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營
(天津開發區泰達國際咨詢監理有限公司,天津 300161)
裝配式建筑工程具有相應的優點,對于目前中國各地的建筑水平來說也同樣具有一定的缺點,這也是建筑工程工藝進步的必然階段。而空腔縱肋疊合剪力墻與傳統套筒灌漿工藝主要的差別就是前者墻體內腔體空間較大且部分連通;縱肋空心墻板采用雙層雙向配筋,分別位于兩側預制混凝土墻板內,通過縱肋內的拉筋形成整體結構,在裝配時,下層墻板上部預留的環型縱筋,插入待安裝上層墻板空腔內的縱筋連接槽內,與上層墻板空腔內的外露縱筋形成直接搭接連接;墻板兩側水平筋與現澆區鋼筋搭接連接;對于鋼筋定位的精準性沒有后者要求高;空腔和現澆區混凝土一起澆筑,固化后形成裝配整體式縱肋疊合剪力墻結構。使用混凝土從墻體上方澆筑,可以使用振搗棒振搗,豎向與水平構件混凝土接觸面要大于后者;安裝難度小于后者,但是施工中仍然遇到很多問題。接下來就從監理管控的角度對下列環節分別討論:設計問題、成品保護、混凝土選擇。
由于方案策劃、出圖、施工幾乎同步;過程中涉及方案策劃修改,設計圖紙跟隨變動,導致圖紙滯后現象普遍。而且設計單位設計時間約束力度不足,終版圖紙遲遲無法交付,且因時間緊,任務重,圖紙精細化程度不夠;造成較多圖紙問題及部分已完工程更改。該問題要求圖紙設計階段適當備足時間,同時加強時間觀念上的約束,約束實力過硬設計團隊,定人、定崗、定任務,明確圖紙設計深度、配合度[1]。
本工程采用新型結構體系,新型預制構件體系,原設計單位因技術問題無法進行設計,將該部分的深化設計委托給構件廠家進行。因構件廠家技術儲備不足,深化設計人員少,設計周期較長,無法滿足設計進度要求,且與原設計溝通不足,導致確認緩慢,構件圖紙提供滯后。該問題要求考察受委托單位必須配備滿足進度需要的技術力量,根據工作任務量配置深化設計人員,并設專人盯控,步步跟進落實。
1.外墻拐角處預制構件深化拆分過程中參與不及時,此節點未做調整,導致構件轉角現澆節點為“L”型(如圖1 所示),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此種節點極容易漲模,外葉板外飄變形(如圖2 所示)。

圖1 L 型模板

圖2 外葉板外飄變形實例
應提前參與構件拆分設計,把此處構件轉角現澆節點“L” 型深化為“一”字型。
2.個別預制外墻混凝土澆筑孔因過梁鋼筋原因將孔擠扁,導致混凝土澆筑困難,使此孔底部縫隙未澆筑密實。
該問題因豎向構件連梁鋼筋在環形筋內側則連梁處鋼筋凈間距過小,導致波紋管直徑無法滿足澆筑要求,需要增大連梁處環形鋼筋內間距,必須保證連梁鋼筋內間距≥60mm,從模具開孔控制。且增加澆筑孔工裝(170*60*400mm),插入波紋管內,控制波紋管內徑。
3.窗下墻澆筑不密實。因導流管寬度、粗骨料阻礙及混凝土流動性,導致混凝土無法充分進入窗下墻下部位置,窗下墻澆筑不密實。
該問題要求變換窗下墻導流管(波紋管)的布置方式,在窗臺處垂直布置波紋管至連接層,替換斜向布置的導流管。
(1)當窗口寬度≤1200mm 時,窗口中間布置一道波紋管。
(2)當1200mm <窗口寬度≤1800mm 時,布置兩道波紋管(平均間距布置)。
(3)當1800mm <窗口寬度≤2400mm 時,布置三道波紋管(平均間距布置,即窗口中間布置一根、兩端四分之一處各布置一根)。
4.在實際施工中發現,門洞口墻柱寬度較小時,縱肋空腔凹槽處易出現開裂現象。
要求設計采取措施:門洞口墻柱寬度≤600mm 時需要在縱肋凹槽處增加構造加強筋(加強筋為φ8 長度800mm)。構造加強筋應按照如下均勻布置:
(1)凹槽寬度≤100mm 時,居中放置1φ8 鋼筋。
(2)凹槽大于100mm 時,放置間距為100mm 的φ8 鋼筋。
5.預制墻體連梁主筋伸出位置未考慮錨入暗柱的保護層厚度,導致連梁主筋與暗柱主筋出現碰撞。
該問題要求調整預制梁間距,保證最外皮鋼筋保護層厚度。
根據建設單位要求,本工程戶型獨特,各具特色。樓棟數多且立面效果復雜,瓷板顏色及排布復雜,外立面不同色系搭配,標準化程度不高,導致模具標準化低,重復利用率低,模具加工任務量增加,造成資源浪費,瓷板色系多,確認色系樣板提供不及時,導致瓷板排產滯后,排版多樣化,規格尺寸多樣化,裁切量大。建議同類新型結構體系建筑的設計應提高戶型標準化,減少材料多樣化。通過改變模具制作方法,做成可調節邊模,增加同一套模具的利用程度,降低成本。
出廠前及進場安裝吊裝存在吊裝不規范,工人經驗不足、野蠻施工等問題,造成吊裝磕碰。該問題要求各專業單位對工人進行技術交底及培訓,并派專人進行盯看,制定相應懲罰制度。構件到場隨即上樓,減少構件二次調運造成的損壞;墻板起吊時通過調節吊梁上吊點位置,確保墻板水平起吊,不得傾斜。對于L 型墻板,吊點的重心不好控制,可能需要在較重一側吊點位置增加卡環,用于平衡墻板。預制樓梯踏步、平臺板安裝完成后鋪設多層板覆蓋保護[2]。
運輸過程中存在磕碰損壞、成品保護措施不到位等問題,造成后續修補、增加成本費用。該問題要求嚴格按照相關規范及企業標準要求,構件運輸車輛底部墊木規格尺寸合適,貨架全部橡塑海綿包裹。對預制構件陽角部位使用多層板護角保護[3]。
縱肋疊合剪力墻空腔后澆筑混凝土體系,普通混凝土澆筑的密實程度存在不確定性。原設計為C40 細骨料混凝土,要求不大于2cm。但在實際施工中發現,所有混凝土廠家均無法提供滿足現場施工的商砼,粗骨料過篩時無法規避單邊符合要求的長條形石子,導致現場發生堵塞波紋管現象,混凝土流動性差[4]。
為保障混凝土澆筑密實,經過與建設單位積極溝通,準備采用自密實混凝土進行澆筑。專家論證后認可此項方案,大大提高了空腔澆筑的密實程度及結構的安全保障。
要求大空腔需分兩次澆筑,確保每個空腔不漏振,尤其是墻體底部與水平構件之間的70mm 縫隙,要求工人的認知和操作方法要明確,對混凝土的配比要求要明確。控制混凝土收縮量,增加混凝土內養護措施,通過現場試驗確定方案合理性,并組織混凝土澆筑工藝及配合比專項專家論證,混凝土澆筑效果良好。
空腔縱肋疊合剪力墻采用課題研發的“縱肋空心墻板”和“夾心保溫縱肋空心墻板”等專利產品。豎向構件和水平構件通過現場裝配、與現澆混凝土有效結合、可靠連接形成裝配整體式混凝土結構。結構安全得到了有效的保障。
該結構形式墻板縱向受力鋼筋在特制空腔內“直接搭接連接”,取消套筒灌漿連接,避免套筒灌漿施工和檢測難題;適用于80m 以下高層住宅建筑,有效解決雙面疊合剪力墻住宅鋼筋“間接搭接連接”的高度受限(<60m)問題;外墻仍然采用結構保溫裝飾一體化(三明治)墻板,可實現裝配、保溫與結構同壽命,有效降低維護成本;經濟效益好。包括:工廠投資少轉產快、施工快捷、造價低。
在本文內仍然有很多細節問題及亮點沒有列舉,比如:轉換層U 型鋼筋安裝、預制墻體的安裝定位、可調螺母的使用、墻體下部鋼筋的加強、瓷板的帶瓷板反打構件墻體加工及安裝等質量控制。
由此可以發現,無論多么先進的新工藝仍然會存在問題,此時就需要我們管理人員對現場進行深入管理,提前進行樣板工程施工,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不斷總結經驗,才能為業務提供更優質的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