1.5~12 h,平均時間(6.95±2.04)h;梗死部位中有15例側壁,17例下壁,21例前間壁。對照組:女21例,男32例;年齡50~77歲,平均年齡(61.94±3.59)歲;發病至入院時間2~13 h,平均時間(6.84±2.12)h;梗死部位中有13例側壁,18例下壁,22例前間壁。兩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經CT或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確診為心肌梗死,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擇期出院,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2)排除標準:心瓣膜疾病病史,中途退出研究,嚴重心力衰竭。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即術前健康指導、心理疏導和飲食準備等。術后加強病情觀察與并發癥預防,配合出院指導,醫生在患者復診時實施健康指導。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延續護理干預。(1)建立檔案:出院前為患者建立延續護理健康檔案,包括手術情況、合并癥、術后恢復情況、用藥及生活習慣等。要求患者留有1~2名家屬聯系方式或微信號。(2)團隊:成立延續護理團隊,護士長為組長,其他成員為內科護理人員,均具備3年及以上工作經驗。組長組織團隊開展討論會,共同制定延續護理計劃。護理人員負責落實,護士長負責監督與檢查護理計劃落實情況。(3)健康教育手冊:患者出院前向其發放健康教育手冊,要求內容圖文并茂、簡單易懂,手冊尾頁備注延續護理小組每位成員、主治醫生的聯系方式,根據患者治療時間,將其復診日期用記號筆寫在首頁。(4)微信:組建心肌梗死延續護理微信群,于患者出院前指導其掃碼進群。安排1名成員每周一、周四于群內推送心肌梗死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居家康復知識,包括用藥、飲食、運動、并發癥預防及自我病情監測等。(5)隨訪:每月至少1次電話隨訪,了解患者居家康復情況,督促其遵醫囑用藥,按時運動提醒復診日期。對于問題較多患者,成員用微信視頻的方式進行一對一指導。每2個月1次入戶隨訪,現場指導患者運動、用藥及飲食等。(6)家屬支持:建立家屬聯系卡,定期對其進行知識培訓,向其強調術后隨訪與監督對于患者身體康復的重要性,要求家屬堅持督促患者用藥、復診,每周記錄患者用藥、運動等情況,于月尾反饋至護理人員,根據反饋結果調整患者的康復方案。干預6個月。
(1)遵醫行為。出院6個月后評價患者遵醫行為。完全遵醫:嚴格遵醫囑完成用藥、復診、飲食與運動。部分遵醫:遵醫囑完成部分用藥、復診、飲食與運動。不遵醫:經常不用藥,不運動鍛煉,飲食不佳、未按時復診。遵醫率=[(完全遵醫例數+遵醫例數)/總例數]×100%。(2)心血管不良事件、再住院發生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冠狀動脈再狹窄、心絞痛、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等。記錄兩組再住院情況。(3)生活質量。干預6個月后用生活簡易量表(WHOQOL-BREF)比較患者生活質量,包括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領域及環境領域,各100分,分值越高,生活質量越好。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出院6個月遵醫率為94.34%,高于對照組的79.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267,P<0.05)。
觀察組心血管不良事件、再住院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但患者術后康復過程漫長,其出院后因缺少他人督促,致使遵醫行為減少,出現不按時復查等情況,影響術后恢復,因此患者出院后仍具有較高的健康照護需求。

表1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再住院發生率情況 例(%)
延伸護理是患者住院期間護理的延伸,其借助多元化隨訪方式確保患者居家恢復期間獲得較好的健康指導,進而滿足其康復需求[5]。本研究結果表明,延伸護理用于心肌梗死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利于提升患者遵醫行為,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再住院發生率,從而改善生活質量。延伸護理是一種延伸健康管理模式,于患者居家康復階段,運用電話隨訪、入戶指導等多種方式,掌握其康復需求,及時發現康復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采取相關措施以解決其健康需求,達到維持患者健康狀態的目的[6]。延伸護理充分考慮到患者疾病認知不足因素,通過發放健康手冊與微信推送康復知識的方式,強化患者健康知識認知,使期認知術后遵醫囑用藥、復診的重要性,以積極主動規范用藥、定期復查,利于提高術后康復效果,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減少再住院發生率,促進生活質量改善。延伸護理將家屬監督納入護理計劃中,向家屬強調監督對于患者身體康復的重要性,促使其堅持督促患者用藥與復查,進一步預防藥物漏服等情況,保障用藥效果,預防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心肌梗死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接受延伸護理干預,利于改善患者遵醫行為,強化康復效果,降低其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與再入院發生率,提高其生活質量。
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生理領域、心理領域、社會領域及環境領域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s) 分

表2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情況(±s) 分
組別觀察組(n=53)對照組(n=53)t P生理領域77.33±8.52 71.58±8.10 3.561 0.001心理領域78.51±8.43 70.77±6.27 5.363 0.000社會領域76.98±6.63 69.55±8.72 4.938 0.000環境領域80.86±7.52 72.42±8.48 5.421 0.000
心肌梗死是冠狀動脈持續性缺、急性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壞死,發病迅速,病情兇險,具有較高的致殘率[4]。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通過疏通狹窄或閉塞的冠狀動脈管腔,促進心肌再灌注,恢復心肌組織血供,促進臨床癥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