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耘,曾 文,王忠軍,于 偉
(1.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38;2.北方科技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089)
情報的產生、形成和演進與時代的發展緊密相連。1948年,英國皇家學會召開國際科學情報會議,到20世紀50年代,科技情報理論與實踐活動已經十分活躍,內容包括情報組織、情報儲存與檢索、機器翻譯等。美國學者陶伯、莫爾斯、肯特等陸續提出詞索引、敘詞索引、組合索引、關鍵詞索引以及定題情報服務的方法或原理,為情報檢索方法和技術的進步提供了基礎;英國學者布拉德福、維克里、費爾桑和維克利相繼提出文獻分布、分類檢索、檢索系統性能的評價等理論和問題[1]。1957年,美國學者柴瑞把多樣化的交流研究與活動統一歸于情報學。伴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學術交流頻繁,學術團體和學術期刊的創建形成近代科技情報的雛形。19世紀末,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知識的存量更加豐富,增量加速,搜集、加工、報道、檢索科技情報成為重點,隨著大數據技術、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知識推理、社會計算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情報服務越來越趨向于計算化和智能化。
中國科技情報的誕生和發展始于國情需求,即中國科技情報的產生源于需求,科技情報的發展源于實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一些西方國家對我國采取遏制和孤立政策,經濟上實行全面封鎖和禁運。1956年,政府報告《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明確指出,將建立專門的科學技術情報工作作為我國發展科技事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將其列為第57項任務目標。歷經將近65年的發展,中國的科技情報研究已然形成自己的特色,即中國的科技情報研究既是科技生產時代要求的產物,也是在特殊的國際政治、經濟和軍事環境壓力下走出的自主發展研究之路。中國的科技情報工作先驅者們面向科技管理決策和國防科技攻關的現實需求,堅持情報的問題源于科學研究的第一線,但情報工作的產品需要回到實踐中進行檢驗,這是一個循環往復的研究過程。因此,這種面向科技需求的情報不僅在內容深度方面高于圖書館的“參考咨詢”服務,而且在時效性和針對性方面也高于“綜述”或“評述”類的科學文獻,此類情報研究成果也被稱為“三次文獻”[2]。這一時期的情報研究過程和情報產品在國家重大科技攻關研究,如“兩彈一星”的國家重大項目中發揮了良好的支持作用。中國現代科技情報工作者面向科技研發和科技決策的新需求,提出“情報分析”服務。1986年,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情報研究部撰寫《世界高技術發展戰略與政策》的情報分析報告,為科技規劃與管理機構提供國際上高技術發展的動向與競爭態勢。此報告是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科技情報分析報告。
從科技情報理論研究視角看,中國科技情報領域最先引進并開展的是情報理論和方法的研究。1983年,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同志在國防科技情報工作會議上做了關于《科技情報工作中的科學技術》的報告,提出“科技情報工作是一門科學技術”的論斷[3],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進步。中國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來源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相關學科引進知識、概念、方法、技術,如從早期的科技情報研究引進信息論和控制論的知識,到20世紀80年代引進統計學、科學學、心理學、思維科學等多學科知識;另一種是關注和借鑒國外情報學領域熱議的理論和方法,如美國情報學家薩拉塞維克的《情報科學引論》、蘇聯情報學家米哈依洛夫的《科學交流與情報學》[4]以及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協同論、突變論等為我國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探索提供了豐富的基礎理論素材。
從科技情報研究的方法論視角看,中國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始于觀察實驗、調查統計、分析與綜合、數學方法和統計方法等。王崇德的《情報學引論》[5]把情報學研究方法分為特殊方法、一般研究方法與哲學方法三個層次,周文駿把情報學研究方法分為哲學方法、一般方法、相鄰學科和專門方法四個層次[6]。1983年,伴隨著錢學森同志的“從定性到定量的綜合集成方法”這一科技情報分析方法的提出,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綜合研究模式從此形成[7]。1990年,包昌火主編出版的《情報研究方法論》[8]中,提出中國情報研究的基本流程是課題選擇、情報搜集、信息整序、科學抽象、成果表達和成果評價,情報研究的基本方法體系由思維方法、專家調查法、文獻計量學法、內容分析法、趨勢外推法、多元分析法、時間序列法、模型模擬法、最優化方法、層次分析法、技術經濟分析法和投入產出法等構成。2009年,賀德方[9]提出從建設面向科技戰略和科技管理服務的事實型數據庫、開發專用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和工具、充分利用專家智慧等三個方面提升科技情報研究水平。
中國的科技情報發展始終與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密切相關,其研究方法在借鑒與吸收國外情報研究方法的基礎上,立足于中國的科技情報需求和發展現狀,從面向科技文獻的翻譯、檢索、計量等研究方法,到現今面向多源科技數據的智能化研究方法,中國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體現了從講靈活、講有效到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特色。
1)定性研究方法
定性研究方法以認識論和思維科學領域的相關理論為基礎,根據任務的原生信息及其各種關系,對研究對象進行比較、評價、判斷、推理、分析、綜合,從而揭示出研究對象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規律。定性研究方法具有定性分析、推論嚴謹的特點,對于不易或不能用定量數據進行分析的研究對象,定性研究方法具有其方法的優勢。但定性研究方法的缺點是其推論雖然嚴謹但不夠精確,分析問題雖然深刻但不夠具體,其結論是一種定性的描述,缺乏強勁的說服力。該方法可應用的場景包括:為定量研究做準備,為定量研究結果提供驗證或評價方法,或者在不具備定量研究條件或不需要開展定量研究的情境下獨立使用。
2)定量研究方法
定量研究方法是以基礎數學、數理統計、應用數學及其他數學方法為基礎,開展針對研究對象的數量特征、數量關系和數量變化的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中較為初級的研究方法是對變量進行數據輸入分析;當研究對象的復雜程度,特別是變量互動關系的復雜性達到一定程度后,隨著數據信息搜集和加工能力的提升,將各種不同變量關系體現為模型,通過建模來開展具有實驗性的分析,演化成為高級的量化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具有定量分析、結論具體、高度抽象等特點。
3)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在實際工作中,定性研究方法并不排斥定量研究,特別是隨著分析技術水平的提高,依靠技術手段可以拓展定性研究方法解決問題的空間和可能性。此外,定量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仍以定性研究為基礎,因為在對一個研究對象進行量化之前,必須先根據研究對象的性質和研究任務、目的來確定定量對象范圍,設計分析這個對象所用的指標和方法,這些皆是開展定量研究的基礎,也是通過定量研究進一步認識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和規律的方式。因此,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不僅相互支持而且在研究中應當綜合運用,才能得到良好的研究結果。在具體應用中,我們通常根據任務的條件和要求交叉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以達到互相補充、相互完善的效果。
科技情報研究方法是相關研究人員在科技情報研究過程中進行分析、研究和科學抽象的方法。由于情報研究方法具有多學科屬性,在學術研究和具體的實踐業務中,研究人員根據情報業務目標和需求會選擇多樣化的情報研究方法。本文按時間發展進程分析需求情境下的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體系及配置,如圖1所示。

圖1 中國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體系
3.2.1 科技情報事業初創時期的研究方法
在中國科技情報事業發展初期,科技情報工作以發布國外先進科學技術水平和發展動態為主,同時根據我國的科技、經濟發展規劃需求,以及重大項目的需求開展科技情報研究,有針對性地提供情報產品服務。科技情報研究方法基本是以科技文獻檢索和翻譯為主,以建立科技文獻基礎為目標,采用人工檢索方法對科技文獻進行搜集、整理、研究和報道,有針對性地提供科技情報。在此過程中建立和健全文獻檢索體系,采用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是翻譯國外科技文獻資料,對文獻進行分類、印刷和發行;廣、快、精、準,有計劃、有重點地搜集國外科技情報并加以整理和利用,采取的研究方法是依靠專家經驗和研討等。這一時期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方法,即比較和分類、歸納與演繹、分析和綜合。
3.2.2 計算機時代科技情報研究方法
計算機技術的出現和發展使傳統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發生了變化,其中一個重要變化是手工檢索轉變為計算機檢索。機器翻譯、復制技術等研究方法促進了科技文獻資料檢索工作的自動化,但仍然是以科技文獻的研究方法為主。科技情報研究中,情報人員搜集整理各種渠道的文獻資料,對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信息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采集和加工,綜合分析形成國內、國際科技發展水平和趨勢的情報調研分析報告,結合國情提供綜合和專業的科技情報咨詢,在報告中既有調查所得的信息數據,又有情報人員對信息數據的闡釋。另一個重要變化是科技情報研究更加注重技術與應用,計算機技術應用至情報組織、情報檢索、文獻計量、引文分析等方法,對情報的增長、老化、分布規律等進行深入的數理統計分析,形成了以定量分析為主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
3.2.3 互聯網時代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
以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絡技術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互聯網將科技情報帶入數字化時代。中國的科技情報數據源從傳統的紙質文獻,發展到科技文獻數據庫數據,需要存儲和傳播的信息量越來越大,信息的種類和形式越來越豐富。自1994年中國加入互聯網之后,更具時效性的科技情報為中國突破西方技術封鎖創造了條件。錢學森同志認為,情報的產生離不開資料,但資料不是情報,科技情報需要資料,但獲得情報需要經過一個活化、激活的過程,情報是激活了、活化了的知識,或者是精神財富,或者是利用資料提取出來的活東西[10]。錢學森所述的活化、激活過程實際上是針對用戶不同的需求,對現有資料進行分析研究獲得情報的過程[9]。這一時期的科技情報研究改變了其初創時期單純地搜集、翻譯資料或綜述資料的研究方法,逐步向增強針對性、時效性和改善情報分析能力的方向發展,特別是科技文獻(論文、專利等)數量的劇增,使數字化資源建設和應用問題日益重要,信息服務和知識服務成為這一時期科技情報服務的重點。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除了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外,逐步形成了以系統學方法為主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
3.2.4 大數據時代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
在互聯網技術的推動下,大數據滲透至人類的工作和生活。大數據時代的數據量非常大,當各種新數據源加入數據體系中后,數據類型變得越來越豐富,其中主要包括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科技情報從數據、信息匱乏的時代進入數據、信息過剩和復雜的時代,情報的信息環境發生變化,開源情報可提供更完備的情報信息,給情報共同體和各領域帶來更多有價值和新穎的數據源。情報研究方法在數據、信息和情報三個層次上均在發生變化。在數據層次上,面對多來源和規模龐大的數據,研究方法更密切地與大數據技術、計算機存儲技術相結合以提高數據處理的效率;在信息層次上,研究方法與知識組織、信息融合結合解決信息分析和利用的效率;在情報層次上,研究方法更注重源于信息分析結果的綜合、重構和解讀。這一時期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更強調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的結合和運用。
大數據時代,從數據向情報轉化的過程中,涉及數據獲取(收集、存儲)、數據處理(數據清洗、轉化)、信息分析(特征提取、聚類、分類)等多種方法和技術的支持。圍繞數據-信息-情報的不同環節,分別運用相應的研究方法。例如,科技情報研究方法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融合,形成以數據驅動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具體指運用機器學習、文本挖掘以及知識圖譜等方法和技術實現科技熱點和科技前瞻預測,基于信息挖掘、引文分析方法監測網絡輿情變化,基于大數據技術輔助科技大數據處理和分析等。
綜上所述并結合圖1所示,中國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主要有定性方法、定量方法,以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研究方法的使用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結合。此外,研究方法的使用離不開技術的支持,特別是定量研究方法在數據規模巨大的大數據時代,科學地運用數據處理技術(如數據采集、數據存儲、機器翻譯、分詞技術等)、信息分析技術(如數據挖掘、文本分析、大數據分析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是非常必要的。科技情報的應用場景主要包括科技與產業情報研究、科學計量與評價研究、科技戰略情報研究、科技創新評價研究等。
依據中國知網數據,對圖1所示的思維方法、專家調查法、系統性方法、計量學方法和統計學方法進行統計,如圖2所示。可以發現,自1981年以來,從統計數字看,計量學方法一直是發文量最多的,其他依次是系統學方法、統計學方法、思維方法、專家調查法,幾個研究方法在數量上一直是持續增加的,只是在2020年有下降的趨勢。對情報分析技術,如數據處理技術、數據挖掘、文本分析、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統計,如圖3所示。可以發現,自1983年以來,數據處理技術和數據挖掘技術一直是科技情報采用的主要技術,圖2和圖3中的2021年數值為預測值。

圖2 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統計

圖3 科技情報分析技術的統計
新形勢下,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面對的目標和需求主要是面向科技領域,以開源數據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行之有效的情報研究方法,生產有價值的、為國家科技事業服務的開源情報。開源情報早已有之,自其誕生之日起,即是面向國家安全和國家戰略服務[11-12]。互聯網和大數據分析的興起,給開源情報帶來了革命,給情報共同體和各領域帶來了更多有價值和新穎的數據源,給科技情報研究方法帶來了新的需求和挑戰[13-16]。科學運用情報分析方法和技術,從開源信息中生成有價值的開源情報,將是未來中國與國外科技情報業務能力比拼的分水嶺,進而影響國家的科技發展和戰略規劃布局。目前,美國國防部門正充分利用開源情報,運用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研發自動輔助分析系統,其目的是使美國的情報公共存儲數據庫用戶通過使用各自的應用程序去獲取所需的信息,極大地提高情報分析人員的工作效率。美國國防部門及情報界的這一舉措,無疑會令中國的科技情報研究者有所思考。
當前,國際形勢日益嚴峻且復雜,中美科技競爭的博弈日益劇烈且持久,西方國家對新中國成立初期的科技事業進行遏制和封鎖的做法在重現,而我國在一些領域的產業鏈和供應鏈的科技實力仍然存在不足,“卡脖子”技術問題并未完全解決;此外,開源情報環境可以承載和傳輸紛繁復雜的海量數據的同時,科技情報研究的不確定性更為顯著,“科技迷霧”給情報研究和工作帶來的“障礙”不容忽視,并且其將長期對情報能力的建設形成挑戰,是導致科技情報分析和決策發生偏差的原因之一。當前,科技信息用戶對情報產品的內容、質量和表達需求與日俱增,科技情報部門需要具有洞察和甄別“科技迷霧”的情報感知應對能力,我們應該重視情報感知和情報刻畫方法的研究[17]。在此種形勢下,科技情報面臨的任務是提供強有力的情報支撐,而強有力情報支撐的基礎是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創新和發展。
與傳統科技情報的信息環境相比,開源情報環境下的科技信息資源類型、數量、存在形式和獲取均已發生變化,開放獲取、科技博客、社交網絡等成為新的科技信息資源;而目前中國的科技情報資源體系尚不完善,如對富媒體化、多模態化的信息資源分析和利用能力仍有待提高,已有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存在不適用性;此外,“中美科技脫鉤”,國外科技文獻信息資源購買受限使我國對國外科技信息的監測和分析受到阻礙,這無疑給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使用能力帶來了困擾。在此種形式下,現有的情報研究方法面對不同層次用戶和不同領域、不同任務類型的科技情報需求,需要我國的科技情報人員繼承老一輩科技情報工作者自主發展的優良傳統,在現有的信息資源條件下,運用先進的智能技術,聚焦于開源信息迷霧中的線索發現任務訴求,開啟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方法探索的新征程。
近年來,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智能方法和技術迅速發展,給科技情報研究方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科技情報工作必須把握時代契機,積極面對科技情報工作面臨的實際問題,尋找科學的解決方案,為科技情報工作的發展提供新思路,面向科技情報現實需求和任務提升科技情報工作能力。科技情報作為一個事業、一個專業領域,我國應該重視和強化整體的科技情報體系建設,這個體系包括國家的科技情報管理政策,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組織結構,不同組織結構的業務,情報業務的能力建設(數據、方法、工具等),如圖4所示。此外,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情報業務工作離不開情報研究理論與方法,為此需要研究科技情報理論、創新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這也是一種必需的能力。開源情報下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更加關注多源數據之間的比較,如相關性分析,在過程上強調效率,研究方法要打破數據壁壘和數據局限,不僅要正確利用自身產生的數據,還要充分利用外界所有的大量相關數據。因此,迫切要求情報研究方法體系進行適應性創新。中國特色科技情報研究方法探索的路徑方向主要有以下6個。

圖4 科技情報研究工作體系示意圖
(1)面向具體科技領域的開源情報融合方法研究。
當前開源情報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如火如荼的Open Science運動將帶來更多的開源情報,科研成果和學術信息在互聯網上得到廣泛和迅速的傳播,推動了相關學術交流。大量的科技數據不再受到知識產權費用和獲取地域的限制,多種來源和類型的科技數據及資料獲取變得更加便捷。使得開源情報源除公開性、多源性外,情報內容上更具豐富性、時效性和復雜性,情報研究方法需要從單一領域科技情報研究轉向全領域的科技情報研究服務。多源信息融合是當前情報環境下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新特點。開源情報在科技型數據層次上呈現多源、異構的特點;在情報內容層次上,基于統計或語義分析的結果將呈現不同維度的信息特征表現。與其他研究或應用領域的信息融合問題相比,開源情報的信息融合問題更加復雜,因此,科技情報領域的信息融合方法是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需要重點探索的路徑之一。
(2)面向科技戰略決策需求的場景建模和組合分析方法研究。
近年來,現代計算機的強大功能——處理速度快,往往具備多個中央處理器,有幾乎無限大的內存和強大的交互式可視化效果——促生了深度不確定性決策問題的新型量化方法。在政策分析和綜合評估中,應重視采用計算機、多場景仿真方法。在新型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中,分析人員利用模型構建不同場景,利用場景的多樣性來比較各類完全不同的情況,進而提出論據,而不是匯總使用概率權重法得出結果。建模強調利用計算機試驗來了解世界的概念框架,特別是利用計算機生成的不同可視化效果之間的相互作用,幫助人們形成關于計算機試驗集合屬性的假設,然后開展針對該集合的計算機搜索,對這些假設進行系統測試。在決策分析時,探索性建模方法建立大量貌似合理的未來的場景集合,當預測長遠未來信息時,場景集合可以為這些論據提供有效支持。因此,構建探索性數據分析系統,使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建立算法,使用數學公式完成建模,解讀傳統分析方法無法判定的變量間的關系,基于專門的計算模型和數學分析方法完成更深入的研究,是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需要重點探索的路徑之二。
(3)基于智能技術提升科技情報生產力的情報研究新方法。
智能技術在海量信息處理、科技情報分析等科技情報生產的關鍵領域已發揮了積極作用,有效地提升了科技情報分析以及決策的效率。基于智能技術研發的科技情報分析工具一旦在科技情報的實踐應用中落地,將會有力地促進科技情報生產力的提升。例如,智能化的數據處理技術應用至科技情報生產的上游——數據處理階段,一方面將可以提前掃描和發現科技“弱信號”信息,另一方面將可以降低科技情報分析人員后續的數據處理和信息分析壓力,以獲取更有價值、更及時的科技情報。由此獲得的科技情報經過科技情報人員自身的智慧和經驗實現情報信息的關聯、迭代和邏輯推理等再分析過程,將會產生新的情報產品和新的情報搜集需求。這種具有自適應能力的循環科技情報生產力是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需要重點探索的路徑之三。
(4)重視應用多學科方法的情報研究新方法。
科學技術的發展已出現多學科相互滲透、交叉融合的趨勢,跨學科研究方法使現代科學研究的思維和活動更加活躍和更加具有創新力。傳統的基于某一學科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已經無法滿足科技決策者和管理者的需求,只有吸收多學科的優秀研究方法和成果,科技情報研究方法才有可能取得積極的進展和突破,科技情報工作才能滿足現代科技發展的現實需要。因此,為了適應新環境下的科技情報需求,應用多學科方法已成為有效開展科技情報研究的必然選擇。多學科、跨領域研究方法的綜合運用體現在多個方面,包括隨科技情報業務工作需求而不斷將其他領域方法納入、將學科的多個方面進行融合以應對日益復雜的情報決策需求,以及將傳統的以專家智慧為主的定性分析方法與現代分析方法和技術的定量分析方法相結合等,是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需要重點探索的路徑之四。
(5)關注確保科技數據安全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
隨著社會數字化、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的不斷發展,各種類型的數據庫、資料庫、知識庫層出不窮,信息資源建設取得豐碩的成果;與此同時,各種搜索工具的出現極大地方便了基礎的事實性信息的獲取。在新一代的開源情報環境下,科技數據安全包括兩方面。一是科技數據的質量安全。開源情報的內容更具豐富性、時效性和復雜性,而且情報源的數據規模持續增長,數據的質量,即數據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需要加以考慮。二是科技數據的生產和傳輸安全。我們在重視數據質量、辨別真偽的同時,自身科技數據在開源情報環境下的生產、傳輸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同樣需要加以重視,數據的可傳播性、保密性等需要加以規范,這對國家科技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結合科技領域的數據特點,融合多學科方法和技術,如區塊鏈技術,在科技情報研究方法中融入保證科技數據安全的方法和策略,整合各情報相關方,打造具有安全性、松耦合、模塊化、標準化、服務化的泛在數據基礎支撐平臺,是新一代開源情報環境下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需要重點探索的路徑之五。
(6)優化科技管理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
科技管理包括科技項目管理、科研機構管理、科技期刊管理、科技人員管理等諸多方面,優化科技管理離不開科技管理評價。科技管理評價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性的科技情報工作,主要包括科技評價的原則、科技評價指標的選取、科技數據的歸一化、科技評價方法的選擇、靈敏度分析、科技評價結果組合等諸多內容。在開源情報這一新的信息形勢下,我們可依據開源數據進行專業化評估,這需要提出分類、細化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和工具,以構建科技管理評價體系和方法。該體系和方法應涉及如科學合理的科技全過程指標體系設計、多維度關聯計算、可視化技術展示等科技數據分析方法和技術,以及相關領域的科學技術評價等問題。實現我國各重點學科領域在全球的準確定位,科學評價我國各學術研究機構的研究水平,掌握我國科學家在全球科學地圖中的分布情況,關注我國科研院所、機構的研究布局等,以便為我國全面評價和優化科技管理工作、引導科技情報人員的培養導向和機制提供依據。因此,用于優化科技管理的科技評價方法是科技情報研究方法需要重點探索的路徑之六。
科技情報研究是科技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持和保障。幾十年來,依據中國國情形成的中國特色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為國家的重大科技決策提供了重要支撐,為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科技安全做出了積極的貢獻。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全球進入動蕩變革期,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因此,我國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發展必須放眼長遠,加快創新,以提升科技情報服務對科技創新的支撐和保障作用。近年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極為迅速發展的同時,也為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創新帶來了史無前例的發展機遇。本文在回顧和總結中國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演變歷史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滿足科技情報現時需求、適合時代發展的科技情報研究工作體系,對新形勢下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的創新進行了思考,并提出了相關研究建議。本文希望,在新的歷史發展機遇下,中國的科技情報研究方法積極主動地面向國家重大科技發展需求,適應先進技術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性技術,強化探索“科技迷霧”中的線索發現方法,充分發揮科技情報的科技“引領”作用,發揮“耳目、尖兵、參謀”的功能,使科技情報工作在國家科技安全、科技創新等方面發揮更積極的服務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