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徐和祥,張 薇,姚國晉,張 利
(1.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武漢 430064;2.武漢市中醫醫院,武漢 430010;3.神木市醫院感染科,陜西 神木 719399)
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又稱為非特異性腸系膜淋巴結炎,臨床以反復發作性腹痛、嘔吐、惡心、腹脹及腹瀉等為主要特征,發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炎癥疾病病史,其病程纏綿,病情易反復發作,對患兒身心健康及學習生活造成嚴重不良影響[1]。西醫研究認為本病主要是因病毒、細菌或支原體感染所致,治療上主要采用抗病毒、抗感染、鎮痛、解痙等對癥措施處理,但長期應用抗生素等藥物易破壞小兒免疫系統,刺激胃腸黏膜,增加二次感染風險,并易使患兒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不利于長期治療[2-3]。近年來臨床研究發現,中醫藥介入治療能夠明顯縮短腸系膜淋巴結炎病程,減少抗生素使用劑量,降低疾病復發率,改善兒童體質,因而受到廣大患者的認可[4-5]。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根據其發病特點和臨床特征,在辨證施治上主要參考中醫對“癥瘕”“腹痛”的治療,臨證以氣滯血瘀證最為常見。近年來,我科運用脈沖磁治療儀聯合中藥內服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氣滯血瘀型)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本研究通過隨機對照的科學研究方法,客觀評價聯合治療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治療效果,以期為本病治療提供新的思路。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在我院中醫科接受治療的腸系膜淋巴結炎患兒80 例作為研究對象,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經患者知情同意后,采用隨機數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 例。觀察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3~12歲,平均(6.51±1.02)歲;病程8~40 d,平均(16.23±2.39)d。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3~13 歲,平均(6.55±1.06)歲;病程9~42 d,平均(16.29±2.41)d。2 組一般基線資料特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西醫參照《諸福棠實用兒科學》[6]及《超聲醫學》[7]中診斷標準:1)多繼發于上呼吸道感染及胃腸道炎癥疾病后;2)疼痛多表現為隱痛或鈍痛,呈非特異性間斷發作,少部分患兒表現為痙攣性疼痛,伴發腹脹、食欲下降、便秘、腹瀉等癥狀;3)疼痛部位主要分布在臍周,腹部查體可表現出臍周壓痛,或無任何表現;4)腹痛發作間歇期感覺無異常,經胃黏膜保護劑、驅蟲、解痙等治療無效;5)腹部彩超檢查可見腫大腸系膜淋巴結,縱經>1.0 cm,橫徑>0.5 cm,縱、橫徑比值≥2;6)能夠排除引起腹痛的其他疾病。中醫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及《中醫兒科學》[9]中本病氣滯血瘀證標準:主癥為腹部疼痛反復發作,經久不愈,痛處拒按,疼痛部位固定,腹脹;次癥為惡心,噯氣,嘔吐,食欲差,面色暗,便干;舌質紫黯,有瘀點,脈澀。主癥加3 項或以上次癥,結合舌脈象,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1)年齡3~14 歲,男女無限制;2)病程>1 周;3)腹痛反復發作次數>3 次;4)患兒及家屬能夠積極配合治療;5)患兒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 1)與上述診斷和納入標準不符者;2)合并紫癜性腹痛、腹型癲癇、感染性腹痛等能夠引起腹痛的疾病者;3)合并急性腸胃炎、肺炎、支氣管炎等急性感染性疾病者;4)合并心血管、肝、腎、造血系統等嚴重基礎疾病者;5)不配合治療或擅自服用其他藥物影響療效判斷者;6)既往對本研究藥物或中藥成分有過敏反應者。
1.5 脫落標準 1)服藥過程中發生頭暈、皮疹、發熱等不良反應者;2)治療過程中病情加重,或并發其他嚴重疾病者;3)患兒家屬或患兒本人主動退出臨床試驗者。
1.6 治療方法 2 組入院后均注意保暖,加強飲食管理,采用脈沖磁治療儀(301-M7)治療,將磁墊置于患兒臍周,每次治療20 min,每日1 次,以2 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1 個療程。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聯合柴胡疏肝散加減內服,方藥組成:香附10 g,枳殼10 g,延胡索10 g,炒白芍10 g,荔枝核10 g,夏枯草10 g,木香6 g,青皮6 g,柴胡6 g,甘草6 g,川芎5 g。治療過程中隨癥適當加減:惡心嘔吐者加清半夏、竹茹;腹脹者加厚樸、佛手;便干者加枳實、萊菔子;腹瀉者加訶子、白扁豆(炒);食欲差者加神曲、山楂。選用免煎顆粒,1 劑中藥配置成3 盒,按照年齡調整藥物劑量:3~6 歲,每日2 次,每次1盒;7~14 歲,每日3 次,每次1 盒,療程同對照組。
1.7 觀察指標
1.7.1 中醫癥狀積分 治療前后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對氣滯血瘀證主癥(腹痛、痛處拒按、痛有定處、腹脹)和次癥(噯氣、惡心嘔吐)進行評分,主癥癥狀“無”設為0 分、“輕”設為2 分、“中”設為4 分、“重”設為6 分;次癥癥狀“無”設為0 分、“輕”設為1 分、“中”設為2 分、“重”設為3 分。
1.7.2 腹部彩超檢查 治療前后由彩超室醫生對患兒行彩超檢查,要求患兒仰臥于檢查床上,暴露腹部,以臍部為中心,使用胃腸道彩超和圖文模式順時針探查,記錄淋巴結縱經、橫徑及縱經/橫徑值。
1.7.3 臨床療效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8]療效判斷標準。痊愈:主要臨床癥狀(腹痛、痛處拒按、痛有定處、腹脹)基本或全部消失,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95%;顯效:主要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70%;有效:主要臨床癥狀均有所好轉,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無效:主要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30%。數據使用尼莫地平法計算,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總有效率=(痊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7.4 復發率 對治療痊愈的患兒進行為期6 個月的隨訪,統計復發率。
1.7.5 安全性評價 觀察2 組患兒治療期間及治療前后生命體征(血壓、心率、呼吸、體溫),若出現異常,需及時處理,并記錄與治療藥物相關的不良反應。
1.8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軟件SPSS 22.0 處理分析所有數據。計數資料使用頻數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 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 見表1。
表1 2 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n =40) 分

表1 2 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n =40) 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2 2 組治療前后淋巴結縱經、橫徑及縱經/橫徑值比較 見表2。
表2 2 組治療前后淋巴結縱經、橫徑及縱經/橫徑值比較(,n =40) mm

表2 2 組治療前后淋巴結縱經、橫徑及縱經/橫徑值比較(,n =40) mm
注:與治療前比較,# P <0.05;與對照組比較,△P <0.05
2.3 2 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2 組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n =40) 例
2.4 2 組痊愈患兒隨訪6 個月復發率比較 見表4。

表4 2 組痊愈患兒隨訪6 個月復發率比較 例
2.5 2 組安全性比較 2 組患兒治療期間及治療前后主要生命體征均未出現明顯異常。
腸系膜淋巴結炎是導致小兒腹痛發生的常見原因,目前臨床對腸系膜淋巴結炎的確切致病機制尚未闡述明確,多認為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炎癥疾病相關[10]。小兒腸系膜處的淋巴結非常豐富,尤其以回腸末端和回盲部位最多,但是小兒淋巴系統并未發育成熟,屏障保護作用較弱,因此常受到胃腸道和呼吸道感染影響,引發腸系膜淋巴結炎癥疾病[11]。另外,胃腸道炎癥疾病發生后,細菌、病毒可通過腸黏膜、淋巴管侵襲至回腸末端的系膜淋巴結,從而引發腸系膜淋巴結炎[12]。現代西醫對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的治療多采用抗感染等對癥治療,在疾病急性發作期應用抗生素或抗病毒藥物能夠明顯緩解患兒不適癥狀,但急性發作期過后進入腹痛非特異性時期,上述藥物往往不能發揮治療作用。
中醫認為,小兒肝常有余,加之家長對兒童驕縱寵溺,導致小兒情緒波動大,稍不如意便大發雷霆,從而引起肝火旺盛,肝氣郁結。另外,小兒脾常不足,自身臟腑嬌嫩,形氣未充,衛外功能較弱,易感外邪,或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而肝木旺盛,乘克脾土,進一步導致脾失健運,中焦不利,氣機受阻,氣滯則經絡不通,進而引起疼痛。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瘀,氣滯血瘀引起腹痛。對于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氣滯血瘀型),我科采用柴胡疏肝散加減口服治療,療效顯著。方中柴胡為君藥,發揮疏肝解郁之功。香附、延胡索、川芎為臣藥,香附疏肝解郁、理氣止痛;延胡索同時入血分和氣分,能夠行氣中之血和血中之氣,促使血行氣暢,通而不痛;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三藥相合,能協助柴胡疏解肝經之郁滯,并能增強活血行氣止痛之功。白芍、荔枝核、夏枯草、木香、青皮、枳殼為佐藥,白芍養血柔肝、緩急止痛;荔枝核、夏枯草行氣止痛、消腫散結;木香、青皮、枳殼理氣行滯。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全方共奏活血行氣、散結消腫、理氣止痛之功。
脈沖電磁場的生物效應主要作用于細胞膜,脈沖磁治療儀的磁頭中具有線圈,根據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磁刺激能夠產生感應電場,促使帶電粒子定向移動,從而改變細胞膜的通透性。301-M7 型脈沖磁治療儀采用矩陣式脈沖磁場輸出,高強度的脈沖磁場能夠刺激到機體深部組織,且矩陣輸出每一結點之脈沖磁場的方向、頻率及強度均可獨立發生改變,有效克服了當前大部分磁療產品磁場無客觀定量和磁場強度低等弊端,同時聯合振動按摩和熱療等多種功能,大大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提示,脈沖磁治療儀聯合中藥內服治療小兒腸系膜淋巴結炎(氣滯血瘀型),能夠顯著改善患兒腹痛、腹脹等臨床癥狀,推測其治療機制可能與中藥與脈沖磁治療儀聯合應用,協同增強鎮靜止痛、消炎消腫等作用有關[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