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穎,孟彩霞,李燕,平毅,郭亞琴,馮毅,高敏,許曉瑩,張婷婷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醫院,山西 太原 030001)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深入,人們對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越來越高,原有的醫學教育與人才培養模式已明顯滯后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和人們對高水平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為培養符合21世紀需要的合格的臨床醫學人才,必然要求臨床醫學生的培養模式發生變化。本科生導師制誕生于14世紀的英國,率先在劍橋和牛津大學推行,一直被認為是這兩所大學成功的關鍵。后來美國的哈佛大學、加拿大的麥吉爾大學、日本的東京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紛紛效仿,并都以培養出眾多高質量的人才而聞名世界[1]。1937年,浙江大學竺可楨教授將“導師制”引入我國,之后一直應用于研究生教育[2]。2002年北京大學將“導師制”用于本科生教育。2004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的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后,我國多所高校先后嘗試實行了本科生導師制[2]。2011年底,教育部和衛生部對推進醫學教育改革提出了整體設計和系統布置。2012年5月,教育部和衛生部共同發文,正式啟動“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其建設內容“關于開展五年制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中講到“開展五年制醫學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推動高等醫學院校更新教育教學觀念,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強化醫學生醫德素養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醫教結合,強化臨床實踐教學環節,嚴格臨床實習過程管理,實現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培養醫學生關愛病人、尊重生命的職業操守和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3]”。我校從2016年在2014級臨床本科卓越班開始實行導師制,2017年將導師制推廣至全體本科生。本研究觀察總結導師制在本科生實行過程中取得的成果、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辦法。
山西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從2016年開始在2014級“卓越醫生培養試驗班”進行臨床醫學課程體系建設,優化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方法,實行首批導師制。2014級兩個試驗班共60名學生,2016年第二學期開始每六名學生配備一名高級職稱導師。2017年10月,我院在所有臨床醫學本科生中推行導師制,聘任導師267名。本實驗對2014級卓越班和所有在讀臨床醫學本科生的導師制實行過程進行觀察研究。
觀察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收集學生的研究成果。
試驗班學生在早期臨床實踐中,培養了較好的人文素養,而且在科研方面取得了驕人成績。參加國際項目交流4人,申請省級以上項目17項,校級創新創業項目25項,發表1篇省級以上論文。較未實行導師制的普通班有很大提高。
2017年山西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在所有臨床醫學本科生中推行導師制。近兩年發現部分導師與學生溝通密切,學生在導師指導下進行早期臨床實踐和早期科研活動,已獲得較多的科研立項和成果。僅2018年獲校級本科生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立項14項;獲山西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立項17項;入選第五屆全國大學生基礎醫學創新論壇暨實驗設計大賽3項;“建行杯”第四屆山西省“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5項、二等獎1項;入圍第二屆“互聯網+”智慧模擬醫學生臨床技能大賽復賽,獲得優秀獎;仝玉杰同學參加北大清華生命科學聯合中心“神經與認知科學暑期培訓班”,被評為優秀營員,并在北京大學膜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習一個月;尤其在第四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上,我院學生的“醫紐恩—風濕病免疫調節診療新方案”獲得銀獎及最佳人氣獎,刷新了山西省高校該項目的最高記錄。與往屆未實行導師制的臨床本科生相比,實行導師制后,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在教育改革、臨床技能操作、治療方法思考等方面有顯著提升。
傳統的導師制模式是學生一入學,學校即給學生指定導師,負責指導學生的學業和品行,安排學生的學習計劃,指導他如何取得進步。教師與學生之間實行的是一對一、面對面的個別輔導,教師與每個學生共同制訂個性化的教學計劃[4-5]。以上是傳統的導師制形式,也是目前我們絕大多數實行導師制采用的模式。由于醫學服務對象的特殊性、醫學專業的嚴肅性、醫學教育的系統性和醫學學習的艱苦性,使醫學的教育教學仍需以精英教育為主。因此導師制的實行能夠滿足醫學教育的需求,但是通過調研,我們發現學生一入學即指定導師的模式,在絕大多數醫學高等院校實行的實際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第一,醫學是一門系統性專業性很強的學科,在缺乏最基本的醫學基礎知識情況下,學生想與導師交流是十分困難的。由于學生缺乏最基本的專業知識、專業思想及專業方向,導師也難以在專業上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第二,絕大多數醫學院校的教師在附屬醫院肩負著繁重的臨床工作,附屬醫院的運作和學校的運作,在時間與空間上具有一定的差距,客觀上造成了學生與導師交流的困難。
我院響應國家政策,在2014級“卓越醫生培養試驗班”進行臨床醫學課程體系建設。例如,孟彩霞等[6]在研究培養卓越醫生臨床技能的有效途徑中發現,臨床技能的提升應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優化課程設置,增加實踐機會等途徑實現。2016年在試驗班課程設置改革基礎上增加了導師制,學生們的申報項目數、發表論文數較普通班有明顯提升。2017年將導師制在全校醫學本科生中推廣后,增加了學生接觸臨床的機會,較早啟發科研思維,取得喜人成果。我校將教學改革與導師制相結合,使學生在打牢基礎的前提下跟隨導師學習,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減輕了導師的指導負擔,擺脫了傳統導師制的弊端,取得了顯著成果。但是在導師制實行過程中,我們也觀察到部分學生與導師互動較少,分析可能由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第一,我校本科生在榆次校區生活、學習,與導師所在醫院距離較遠,交通不便,對師生的接觸有些影響;第二,導師平時臨床、科研任務繁重,指導學生的時間較少;第三,學校和學院對本科生導師沒有出臺相應的激勵機制,只有責任和義務,導致有些導師 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是很高。針對以上原因,我院將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出臺導師遴選標準。選擇品德高尚、業務能力強、關愛學生的醫師為導師。同時考慮到醫院高年資醫師工作繁忙,可將高年級的碩士、博士研究生納入導師隊伍中,在科研方法、病歷書寫、技能操作等多方面給予本科生幫助,減輕導師負擔[7]。第二,定期組織學生前往醫院,方便師生交流。鼓勵學生與導師進行網絡、電話溝通[8]。學生的積極參與對導師制的實行完成極為重要。導師與學生關系的建立很大程度決定于教育管理層、項目領導和導師,是自上而下的,但這種關系的維持和良好運行更多則依賴于學生,是自下而上的[6]。第三,出臺導師制激勵機制,鼓勵導師與學生的交流。第四,開展導師培訓,使導師平素工作所得經驗更系統、更專業,以便能更好地指導學生。導師制最重要的目標是指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導師的技能必須是多種多樣的。近幾年美國許多大學專門開展了導師技能培訓,使導師可以根據被指導者的不同心理狀態、階段等具體情形,有針對性地正確應用,從而達到與學生間的“化學反應”[5]。第五,充分行使師生雙向選擇的權利,允許學生或導師在某個時間點提出更換申請[9]。第六,探索更多的導師制方案。醫學教育在本科階段是多系統并重的,單一的導師容易引起學生“偏科”,將不同專業的導師組合成導師組,利于本科生的全面發展[10]。
導師制是卓越醫師培養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因導師制在本科教育中的應用處于探索期,有許多問題尚需解決,我們將不斷對其進行調整完善,總結出適合我院學生的系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