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萌,趙冬雪,劉俊楠,王冬梅,趙東凱*
(1.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臨床醫院,長春 130117;2 長春中醫藥大學,長春 1301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其特點是持續氣流受限,反復出現呼吸系統癥狀[1]。COPD在中醫屬“肺脹”范疇,其患病率、致殘率均較高,為全球第4 位致死性疾病,患者常出現體適能降低。根據發展中國家吸煙率的升高和高收入國家的老齡化加劇,預計發病率在未來40 年仍然呈上升趨勢[2]。該病可防可治,其肺功能不完全可逆的特點使其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尤為重要。臨床上西醫以長期應用吸入性激素及支氣管舒張劑為主要治療方法,存在患者依從性較差,不良反應多等問題,為更好幫助患者改善體適能并回歸社會,制定提高COPD 患者體適能的中醫治療方案,成為當務之急。本研究主要觀察溫肺消脹方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肺腎兩虛,飲瘀互結證)的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12 月-2021 年3 月在長春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三臨床醫院肺病科住院及門診就診患者72 例,應用隨機數表法分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6例。治療組,男11例,女25例,平均年齡(54.97±8.96)歲;對照組,男17例,女19例,平均年齡(53.86±9.43)歲。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知情同意。
1.2 診斷標準 1)西醫診斷標準參照國家衛生部辦公廳頒發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療規范(2011 年版)》[3]。2)中醫證候診斷自擬。主癥:喘息氣促,氣不得續,胸滿悶窒,咳嗽,咯泡沫樣痰。次癥:形寒,面色晦暗,腰膝酸軟,小便清長。舌色或淺或暗,苔白潤,脈沉無力。主癥、舌脈具備,兼有2 個以上次癥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1)符合COPD 的西醫臨床診斷標準;2)疾病分期為穩定期,分級為Ⅱ~Ⅲ級的患者;3)中醫分型符合肺腎兩虛,飲瘀互結證的患者;4)年齡40~80 歲,男女皆可;5)自愿參加本試驗,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1)不符合納入標準者;2)患有嚴重的心、肺、腦、腎、肝等疾病及血液病者;3)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及對本藥已知成分過敏者;4)合并嚴重心肝腎和血液系統等原發病者;5)精神方面有疾病患者及不能配合治療者。
1.5 治療方法 治療組給予溫肺消脹方中藥湯劑口服。方藥組成:熟地黃20 g,山藥30 g,山茱萸10 g,菟絲子20 g,杜仲20 g,當歸15 g,枸杞子30 g,熟附子10 g(先煎),補骨脂20 g,甘草6 g,葶藶子10 g,白芥子10 g,桃仁10 g,紅花10 g。由本醫院中藥房統一水煎取汁,裝袋,每袋150 mL,每次1 袋,每日2 次,飯后0.5 h 口服。其中熟附子先煎0.5 h,連續服用4 周。對照組給予思力華(噻托溴銨粉吸入劑),每日1 次,每次吸入量為18 μg,連續吸入4 周。入組前2 組患者均簽訂知情同意書,引起嚴重不良事件、病情出現惡化或患者不愿意繼續進行臨床試驗時終止研究。
1.6 觀察指標 1)CAT 評分:對治療前后癥狀進行評分,滿分40 分,分數與嚴重程度成正比;2)6 min步行距離(6 MWT),0 分、1 分、2 分、3 分,分別對應>550 m、426~550 m、150~420 m、<150 m,分數與嚴重程度成正比;3)呼吸困難指數(mMRC):分為0~4 級,0 分、1 分、2 分、3 分,分別對應0 級、1 級、2 級、3 級、4 級,分數越高呼吸困難程度越高;4)肺功能:FEV1% pred。
1.7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 進行統計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1 2 組治療前后CAT 評分和6 MWT 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治療前后CAT 評分和6 MWT 比較(,n =36)

表1 2 組治療前后CAT 評分和6 MWT 比較(,n =36)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2 2 組治療前后呼吸困難指數和FEV1%pred 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呼吸困難指數和FEV1%pred 比較(,n =36)

表2 2 組治療前后呼吸困難指數和FEV1%pred 比較(,n =36)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臨床表現為咳嗽和/或咳痰,呼吸困難[4],發病率和病死率高,病情反復呈持續性進展,不完全可逆,嚴重影響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質量,給社會造成巨大的經濟負擔[5]。目前研究表明,COPD 的發病與環境因素、遺傳、職業暴露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有關[6],其中吸煙是目前COPD 最常見的危險因素[7],與不吸煙者相比,吸煙人群出現呼吸道癥狀和肺功能異常的概率更高,FEV1的下降速度更快、病死率更高[8]。具有高遺傳風險的人群同時吸煙可能更容易患上 COPD。
在中醫論治方面,本病可與“肺脹”“咳嗽”“喘證”等疾病對應,其中肺脹的病因病機、“外有脹形,內有脹感”的臨床表現及轉歸預后等方面與本病最相近[9]。COPD 是在多種慢性呼吸系疾患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初期病位在肺,多表現為肺氣虛,久則累及它臟,以致氣陰兩虛,痰飲、瘀血互結。本虛標實是本病主要的病機特點,肺、脾、腎三臟的虛損為本虛的表現,而標實則表現為痰濁、瘀血。病久入絡,痰瘀互相搏結,痹阻肺絡,阻遏氣機則見喘促、呼吸困難等癥。元代醫家朱丹溪所著《丹溪心法·咳嗽》中提到,“肺脹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挾瘀血礙氣而病”,論述了肺脹的病機為痰挾瘀血,阻礙氣機所致[10]。姜德友[11]對648 份病案的統計分析表明,肺脹的發病誘因常有:感受風寒或風熱之邪、情志不遂、飲食勞傷等,其中感受風寒為最主要誘因。宋丹萍等[12]總結名老中醫治療肺脹的病因病機,其中以氣虛(29.9%)、痰熱蘊肺(21.8%)、痰濕內阻(19.9%)、肺失宣降(14.7%)、血瘀(13.3%)較為常見。
本研究基于“寒飲壞血”立論,以溫補肺腎,逐飲化瘀為主要治療方法,應用溫肺消脹方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肺腎兩虛,飲瘀互結證),其中熟地黃、山藥、山茱萸乃六味丸之三補,肺脾腎共補而重滋腎陰;菟絲子、杜仲、補骨脂、枸杞加強溫補肝腎之功,且溫而不燥;熟附子,寓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故在滋陰藥中加熟附子,溫腎助陽,奏氣化之功,助逐飲之力;當歸補血活血,同桃仁、紅花共達化瘀之效;白芥子味辛性溫,溫肺祛痰,葶藶子味辛性寒,瀉肺平喘,二者共用,痰飲除而喘咳止,肺得溫而不傷。熟地黃、山茱萸藥對最早出自《金匱要略》,是補腎常用藥對。諸藥相合,以溫補肺腎,逐飲化瘀,使寒飲得化,壞血亦凈,則諸癥緩解。
綜上所述,溫肺消脹方可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穩定期(肺腎兩虛,飲瘀互結證)患者CAT 評分、6 min 步行距離、呼吸困難指數、肺功能FEV1%pred,能提高患者體適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臨床效果明顯,安全性高,值得進一步研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