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思思
偉大祖國的山川、河流美如畫卷,但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一系列人口、資源與環境問題逐漸凸顯。
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麗中國,無數科研工作者在祖國大地上辛勤耕耘,張曉影就是其中一名80后代表。這些年,無論是從多尺度出發解決CO2地質儲藏過程中面臨的高分辨模擬難題;還是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算法和模塊,揭示核素在地下環境中的遷移反應機制等,她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踐行著一名水文地質研究工作者的責任擔當。
2002年,帶著支援大西北的青春夢想,張曉影考入了蘭州大學水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從此與“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大二時她就召集同學建立科研小團隊,對興隆山、馬銜山一帶進行水文地質實地勘查并撰寫調研報告;另外,她還參與了祁連山水源涵養林保護與水利水電工程實習等實踐活動,為之后的科研生涯鋪設了堅實的階梯。畢業時,她被免試推薦到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繼續攻讀碩士學位。
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深造期間,她曾到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接受學科交叉聯合培養,主要課題是把土壤水的變量加入到影響氣候變化的陸面過程模型中提高模型預測的精度。隨后為開闊視野、了解前沿知識,她選擇到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并參與了多項重大課題,積累了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
有感于祖國發展給科研人員創造的機會,2015年,張曉影在美國工作1年后回國。在暨南大學進行3年博士后研究后,她于2018年回到家鄉長春,在吉林大學開啟了人生新征程。此時的她,不再只局限于進行水文運移相關研究,還致力探清復雜多尺度系統中溶質的反應遷移機制及用數學方法對其進行模擬等,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投入科研十余年,張曉影堅持立足生態環境發展的痛點問題,先后承擔了多項重要課題并取得了卓越的創新成績,其中包括首次建立CO2地質封存中多相反應遷移深度耦合模型,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雙碳戰略目標的實現“保駕護航”;并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放廢物儲存風險評估軟件核心計算模塊,為解決國家領域內“卡脖子”的科學難題、保障國家核安全提供科技支撐,利用最新深度學習方法對地下水動態演變進行實時監測預測等。近年來,她的相關研究成果先后在Earth Science Reviews、Journal of Hazard Materials、Applied Energy等十余本領域主流期刊上發表。因出色表現,她先后入選吉林大學唐敖慶學者和吉林大學優秀青年教師等培養計劃。

張曉影
以近年張曉影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為例,該項目以甘肅北山核廢料處置預選場區的花崗巖為研究對象,揭示核素在多尺度圍巖介質中的吸附機理和遷移規律。其間,她帶學生進行了大量野外考察,“北山條件極為艱苦,特別在調研初期,零下二十幾攝氏度時,科研前輩們還堅守在沒有取暖設施的山上。”張曉影將老一輩吃苦耐勞的事跡看在眼里,記在心中,身體力行,同時也激勵學生將這份“北山”精神傳承下去。
身份的轉變,讓張曉影在開展科研之外,還肩負起育人的重任。在同學們眼中,她是可敬可愛的老師:在課堂上,她談笑風生、引經據典;在課外,她鼓勵和指導大家參加各種實踐活動,將教學與科研有機融合,處處體現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精神風范。不管在哪里,張曉影愿意與她的學生一起縱情山水間,繪就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山水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