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榮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議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增進民生福祉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補齊民生保障短板、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是社會建設的緊迫任務。
2021年,佛山市南海區民政局(以下簡稱“南海民政”)準確把握新時代民政工作的職能定位,在養老服務、社會救助、兒童福利、社會治理以及慈善等民政工作上交出了一份滿意答卷。2022年,南海民政將進一步貫徹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用心用情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積極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廣泛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據相關預測,“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突破3億,將從輕度老齡化邁入中度老齡化。如何有效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事關社會和諧穩定。
2021年5月,南海以優秀成績通過國家驗收組對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南海養老專項試點的中期評估。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南海養老專項試點的順利評估,是南海養老服務體系建構逐步標準化、智慧化的縮影。
記者了解到,以民政部首批養老服務信息惠民工程試點為抓手,南海區智慧養老綜合服務管理平臺(以下簡稱“南海智慧養老平臺”)于2017年建成投用,現已形成23家養老機構,251間南海區社區幸福院,形成15分鐘的線上整合線下服務的養老服務圈,“一網三層”養老體系基本成型。
南海民政局局長陳的向記者介紹,南海智慧養老平臺上登記了南海所有的養老機構以及養老從業人員的資質以及服務內容等信息,讓養老服務業更加規范化、嚴格化。
此外,南海將南海智慧養老平臺打造成南海養老的“淘寶”,通過南海智慧養老平臺形成普惠性、便捷性、市場化相結合的、供給充分的居家養老服務。在疫情期間,養老機構的人員還可以通過平臺進行老者的健康申報,解決了某些老者因不會使用手機而無法進行健康申報的問題。
“南海智慧養老平臺通過標準化的篩選,引進了一批能夠提供優質養老服務的商家。對于部分需要政府提供兜底服務的老人,政府會在平臺為其購買服務,他們就可享受到免費、優質的服務。”陳的表示,對于社會老人,政府也會為其發放一定額度的“老友券”,這樣社會老人在購買服務時能夠享受到優惠。

為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基層治理共同體,南海探索具有特色的社區治理新模式——“熟人社區”。圖為南海羅湖社區尚觀嘉園樓長團隊組織開展第三季度議事會議
除了服務便利外,南海智慧養老平臺還推出評價功能,進而促使商家提升服務品質,使老人能夠得到更加優質的養老服務。南海也正積極構建南海區養老服務“事業”+“產業”全生態鏈模式,打造養老服務品牌,繼而成為南海民政工作名片。
當今社會,人們生活的幸福感很大一部分來源于鄰里關系。遠親不如近鄰,友好的社區氛圍,能使社會居民增強對社區的認同感與歸屬感。但因生活節奏過快,人們有著相對獨立生活圈,無暇顧及鄰里關系的維持。針對這種情況,南海深入開展了“創建熟人社區”(以下簡稱“創熟”)工作。
為積極做好“創熟”工作,增強黨在基層的動員力和凝聚力,充分發動群眾參與社區治理,讓居民群眾擔當治理的主角,推動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南海根據實際,在2021年5月出臺了《佛山市南海區“創建熟人社區”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
“‘創熟工作的提出,目的是為了培育居民的治理意識。由民政牽頭搭建居民治理平臺,培育出一個治理隊伍,建立參與治理的機制,讓居民清楚自己的主體地位,進而提升社區治理水平。”陳的表示,“創熟”工作圍繞黨建引領等核心內容探索具有南海特色的社區治理新模式,打造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共享的基層治理共同體。
為更好地推進“創熟”工作,南海充分調動了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小區物業企業、轄區企業、社會組織、非營利性機構等,發揮多元主體的力量幫助社區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除了積極推進“創熟”工作,南海還持續完善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村規民約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第一道防線”,在社區治理中具有降低治理成本和提高社區管理運行效率的作用。
目前全區290個村(社區)已全面完成修訂工作。
社會救助事關困難群眾衣食冷暖和基本生活保障。健全完善社會救助經辦服務體系,落實好各項社會救助政策,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救助服務水平,真正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是民政義不容辭的責任。
近年來,南海不斷完善救助體系,出臺了《佛山市南海區特困供養人員照料護理工作實施辦法》、《佛山市南海區“急難”專項救助實施辦法》,為救助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此外,南海使用“南海民政綜合業務管理系統”、“廣東省救助申請家庭經濟狀況核對系統”、“佛山市最低生活保障信息系統”等信息系統,打通南海的民生數據庫,確保救助精準到位。
目前,南海正在丹灶銀油廠地塊打造以未成年救助保護中心、兒童福利院、殘疾人托養以及康復救治為一體的救助站。陳的介紹,南海救助站建成,將進一步促進南海救助工作的發展,為南海救助工作織起了一張強韌的救助“安全網”。(實習記者何海燕對此文亦有貢獻)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