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黃國平博士與肖清和博士的《致謝》文后,又一篇《致謝》火了。近日,著名青年科普作家趙序茅刊登在《國科大》的一篇文章《畢業致謝:我從來不曾優秀過》,引起學界紛紛關注、轉發。
趙序茅開篇這樣回顧自己的求學之路:“大學考研慘遭調劑,碩士考博士再次慘遭調劑!到了博士,我和導師不和退學了!我從來不曾優秀過……”如果說,黃國平、肖清和兩位博士一路走來主要遭受了物質方面的坎坷,那么從小就生活在“別人家孩子”陰影下的趙序茅,則更多地詮釋了如何突破精神方面的困境。從某種意義上講,在物質條件相對優渥的當下,趙序茅的奮斗經歷或許對我們更具啟迪意義。
小學成績一直不好,三年級之前沒拿過獎狀;他第一次拿到獎狀,父親卻依然拿他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比出不足,而看不到他的努力;高考失利,復讀;博士退學后,一邊打工,一邊在北京4平米的小屋子里復習考博;第一次投稿就遭遇“投稿拉鋸戰”,歷時一年前后遇到10余個審稿人,最終還是被“斃”……“有什么后悔的,凡事要有始有終,給自己一個交代,也給別人一個交代。不論將來如何艱難,至少我對得起導師的那一份信任,這就足夠了。”作出博士延期畢業的決定時,趙序茅的回答令人感慨萬千。擁有這樣的心態,何愁不能屢敗屢戰,最終迎來人生的高光時刻。
挫折可以成為成長的助力,關鍵是當我們遭遇挫折時,不能頹廢沉淪乃至一蹶不振。一些在溫室中成長的年輕人容易一挫即潰,趙序茅的人生經驗對他們來說更值得學習。
(摘自《錢江晚報》202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