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源
(廣東省有色金屬地質局九三三隊,廣東 肇慶 526060)
關健詞:云安縣大崗金多金屬礦;地質特征;找礦前景
云安縣大崗金多金屬礦區位于封開—廣寧地區金多金屬省級整裝勘查區,也是廣東省十二·五礦產資源規劃KG008 大紺山鼓勵勘查區,位于全國重點成礦區帶之一的欽杭成礦帶南西段,粵西—桂東南(Ⅲ-85)Sn-Ag-Cu-Pb-Zn-Fe-Mo-W 成礦帶內陽春(Ⅲ-85-3①)Cu-Pb-Zn-Fe-Sn-W-Mo-Au礦田北東端,大地構造位置為區域華夏系構造吳川—四會斷褶帶與高要—惠來緯向構造帶交接部位的吳川—四會斷褶帶上;區域內出露地層由老至新有南華系、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三疊系、白堊系和第四系;區域構造以斷裂為主,主要有華夏系的吳川—四會斷褶帶和與高要—惠來緯向構造帶;區內礦產以Cu、Pb、Zn多金屬為主,次為W、Sn,主要分布在吳川—四會斷褶帶內的構造盆地、新興巖體邊緣以及西部大紺山旋卷構造帶東緣,具一定規模的礦床有新興天堂鉛鋅銅礦床、云浮茶洞砷銀金礦床、云浮大紺山鎢錫礦、石門頭錫鉛鋅礦等。
礦區出露地層簡單,主要分布于西部和南部,沿高要大斷裂兩側分布,少量呈殘留體分布于牛力頭巖體內。其時代按廣東佛山地質局最近綜合整理的1∶250000 陽春幅建造構造圖屬元古代的南華系大紺山組,該組為陸源碎屑濁積巖建造,巖性比較復雜,主要有云母石英片巖與變砂巖、變粉砂巖互層夾石英巖、炭質千枚巖、硅質巖、(錳質)灰巖、凝灰巖及黃鐵礦層。巖性主要為黑、深灰色石英砂巖、粉砂巖與砂質頁巖、泥質頁巖互層,夾炭質頁巖,局部夾灰巖透鏡體,大斷裂西側變質較深,變為云母石英片巖與變質砂巖、變質粉砂巖等。
礦區構造以斷裂為主,四會—吳川斷褶帶中的高要大斷裂從北向南斜穿礦區中部,該斷裂北東起于四會白沙,經肇慶、本區再南延至新興天堂西側,全長100多公里,沿斷裂帶不同組向的節理裂隙相當發育,礦區內外糜棱巖化帶寬達數十米,且充填了不同構造巖漿期的石英脈。礦區內在斷裂東(上)盤產出的含鉛石英脈即為加里東期巖漿活動產物。本斷裂在礦區北部夏洞以北傾向北西,傾角50°屬逆斷層性質,夏洞以南斷裂傾向南東,傾角70°~80°屬正斷層性質。
礦區北東部為區域石牛頭巖體南東的一部分,除主巖體外,在巖體邊緣大紺山組內還見小塊零星出露,總面積約8km2。為加里東期(上志留紀)片麻狀二長花崗巖,侵入于元古界大紺山組內,屬晚志留紀產物,巖性以眼球狀、片麻狀、條帶狀二長花崗巖、花崗巖為主。
礦區緯向構造形跡不明顯,牛力頭巖體的南北邊界總體呈東西分布,是否為高要—惠來緯向構造帶的構造形跡有待研究探討。
礦區巖石蝕變一般,主要出現在斷裂帶及巖體接觸帶上,常見蝕變有:云英巖化、鈉長石化、絹云母化、硅化、綠泥石化,伴隨有黃鐵礦化和多金屬礦化。其中大崗頭沿裂隙發育的綠泥石化與鉛礦體關系密切。
2.5.1 1∶20萬分散流異常
大崗綜合異常:異常面積約20km2。異常元素有Au、Ag、Cu、Sn。Au、Ag 為主體異常,面積約15km2。Au只有最低等值線,異常值2.5ppb,Ag有兩等值線,異常值為150、300ppb 等值線主體異常區西南分別有Sn和Cu 的異常,Sn 異常等值線15~30ppm,Cu 異常等值線30ppm,主體異常區中心有大崗鉛礦點(見圖1)。

2.5.2 1∶50000分散流異常
大崗異常區:該區處于1∶5 萬分散流測區邊緣區,異常沒有編號,可能由于分析靈敏度原因,區內Au、Ag均未顯異常,區內整體異常不集中,圈有異常等值線的異常元素有Pb、Zn、Cu、As、Sn。其中Pb分布范圍較廣且分散,沒有其他元素重疊,在中部大崗村北有一鉛礦點。西南邊部堅圳村附近有一較集中的多金屬小異常,面積約1km2,異常元素包括Pb、Zn、Cu、As、Sn。各元素異?;局丿B,最高等值線含量為Cu(40)、Pb(40)、Zn(80)、As(40)、Sn(10)。異常區為大紺山組變質巖,有小面積的加里東期花崗巖零星出露,無已知礦化信息,應為礦致異常。
據1∶20 萬區測資料,預查區內有一“大崗頭”鉛礦點,礦體產于高要大斷裂上盤牛力頭二長花崗巖體的捕虜體內,該捕虜體面積只有120m×100m,由綠泥石化灰巖和黃褐色石英泥質片巖組成,前者厚20m,后者厚30m,傾向305°,傾角40°,時代應屬大紺山組。
礦區內有一“大崗頭”鉛礦點,礦體產于高要大斷裂上盤牛力頭二長花崗巖體的捕虜體內,該捕虜體面積只有120m×100m,由綠泥石化灰巖和黃褐色石英泥質片巖組成,前者厚20m,后者厚30m,傾向305°,傾角40°,時代應屬大紺山組。礦點只見含鉛石英脈一條,長100m,厚20cm,向兩端尖滅,脈體傾向305°,與捕虜體地層一致,但傾角較陡,達70°。金屬礦物除方鉛礦外,只見黃鐵礦,Pb 品位0.1%~15%,平均2%左右,編號V1。屬中低溫含鉛石英脈,脈側蝕變以綠泥石化為主,本次通過野外踏勘發現在大崗頭發現有一民采窿,在窿內打塊分析:Au3.50g/t、Pb1.82%、Zn0.62%、Ag25g/t。
通過以上區域及工作區基本地質條件的論述,我們認為區域及工作區的成礦地質條件有利,具有形成中—大型礦床的潛力,具體分析如下:
(1)礦區位于封開—廣寧地區金多金屬省級整裝勘查區,也是廣東省十二·五礦產資源規劃KG008大紺山鼓勵勘查區,位于全國重點成礦區帶之一的欽杭成礦帶南西段,粵西—桂東南(Ⅲ-85)Sn-Ag-Cu-Pb-Zn-Fe-Mo-W 成礦帶內陽春(Ⅲ-85-3①)Cu-Pb-Zn-Fe-Sn-W-Mo-Au 礦田北東端,大地構造位置為區域華夏系構造吳川—四會斷褶帶與高要—惠來緯向構造帶交接部位的吳川—四會斷褶帶上。斷褶帶由十多條延長數十公里的大斷裂及上古生界線狀褶皺所組成。斷裂帶中經常出現寬數十米至數千米的角礫破碎帶、糜棱巖帶以及動力混合巖化帶。高要—惠來緯向構造帶由東西向的隆起、斷裂、糜棱巖帶、加里東至燕山期巖體、混合巖條帶等組成。兩組主要構造的交匯致使區域巖漿活動頻繁,因而成礦活動也豐富多彩,在多組構造交匯、重接和復合的有利地段形成了不同規模和類型的內生礦床。在工作區雖只在地表見一鉛礦點,但周邊區域以中低溫為主的熱液礦床(點)甚多,其中達大中型規模的有新興天堂鉛鋅銅礦床、云浮茶洞砷銀金礦床、云浮高杖銀多金屬礦床、大紺山鎢錫礦床、石門頭錫鉛鋅礦床等??梢姽ぷ鲄^具有鉛鋅多金屬的成礦的區域背景。
(2)燕山晚期(特別是五期)小巖株產出是粵西地區特別是四會—吳川斷褶帶內稍具規模的巖控礦床的主要控礦條件,更是粵西地區斑巖型礦床的必備條件,預查區按區域資料只有加里東期巖漿巖出露但預查區周邊均有燕山期巖體出露,特別是沿斷裂帶、大紺山組老地層中常見的巖脈、小巖株其時代歸屬很難確定,其與出露的礦化、蝕變以及化學異常的關系只有通過詳細的工作才能查明,可以肯定的是預查區及周邊是區域巖漿長期多次活動的區域,因而具備了形成不同類型中—大型巖控礦床的條件。
(3)礦區內有一“大崗頭”鉛礦點,礦體產于高要大斷裂上盤牛力頭二長花崗巖體的捕虜體內,金屬礦物除方鉛礦外,只見黃鐵礦,Pb品位0.1%~15%,平均2%左右,屬中低溫含鉛石英脈,脈側蝕變以綠泥石化為主。本次通過野外踏勘發現在大崗頭發現有一民采窿,在窿內打塊分析:Au3.50g/t、Pb1.82%、Zn0.62%、Ag25g/t,可作為一礦化信息給工作區的找礦潛力分析提供一個佐證。
(4)礦區圈定了1∶5 萬分散流大崗異常區,礦區處在異常濃集中心,圈有異常等值線的異常元素有Pb、Zn、Cu、As、Sn。其中Pb分布范圍較廣,在中部大崗村北有一鉛礦點。西南邊部堅圳村附近有一較集中的多金屬小異常,面積約1km2,異常元素包括Pb、Zn、Cu、As、Sn。各元素異?;局丿B,最高等值線含量為Cu(40)、Pb(40)、Zn(80)、As(40)、Sn(10)。異常區為大紺山組變質巖,有小面積的加里東期花崗巖零星出露,無已知礦化信息,應為礦致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