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平
(騰達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浙江 臺州 310009)
空心薄壁墩由于具有自重小、結構剛度大、用料少等特點,在橋梁工程中被廣泛應用。但其結構形式復雜,在實際應用中存在諸多難題,其中模板施工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控制環節,尤其針對高大空心薄壁橋墩。
東陽江大橋為(80+120+75)m連續剛構橋,全長274.7m。橋墩采用雙薄壁矩形墩,自下而上存在變截面段,上半部分截面不變,橋墩尺寸為8m×1.5m(橫向×縱向),底部為8.8m×2.3m,橋墩壁厚20cm,墩身高17.9m。考慮橋墩結構形式及澆筑材料,同時為減小模板側壓力,采用分段澆筑:第1段7m;第2段7.9m;第3段3m。空心薄壁墩立面如圖1所示。

圖1 空心薄壁墩立面(單位:cm)
橋墩施工采用定型鋼模板。由于橋墩澆筑過程中不允許設置對拉螺栓,為抵抗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側壓力,控制模板體系變形,采用鋼管作為側向支撐抵抗模板側向變形,鋼管支撐采用精軋螺紋鋼通過分配梁進行對拉。
墩身模板支撐體系為順橋向搭設鋼管墩柱,采用(6+3+6)根φ820×10鋼管柱結構形式。鋼管柱底部與承臺頂面上預埋1 000mm×1 000mm×15mm鋼板進行焊接,錨筋采用φ24鋼筋,鋼管柱頂部設1 000mm×1 000mm×5mm鋼板作為上部工字鋼的承力頂板。
橋墩模板支撐體系計算時,考慮結構自重、新澆筑混凝土重量、新澆筑混凝土側壓力、振搗混凝土荷載、傾倒混凝土荷載的作用。依據JGJ 162—2008《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第4.1.1條規定,新澆筑混凝土產生的側壓力按式(1),(2)計算,并取其中的最小值:
F=0.22γct0β1β2V1/2
(1)
F=γcH
(2)
式中:F為新澆筑混凝土對模板的最大側壓力(kN/m2);γc為混凝土的重力密度(kN/m3);V為混凝土的澆筑速度(m/h);t0為新澆混凝土的初凝時間(h),可按試驗確定,當缺乏試驗資料時,可采用t0=200/(T+15)(T為混凝土溫度,℃);β1為外加劑影響修正系數,不摻外加劑時取1.0,摻具有緩凝作用的外加劑時取1.2;β2為混凝土坍落度影響修正系數,當坍落度<30mm時取0.85,坍落度為50~90mm時取1.00,坍落度為110~150mm時取1.15;H為混凝土側壓力計算位置處至新澆混凝土頂面的總高度(m)。
計算混凝土側壓力時選取參數為:γc=25kN/m3,V=2m/h,t0=6h,β1=1,β2=1.15。
通過計算得出第1段(7m)模板最大側壓力F為53.67kN/m2,有效壓頭高度為2.15m。
參照《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術規范》第4.1.2條規定進行取值。
1)振搗混凝土時產生的荷載標準值:水平面模板采用2kN/m2,垂直面模板采用4kN/m2(作用范圍在新澆筑混凝土側壓力的有效壓頭高度之內)。
2)傾倒混凝土時,對垂直面模板產生的水平荷載標準值按4kN/m2取值。
3)結構強度計算時,荷載組合按承載能力極限狀態考慮:S=0.9×[1.35×結構自重+1.35×新澆筑混凝土側壓力+0.9×(1.4×振搗混凝土荷載+1.4×傾倒混凝土荷載)]。
4)結構剛度計算時,荷載組合按正常使用極限狀態考慮:S=1.0×結構自重+1.0×新澆筑混凝土側壓力。
模板面板采用6mm鋼板,豎向肋采用[10,橫肋采用雙拼[16。0號塊托架設置3排支撐,支撐采用10mm厚φ820鋼管,支撐間通過I45b連系。橋墩模板橫肋與支撐間通過[25連系,支撐設置多道橫向分配梁,橋墩兩側分配梁通過φ32精軋螺紋鋼對拉,其中分配梁采用雙拼I45b。
由于橋墩澆筑過程中不允許設置對拉螺栓,為抵抗混凝土澆筑過程中的側壓力,控制模板體系變形,采用0號塊鋼管作為側向支撐抵抗模板側向變形(見圖2),為控制鋼管支撐側向變形采用精軋螺紋鋼及分配梁進行對拉,為提高側向剛度,設計水平增強桁架并放置在豎向鋼管間,如圖3所示。

圖2 側向支撐體系

圖3 水平增強桁架
分配梁與鋼管接觸面積小,應力較大,易產生屈服破壞。為防止鋼管在荷載作用下破壞,需在分配梁與鋼管接觸位置進行鋼板過渡加強,如圖4所示。

圖4 分配梁與鋼管接觸位置加強
選取第1段混凝土澆筑工況,采用MIDAS Gen 2019有限元軟件建立模型進行混凝土澆筑過程仿真模擬,計算模板體系主要構件應力狀態及變形情況。
1)單元 模板體系面板采用板單元模擬,其余各類型鋼采用梁單元模擬,精軋螺紋鋼采用桁架單元模擬。
2)荷載 混凝土側壓力、振搗及傾倒混凝土荷載以面荷載形式施加于模板面板上。
3)邊界條件 模板下邊緣只約束豎向自由度,模板分配梁與模板豎向肋間采用剛性連接模擬,0號塊鋼管支撐與分配梁間接觸采用只受壓彈性連接模擬。
模板及支撐體系變形結果如圖5所示。模板最大變形發生在豎向高度5m左右位置,為5.5mm,小于變形限值L/500=13mm(L為模板計算高度)。模板支撐體系最大應力為152MPa,小于Q235鋼材設計強度215MPa。精軋螺紋鋼最大應力為75MPa,小于PSB830鋼材屈服強度830MPa。

圖5 模板及支撐體系變形和應力云圖
墩身混凝土采用C40,C55商品混凝土,墩身頂3m采用C55混凝土,其余采用C40混凝土。由于墩身混凝土澆筑面積大,鋼筋及施工措施密度大,墩身混凝土澆筑時采取分柱跳倉和每柱水平分層施工法,分層澆筑厚度應≤100cm,并保持從下游側向上游側澆筑的順序和方向逐步推進施工。每層混凝土澆筑時間約30min,控制在6h以內,混凝土供應量要求≥50m3/h。
1)混凝土壓力監測
為掌握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不同深度壓力變化,采用JMZX-50型壓力傳感器(量程為1.0MPa)進行混凝土壓力測試。沿混凝土埋設深度每隔1m放置1個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綁扎在2根鋼筋上,如圖6所示。為確保壓力傳感器測量精度,傳感器監測值應不小于最大量程的0.3倍,且不大于最大量程的0.6倍。

圖6 壓力傳感器布置
壓力傳感器采用自動化采集傳輸設備進行數據采集,自動化采集傳輸設備具有低功耗自組網功能,采用鋰電池供電,提升了數據采集傳輸的可靠性。
2)模板側向變形監測
在每個模板橫肋上布置3個變形測點(見圖7),采用全站儀對模板變形進行監測。

圖7 模板變形測點布置
不同深度混凝土壓力監測數據如表1所示。不同深度混凝土壓力理論曲線和實測曲線如圖8所示。模板側向變形監測數據如表2所示。由圖8,表1可知,在澆筑面以下2m左右范圍內,混凝土壓力增長較快,深度超過2m以后混凝土壓力基本保持不變,與理論計算模型吻合較好。另外,在橫肋拉結位置模板變形較小,說明橫肋拉結對提高模板剛度效果明顯。

表1 混凝土壓力監測數據

圖8 不同深度混凝土壓力理論曲線和實測曲線

測點號實測值/mm理論值/mm偏差/mm184.25.0-0.8164.65.3-0.7155.95.60.3135.26.1-0.9175.16.4-1.3145.36.5-1.2117.26.70.587.16.90.257.96.91.028.16.91.2
1)采用免對拉螺栓的模板結構形式,可提高橋墩混凝土表觀質量,對拉孔洞的消除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結構的耐久性。
2)監測結果表明,現澆混凝土不同深度壓力實測分布規律與理論曲線吻合較好,實測壓力數值也與計算結果相近。
3)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模板側向變形符合規范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