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騰波
人生的意義是什么?作為一名醫者,一生何求?從醫多年來,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李琦曾不止一次問過自己這些問題。在38歲的李琦身上有很多“標簽”,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市杰青、重慶市青年拔尖人才,第十三屆全國青聯委員……“通過不斷創新和實踐,留下對這個社會有價值的成果,最終服務患者”是李琦一生的追求,正是靠著這份初心,李琦扎根在以腦血管疾病為主的工作中不斷探索創新,砥礪前行。

李琦
小學經常看到爸爸書架上的解剖學書籍,讓從醫這條道路成為李琦順其自然而又心懷憧憬的夢想。讀研究生期間,導師謝鵬教授認真拼搏的工作態度更讓李琦明白唯光陰不可辜負。因為熱愛,李琦在研一時放棄了導師團隊的優勢科研方向——國家原“973”項目關于抑郁癥的課題,選擇在全新的腦血管疾病領域開辟臨床研究之路。
2010年,李琦在澳大利亞經費資助下,到墨爾本大學附屬皇家墨爾本醫院神經內科跟隨腦血管疾病大師Stephen Davis教授和Bernard Yan教授從事博士后研究。這一階段,李琦長期扎根在臨床一線工作學習,發現墨爾本醫師強調創新和個體化診治策略,而不是刻板跟隨指南,他們很多原創性臨床研究方案最終都寫入了國際指南,推動了醫學進步。這一切給了李琦很大的啟發。在他看來,病房不僅是治療患者的物理空間,更應該是開展臨床研究的研究場地。建設研究型病房,不僅要做一流的診療,更要做個體化臨床研究和創新。
2011年,李琦毅然決然放棄了在澳洲當醫生的人生路徑,回到祖國擔任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神經內科住院醫師。“回國之后,我第一個想到的事情就是要將在澳洲所學盡快在國內進行廣泛應用,開展先進的研究,建設亞專業病房。”
然而,這條道路并不是一帆風順。早在澳洲學習期間,李琦了解到國外用CTA spot sign(Cta點征)預測血腫擴大的新方法,對這一技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而該技術在國內卻無法推行,那么日常最普通的平掃CT是否能預測血腫擴大呢?為了攻破這一難題,身為住院醫師的李琦每天下班后和周末都會去病房觀察腦血管病患者,收集患者的資料,同時做科普,晚上還要反復研究患者的影像片子。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李琦帶著家人在家鄉重慶朝天門游玩。在這里,長江和嘉陵江兩江不同顏色的江水交匯在一起,形成了界限分明的獨特景觀。他驚奇地發現這一景象與腦出血患者的CT片子的不同亮度的血腫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特殊形態的血腫會不會是由不同密度的血液組成的呢?”基于此思考,李琦將其命名為CT“blend sign(混合征)”,并發現混合征可以預測血腫擴大。在擔任住院總醫師期間,李琦經常晝夜不停工作,長期夜間只間斷睡3~4小時。一次急會診,李琦的半月板受到了損傷沒有及時就醫。因為當時人手不足,他堅持忍痛完成了住院總醫師的任期工作,然而半月板已經無法恢復了。當時他已發現“混合征”并認為這個是有臨床價值的發現。最艱苦的時候,李琦常忍著腳痛,結束一天工作后半夜才開始論文寫作。“當時年少氣盛,真是拿命在拼。”回憶起那段拼搏時光,李琦不禁感慨。但在他看來,如果論文發表了就算不能繼續行醫,這一生也值得了。
在本科讀書期間,李琦經常聽到以外國人名字命名的疾病和征象,用中國人名字命名征象一直是李琦的夢想。李琦通過大量的臨床觀察和CT隨訪,進一步提出“黑洞征”和“李琦島征”預測腦出血早期血腫擴大CT平掃征象,其中“李琦島征”是第一個以中國人名字命名的腦血管疾病征象。李琦的原創性發現為腦出血患者治療尋得了先機,被哈佛大學等多個國內外高校和機構科研人員廣泛驗證,也被國際專家組寫入國際腦出血CT影像標準、國外醫學專著和教材及多部醫學指南中,用于指導臨床診療。
在繁忙而充實的臨床工作中,李琦發現有患者表現為頭暈走路不穩、肢體無力等癥狀,臨床上一直沒有找到原因。通過對患者影像反復研究,他發現:患者有一側的椎動脈壓迫了脊髓導致了上述癥狀,然而教科書和專著里面沒有描述該病,患者病情愈來愈重,李琦想通過手術為其進行解壓治療,但患者在國內卻找不到外科醫生為其做手術。于是李琦下定決心一定要提出這一疾病概念,最終為患者早期治療奠定基礎。通過數年的積累,李琦在臨床中記錄下每位病患特點,為此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最終他將該類疾病命名為“椎動脈壓迫綜合征”(vertebral artery compression syndrome),并提出其診斷標準,為臨床醫生認識到這一疾病且讓該類病人能夠得到有效治療奠定了基礎。
在多年臨床工作中,李琦想到了“腦出血超早期治療時間窗”的概念。為了研究腦出血超早期治療是否能夠讓患者獲益,2019年,他獲得美國NIH strokenet fellowship資助來到哈佛大學麻省總院開啟了人生的第二個博士后研究,跟隨Goldstein教授、Viswanathan教授和Greenberg教授開展腦出血研究工作。李琦發現,在2小時“超早期治療時間窗”內給予強化降壓治療可以明顯減少血腫擴大并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實現了內科手段控制血腫擴大,打破了內科治療腦出血的“瓶頸”。哈佛教授們的嚴謹治學精神也讓李琦終生獲益。
38歲的李琦總是喜歡思考和總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總是問自己:“做學問如何能做到淡泊名利?”通過思索他得出結論:首先不能為了金錢、職稱和職務等“利”開展研究工作。而淡泊“名”,是指淡泊一些獎勵和稱號。但對于夜以繼日的科技工作者而言,正當的“名”是需要獲得承認而且保護的,比如一些原創性的發現和成果,一個新發現真正的想法提出者和實施者究竟誰是第一作者還是通訊作者,具體做了什么貢獻,應該根據事實加以說明。
李琦認為醫生的創造力有個黃金期,25~50歲為巔峰時期。所以他建議醫生在最具有創造力的時期要把時間花在鉆研業務能力上,爭取做出更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為此,李琦放棄了攝影旅游等興趣愛好,減少社交應酬時間,將全身心投入臨床和研究之中。他有個簡單的“李琦法則”評價研究價值:研究必須是真實可靠且能應用的,如果數十年甚至百年之后還能用到或者引用的研究就是很有價值的研究。比如醫生提出一種新的疾病和綜合征,首次描述一個新的臨床、影像學或病理生理現象,找到一種新的治療方案等,而這也是激勵他先后在相關領域不斷開拓的動力源泉。“我希望今后別人在介紹我的時候會說我是混合征、黑洞征、李琦島征提出者,椎動脈壓迫綜合征和腦出血超早期治療時間窗概念提出者,而不僅是某獎獲得者或者某個知名大學的主任或者教授。”李琦說。
李琦認為醫師不是看的病人越多醫術越高,與其馬馬虎虎看100個患者不如認真看好10個患者。醫師的醫術也非年齡越大越資深越高明,而是跟醫師本身的領悟能力、看病的認真程度和思維深度相關。所以李琦總是勸青年醫師有機會要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碩博的訓練可以讓人能站在另一個層面看待事物。多年來,李琦堅持不脫離一線,而是扎根臨床仔細觀察病人,讀影像資料,進行課題設計,做統計寫論文等。除了做導師,他依然還會做研究生做的事情。“從頭到尾做一線研究,這能讓我體會不同的快樂。做學術需要做好一線的事情才能夠更好地發現、提出并解決問題,做好原創性研究。”這是他常年扎根一線的真實原因。
李琦的導師謝鵬教授在擔任副校長、醫師協會會長期間把學校和學會都管理得井井有條,同時領導數十人的研究團隊在蛋白質組學、病毒學、神經心理、抑郁癥、腸道微生物、生物信息學及腦血管等多個領域開展研究取得成績。事業初期,李琦也想多點突破,但發現自己更喜愛在腦血管疾病領域深入研究。從2011年以來,李琦一直以腦出血研究為主攻方向,在一線深耕終取得一定成績,他篤定今后還將繼續在這個領域深耕下去。對未來,李琦心中已經有了清晰規劃:希望建立腦血管疾病團隊,通過亞專業病房建設做更多開創性的工作。對他來說,只有不斷創新、推陳出新才是快樂的源泉。同時,他也竭盡全力做好引領和培養更多年輕人的工作,他希望他們能夠在科學研究中保持實事求是的態度,發揮醫學工作者的匠人精神,為患者留下更多的醫學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