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婧
與很多飽受焦慮困擾的來訪者聊過之后,我發現他們的思維往往有跡可循。
他們常常過分關注自身,并且覺得別人的注意力總集中在自己身上。比如:總覺得別人都在評價自己;擔心自己做錯了什么,什么做得不夠好;擔心自己說錯話別人會怎么評價;或者高度關注自己的身體,我好像有一點頭暈,我會不會暈倒;我的胃怎么突然疼了,會不會是胃癌?我怎么還沒睡著?我會不會一直睡不著?
此外,他們總是選擇性地關注負面信息,關注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或者關注身邊一些不好的事情。我剛才的發言有哪里說得不恰當,我發的這封郵件有沒有疏漏的地方,我剛才對領導的眼神有沒有問題,或者身邊又發生了哪些糟糕的事情,誰誰又得了癌癥,哪里又暴發了災難,聽說哪里又要打仗了……如此這般,他們對負面的信息特別敏感。
事實上,這些思維定勢正是引發焦慮的關鍵所在。如果能予以糾正,焦慮也將得到很大程度的緩解。
“在繼續探討之前,我想請你先問自己一個問題:最近如何,一切順利嗎?”
我的來訪者C是一名癌癥患者。自從患癌以后,她越來越焦慮,滿身負能量,使得家人的情緒都很低落。聽到這個問題,她向我傾訴了很多苦楚:自從手術以后自己的健康每況愈下;自己的治療花了不少錢,家里積蓄所剩無幾;愛人退休金不高,身體也不好;兩個孩子不懂事,老大不小了還不成家;家里住的房子又老舊、小區環境也差……她越說越焦慮,情緒也越發低落。
而對于我的問題,C女士的回答是——“我的生活到處都不順利”。或許你沒有癌癥這樣大的困擾,但我相信你的答案中包含著各種各樣其他的煩惱。是的,毫無疑問,生活中的確有很多不順利的情形,但請你靜下心來仔細想想,就沒有任何順利的地方嗎?
于是我向C女士提出建議,我們或許可以嘗試另一種談話方法:用“幸好”兩個字接龍——每當你說出一件生活中不開心的事,后邊就接一句由“幸好”開頭的話。
之后,我們的談話變成了這樣:“我的治療花了不少錢,家里積蓄所剩無幾,但幸好錢還夠,沒有舉債;愛人退休金不高,身體也不好,但幸好在我生病期間他撐住了,自己沒有病倒;兩個孩子不懂事,老大不小了還不成家,但幸好工作都還不錯,對我也有孝心;家里住的房子又老舊、小區環境也差,但幸好已經列入了舊城改造工程,過不了幾年就能拆遷新建了……” 經過了這一系列“幸好”的改裝以后,C女士情緒改善許多,整個人輕松了不少。
長期處于焦慮狀態中的人,幾乎都有這樣一個共同的心理模式——高度自我關注以及選擇性負面關注。以自己為核心,高度關注與自己相關的事,同時忽略掉身邊其他的人和事。高度關注生活中負面的事情,同時忽略掉積極、正面的事情。
我們的潛意識里認為——“所有順利的部分都微不足道,而不順利的部分才是我生活的主旋律”。 通過C女士的案例不難發現,在整個談話過程中,這位來訪者的生活并沒有發生改變。但當她轉變了看待生活的視角,心理感受也就發生了變化,焦慮隨之得到了緩解。所以,只要我們轉變關注點,轉變看待生活的視角,我們的感受和心理狀態也會變得不同。
那該做怎樣的轉變呢?我們要把“高度的自我關注”轉變為“廣泛的外部關注”,把“選擇性負面關注”轉變為“選擇性的積極關注”,跳出自己的個人悲劇感,去留意身邊快樂幸福的細節,去選擇性地忽略那些消極負面的信息,聚焦于積極正面的信息。
你可以試著像C女士一樣,學習用“幸好”接龍造句。也可以堅持每天記錄下10個生活中幸運的小事件,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部世界的積極事件上,進而獲得良好的心理感受。通過這樣的練習,你會形成心理上的“正面關注”習慣,焦慮也將得到大幅改善。
(張昊楠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