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樂
(廣州市荔灣中心醫院,廣東 廣州 510175)
低出生體質量兒(LBWI)是指體質量<2.5 kg的新生兒。近些年隨著新生兒醫學的快速發展,LBWI存活率明顯提高[1]。與正常新生兒相比,LBWI各器官尚未發育完全,成長期間可能伴有行為、運動、認知異常,嚴重者甚至出現神經行為發育缺陷,導致預后不良[2-3]。神經發育包括心理行為、認知、功能狀態、感官神經等多方面,影響其發育不良的因素較多,臨床預防存在一定難度,因此全面分析影響LBWI神經行為發育結局的因素有重要意義[4]。本研究對LBWI神經行為發育結局及影響因素進行探討。總結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150 例LBWI的臨床資料,其中男82 例,女68 例;胎齡(32.34±1.04) 周;出生體質量(1 837.46±205.12) g。納入標準:均為單胎活產兒;無嚴重窒息、黃疸等疾病;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先天畸形;存在家族遺傳性疾病;新生兒監護人存在視聽障礙,無法配合相關資料調查和量表評估。
本研究LBWI均經系統干預后正常出院,并進行隨訪,12個月時評估神經行為發育情況,根據評估結果分為正常組和異常組。神經行為發育評估標準[5]:使用貝利嬰幼兒發展量表評估智力發育指數(MDI)和心理運動發育指數(PDI),前者包含121個項目,后者包含61個項目,根據粗分及幼兒的年齡查相應的“粗分等值MDI換算表”即可得到發育指數,根據發育指數得出幼兒的發育等級,分級情況:發育指數≥130提示非常優秀,120~129為優秀,110~119為中上,90~109為中等,80~89為中下,70~79為臨界狀態,發育指數<70表明存在神經發育損害。由經過培訓的調查人員向新生兒監護人發放問卷調查,叮囑其認真填寫并當場收回,共發放150份,回收150份,回收率100%。
統計兩組相關資料,包括性別、胎齡、出生體質量、分娩方式、母體孕期并發癥、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產前應用激素、喂養方式及是否進行智力開發教育,分析LBWI神經行為發育結局及影響因素。

隨訪12個月,150 例LBWI中133 例(88.67%)神經行為發育正常,17 例(11.33%)發育異常。
異常組出生體質量≤1 500 g、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產前未用激素、人工喂養、未進行智力開發教育占比均高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性別、胎齡、分娩方式、母體孕期并發癥等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LBWI神經行為發育的單因素分析 例(%)
Logistic回歸分析:出生體質量≤1 500 g、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產前未用激素、人工喂養、未進行智力開發教育是LBWI神經行為發育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且OR≥1)(見表2)。

表2 LBWI神經行為發育的多因素分析
LBWI是因母體營養不良或妊娠期并發癥導致的胎兒發育遲緩和過早分娩。低體質量兒與正常新生兒相比,生理功能發育不全,皮下脂肪少,保溫能力差,呼吸功能、代謝功能均較弱,死亡風險較高[6]。近些年,隨著新生兒醫學的發展,LBWI存活率大大提高,但生理功能、智力發育是否與足月兒一致尚存在爭議。相關研究[7]顯示,LBWI是神經發育損傷的高危人群,全面分析影響LBWI神經發育的危險因素,對減少異常發育有重要意義。
本研究結果顯示,隨訪12個月,150 例LBWI中,133 例神經行為發育正常,17 例發育異常;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出生體質量≤1 500 g、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產前未用激素、人工喂養、未進行智力開發教育是LBWI神經行為發育異常的獨立危險因素。由此可見,LBWI仍存在一定比例的神經行為發育不良,出生體質量≤1 500 g、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產前未用激素、人工喂養、未進行智力開發教育是主要影響因素。分析原因為:第一,出生體質量越低表明新生兒發育不良越嚴重,宮內發育不良將影響后期發育。第二,LBWI支氣管肺部發育不良會導致呼吸道狹窄,引發頻繁低氧血癥甚至呼吸衰竭,增加缺血缺氧性腦病風險;同時LBWI支氣管肺部發育不良需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會影響能量攝入,增加糖皮質激素使用量,最終影響神經行為發育[8]。第三,產前使用激素能夠減少神經元與非神經元細胞凋亡,增加抗氧化、抗炎作用[9]。第四,與人工喂養相比,母乳富含豐富的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更利于新生兒腦白質發育,可促進認知功能發育,從而改善神經行為發育結局[10]。第五,對LBWI持續進行智力開發教育與訓練,可促進智力發育,減少低智兒發生,改善神經行為發育結局。
綜上所述,出生體質量≤1 500 g、支氣管肺發育不良、產前未用激素、人工喂養、未進行智力開發教育是LBWI神經行為發育不良的獨立危險因素,為改善發育結局,臨床應制訂并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