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2021年的日歷翻過,迎來2022年嶄新的篇章?;厥走^去一年,有些記憶印入我的記者生涯,在往后的某個時候翻起,我想,同樣值得回味。
2021年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深入廣東省梅州市梅縣的“西伯利亞”,做的是扶貧攻堅的深度報道。出差整整一周,雖然那幾天一直水土不服、身體疲憊,但是點點滴滴、所見所聞,讓人感動,讓人酸楚,讓人深思……
建光伏發電站,村集體收入從1千漲到8萬;建好信號塔,20多戶村民不再“失聯”;因人施策,貧困戶成養牛能手;“微心愿”大幫扶,中醫姐妹花安心完成學業;悉心關懷,輟學女孩重返校園……這些故事真實發生在這個偏遠山區,很大程度得益于政府部門和扶貧干部的堅持和努力。
廣東,發達、富裕,在大家印象中是經濟第一大省。然而,粵東西北區域和珠三角卻差距甚遠。比如梅州屬粵東片區,這里道路不夠寬敞、生活水平不高,因病返貧、因學致貧的現象非常明顯。讓人驚訝的是,村里還有奇怪的人群,他們是曾經的“黑戶”,多年未能入戶,在扶貧干部幫助下得以入戶并納入低保范圍。
在走訪中,我們還遇到煤氣泄漏,好在扶貧干部當機立斷有效處理了危機。雖然曾經的貧困戶住進了新房,但他們有的還未能完全自力更生、適應自如,比如煤氣安全的生活常識就很欠缺。值得警醒的是,有的貧困戶雖然脫貧了,但等靠要的想法強烈,不積極不勤快,極有可能重跌貧困線下。
李克強總理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閉幕后答記者問中談到,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們人均年收入是3萬元人民幣,但是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1000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現在又碰到疫情,疫情過后民生為要。
高樓大廈、車水馬龍,有些人可能以為我們與發達國家已經沒啥區別了,但事實上差距還是客觀存在的。如何保障困難群眾和受疫情影響新的困難群眾的基本民生?如何實現鄉村振興與脫貧攻堅有效銜接?如何讓基層群眾搭上共同富裕這輛車?還有很多事情必須做,扎扎實實、用心用力。
2021年,對于個人或企業來說,都是非常艱難的一年。我所在的公司,因為疫情原因整整“停擺”兩個月,我個人也在封控區內生活了一個多月。一年下來,核酸檢測總共做了近30次。好在公司最后挺過艱難時刻,活了下來。2022年,相信病毒終究會被人類徹底打敗,希望迎來全面正常的工作生活節奏。
——廣東?劉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