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娟妮,王 希,王 生,楊 毅,高華峰,李 銳
(1.匯金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5;2.合陽縣自然資源局,陜西 渭南 714000)
礦山生態修復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存量資源、土地及產業的利用等,都使得廢棄礦山不是垃圾而是寶貝。把廢棄礦山變成綠水青山,是人類思想境界提升的善舉,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綠水青山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基礎,也是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依托,失去生態環境承載力,經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人民群眾就不能獲得美好生活,把綠水青山保護好,就是保護了金山銀山,把綠水青山利用好就是開發了金山銀山。把廢棄礦山變成綠水青山,讓綠水青山成為金山銀山是當今中國一項偉大的事業,更是一個新型富礦展示魅力的過程,廢棄礦山修復將成為我國經濟的新藍海。幾十萬座廢棄礦山是未來巨大的“生態金礦”。
徐禮根[2]認為礦山生態修復“源頭在規劃,關鍵在設計”。雖然許多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已逐步開展,但基本缺乏提前規劃和布局,以短期補救性修復為主要目標,不能適應生態文明建設提出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一張藍圖繪到底”的規劃發展戰略[3],因而在開展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過程中,建立有效、實用的修復類型評價指標體系,用于判別適宜的礦山生態修復類型[1],對于指導廢棄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以渭南市三個典型廢棄露天礦山為例,簡述了三個典型廢棄露天礦山的地形地貌等基本現狀,采用王雁林[1]等提出的生態修復類型評價指標體系,探討渭南市三個典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類型,為廢棄露天礦山區域生態修復工作思路提供參考。
王雁林[1]等提出礦山區域生態修復分類主要是在地質環境修復、土地資源再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上,結合人類工程活動和礦山所在區域的經濟狀況以及人文景觀,系統評估具體礦山生態修復類型,主要劃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對地理位置優越、地質環境條件較好、周邊人類活動頻繁、周邊資源可統籌利用的礦山區域,劃分為修復Ⅰ類,走產業修復模式;對地理位置相對較好,地質環境條件可恢復、周邊人類活動一般的礦山區域,劃為修復Ⅱ類,采取景觀修復模式;對于地質環境較差,地理位置偏僻,無利用價值的礦山區域,劃分為修復Ⅲ類,采取復綠復墾模式[1]。
廢棄礦山區域生態修復模式中,修復Ⅲ類即雙復模式,以荒山變綠土地復耕為主要目標,是最基礎、最傳統的生態修復模式,其目的是讓礦山綠起來;修復Ⅱ類即景觀修復模式,是在修復Ⅲ類模式的基礎上,由普通綠化升級為生態景觀,將人的智慧與情感植入自然,創造出巨大的生態附加值,終端產品一般是礦山公園、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其目的是讓礦山美起來。修復Ⅰ類即產業修復模式,是在修復Ⅱ類模式的基礎上,植入相關產業,由靜態的礦山變成動態的經濟體,通過生態升級、產業植入,使廢棄礦山內部生產力被激活,繼而產生良好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其核心是生態為本,產業為根,文化為魂,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體現高質量發展時代的特征,其最終目的是讓周圍群眾生活旺起來和富起來。
根據王雁林[1]等提出的采用層次分析法將礦山基本現狀、礦山地質環境狀況、礦山周邊人類工程活動、礦山所處區域社會經濟指標和景觀遺跡指標等五類指標因子、17類環境要素進行層次化、數量化和模型化分析,并應用Yaahp軟件計算準則層和要素層的權重,以確定生態修復類型。具體評價指標和評分標準見表1和表2。

表1 五類指標因子評價標準

表2 礦山生態修復類型評價指標權重表[1]
結合上述表格疊加計算,對H<70的礦山確定修復類型為Ⅲ類,對H∈(70,80)區間的礦山確定修復類型為Ⅱ類,對于H>80的礦山確定修復類型為Ⅰ類。
項目區集中在渭河兩側的沖洪積平原區,生態修復面積約195hm2,其形態由河漫灘、河流階地、槽形洼地、低緩土梁和風積沙丘、沙灘、山前洪積扇等中、小地貌組成,建筑用石料礦采礦后,形成深1~10m 的采坑和高5m左右的近直立邊坡,產生邊坡面裸露和采坑植被破壞。同時礦區內存在廢渣堆、砂石堆和廢棄設施壓占等現象,嚴重破壞流域生態環境,使河道涵養水源的能力大幅度下降。過度開采一方面造成主河道缺水,另一方面導致河床深度下切,改變河道行洪道方向,存在局部坍塌現象,入滲加重,枯季水位下降,水量變少,水面變窄,破壞了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致使水生生物棲息生態環境惡化,影響河道生態系統的平衡。
項目區集中在渭南市東北部,生態修復面積約230hm2,主要分為黃河西岸階地及漫灘治理區和黃土溝壑治理區域兩區,按照治理區自身屬性特征可分為廢棄采砂場、廢棄石灰堆場和廢棄堆砂場三種類型。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是由于早期開采礦山、修建道路等形成的,包含不穩定斜坡、地貌景觀及植被破壞、土地資源的壓占和破壞、生態植被覆蓋率低等方面(見圖1),項目區大多數在沿黃公路等主要道路可視范圍,開展生態修復工作已迫在眉睫。

圖1 項目區局部現狀
項目區位于渭南韓城市灰巖、白云巖資源遍布的西部山區,距離108國道約4.0km,G5高速龍門收費站的正對面。由于早期的大范圍掠奪式無序開采,使得礦區及周圍粉塵彌漫、噪聲污染、地質災害隱患等問題極為突出,尤其是新建的G108國道西側山體景觀破壞極為嚴重。主要表現為地貌植被破壞、粉塵、廢氣污染、高陡裸露邊坡、危巖、孤石坡體裂縫隨處可見,落石、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隨時可能發生、廢棄渣石無序亂堆侵占土地資源等方面,給當地的人居環境以及旅游、農業等產業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損失。
采用王雁林等[1]提出的評價指標和生態修復類型評價體系,得到渭南市三個典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指標評分相關數據如表3、表4所示。

表3 渭南市三個典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指標評分表

表4 渭南市三個典型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評價指數及綜合評價指標
由上述綜合指標數值可以初步判斷渭河平原重點城市周邊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為Ⅲ類修復區域,此區域廢棄礦山可初步確定為復墾復綠模式;合陽縣黃河西岸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為Ⅰ類修復區域,此區域廢棄礦山可規劃為產業修復模式;韓城市廢棄采石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為Ⅱ類修復區域,此區域廢棄礦山建議確定為景觀修復模式。
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類型的確定、產業設計和部署等不可能千篇一律,要準確把握礦山及周邊環境特征,應根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不同生態環境,因地制宜,科學規劃,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濕(濕地)則濕、宜草則草、宜建則建,精準施策[4]。實際項目規劃過程中,在合理劃分三種生態修復模式的同時,應整體統籌把握,將廢棄礦山生態修復與社會參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等相結合,形成人、礦、地和諧發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