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萍,董敬連,張茜
(上栗縣婦幼保健院,江西 上栗 337009)
壓力性尿失禁(SUI)主要指腹壓突然升高引起的尿液不自主外漏,若不及時治療,可嚴重影響女性日常生活及工作[1-2]。目前,盆底康復儀是SUI常用的物理療法,可通過電刺激改善患者盆腔功能,增強盆底肌肌力,并經生物反饋了解盆底肌肉活動狀態,進行針對性反饋訓練,以提高盆底肌肉活動調控能力[3]。但單一療法效果有限,部分患者盆底功能恢復欠佳。中醫將本病歸屬于“漏尿”等范疇,認為其發病與膀胱、腎、脾臟等關系密切。雷火灸在中醫傳承已久,由多種中藥制成,并將藥物點燃后懸灸于穴位上,通過熱力激發相關穴位經氣,促進藥力深入穴位中,經穴傳導后起到活血利竅、疏經活絡之效,加快盆底部血液循環,促進盆底功能恢復[4]。本研究旨在分析盆底康復儀聯合會陰雷火灸治療SUI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20年1月—2020年9月收治的女性SUI患者100 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50 例。對照組年齡(32.16±3.52) 歲;孕次(2.89±0.43) 次,產次(1.74±0.21),次;體質量指數(22.69±1.35) kg/m2;嚴重程度:輕度19 例,中度31 例。觀察組年齡(32.19±3.55) 歲;孕次(2.91±0.45) 次,產次(1.72±0.19) 次;體質量指數(22.73±1.38) kg/m2;嚴重程度:輕度20 例,中度30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納入標準
1.2.1.1 西醫符合《女性壓力性尿失禁診斷和治療指南(試行)》[5]中SUI診斷,咳嗽、上下樓梯等腹壓增高會不自主漏尿,壓力試驗及指壓試驗陽性,無尿頻或尿急伴隨癥狀。
1.2.2.2 中醫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小便不禁腎氣不固證診斷。小便不禁、尿清長、少氣懶言、畏寒肢冷,舌質淡,苔白,脈沉細無力或沉緩;均為輕中度患者:輕度為一般活動及夜間無尿失禁,咳嗽、打噴嚏等腹壓增加時誘發尿失禁,不需要使用尿墊或紙尿褲,1 h尿墊試驗漏尿量≤2 g;中度為尿失禁發生在跳跑、快步行走等日常活動腹壓增加及起立活動時,有頻繁的尿失禁,需要使用尿墊或紙尿褲,2 g<1 h尿墊試驗漏尿量≤10 g;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2 排除標準:伴有盆腔炎癥或泌尿系統感染者;近期存在盆底手術;急迫性尿失禁等其他類型尿失禁;精神障礙者。
對照組給予盆底康復儀治療。指導患者排空膀胱,仰臥于治療床上,于下腹部放置電極片,探頭消毒后置于陰道內,電流強度0~70 mA,頻率50 Hz,脈寬250 μs,以患者可自覺盆底肌肉跳動且無疼痛為宜,之后依據耐受調整刺激強度;根據PC端提示信息和肌肉生物電圖形進行生物反饋訓練,先訓練Ⅰ類肌纖維,再訓練Ⅱ類肌纖維,之后交替訓練,并予以多種場景的生物反饋訓練模板,促使盆底肌時刻收縮而不漏尿,每次30 min,每周2~3 次,20次為1個療程。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會陰雷火灸治療。選取會陰穴,采用重慶趙氏雷火灸盒,雷火灸方劑由沉香、穿山甲、干姜、茵陳、羌活、木香、乳香和麝香等組成,將灸藥固定于灸盒中部后,點燃灸藥頂端,使火頭對準穴位,距離皮膚2~3 cm,以不過分灼熱為度,直至灸穴部位發熱發紅,單次控制在20 min左右,每周2~3 次,20次為1個療程。治療后隨訪3個月。
臨床療效:痊愈為腹壓增高后無漏尿現象,可自行控制排尿,且國際尿失禁咨詢委員會問卷簡表(ICI-Q-SF)評分降低95%以上;有效為腹壓增高后尿失禁減少,ICI-Q-SF評分降低30%~95%;無效為未達上述標準。盆底功能:治療前和治療1個療程后,以生物反饋技術檢測兩組靜息肌電值、最大收縮力和持續收縮力。盆底肌力及1 h漏尿量:治療前及治療1個療程后,采用會陰肌力測定法評價盆底肌力,分為0~5 級,分級越高則肌力越強;并指導患者進行1 h尿墊試驗,計算漏尿量。盆腔臟器脫垂發生率:記錄兩組盆腔臟器脫垂發生率。復發率:治療結束后隨訪3個月,記錄兩組復發情況。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觀察組治療后靜息肌電值低于對照組,最大收縮力、持續收縮力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盆底功能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盆底肌力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盆底肌力比較 例(%)
治療后兩組1 h漏尿量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1 h漏尿量比較
對照組出現盆腔臟器脫垂9 例(18.00%),觀察組盆腔臟器脫垂2 例(4.00%),觀察組盆腔臟器脫垂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P=0.025)。
對照組9 例復發,復發率18.00%(9/50);觀察組2 例復發,復發率4.00%(2/50)。觀察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P=0.025)。
SUI發病機制復雜,臨床認為女性妊娠及分娩均會導致盆底肌肉松弛,減弱陰道前壁及盆底支持組織張力,且盆底肌和支持尿道的肌肉受損后,還會改變膀胱和尿道間關系,導致咳嗽、大笑或運動等引起腹壓升高時出現尿液漏出[7-8]。盆底康復儀屬于電刺激療法,通過對陰部神經反復刺激,可增強盆底肌力,提高尿道閉合壓力,從而降低逼尿肌興奮性,松弛膀胱底部相關肌肉,收縮膀胱頸肌尿道近段肌,加快尿失禁恢復[9-10]。此外,依據儀器反饋的盆腔肌電信息進行針對性訓練,可改善患者盆底功能,恢復相關肌群肌力,以提高患者自主控制能力。但單一療法控制效果不穩定,仍需聯合治療以減少漏尿現象。
中醫認為SUI病機為脾氣虛弱,脾失健運,則致腎氣虛弱,固攝封藏失職,加之氣血虧虛難以養氣,亦可引起固攝作用失調,致尿不禁。雷火灸為集針、灸、藥于一體的中醫外治之法,以經絡學說為原理,借助艾條燃燒時產生的物理因子及藥化因子,可激發經氣,促使藥物滲透進入穴位內,起到活血行氣、疏經通絡之效,以改善局部組織血液循環[11-12]。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靜息肌電值低于對照組,最大收縮力及持續收縮力高于對照組,1 h漏尿量少于對照組,盆底肌力高于對照組,盆腔臟器脫垂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復發率低于對照組,表明盆底康復儀聯合會陰雷火灸可改善SUI患者盆底功能,提高盆底肌力,加快尿失禁恢復,且利于降低盆腔脫垂發生率及復發率。分析原因為雷火灸所用艾條區別于普通艾條,由多種中藥材聯合艾絨制成。本研究雷火灸內藥物沉香可行氣止痛、溫腎納氣;穿山甲能通絡散風、活血通經;干姜可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茵陳能清利濕熱;羌活可祛風散寒、勝濕止痛;木香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健脾;乳香能活血止痛;麝香能開竅醒脾、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可起到溫經散寒、活血行氣、健脾溫腎之效。此外,雷火灸點燃后懸灸會陰穴,可產生熱效應,加快會陰部血液循環,促進局部新陳代謝,并使藥物快速滲入穴位中,產生綜合效應,進而扶益陽氣,升提固脫舉陷,增強患者對膀胱約束力及對小便控制力。
綜上所述,盆底康復儀結合會陰雷火灸可提高SUI患者臨床療效,增強盆底肌肌力,改善盆底功能,降低盆腔臟器脫垂風險及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