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建東
關健詞:供應鏈;自貿區;產業對接
中美戰略博弈,全球保護主義升溫,以大陸為主的全球供應鏈開始裂解與重組,兩岸關系進入“新常態”及疫情的情勢下,產業合作與融合發展進程面臨新的調整與變化,在人力資本、企業規模、產業布局、產業結構和對兩岸經濟影響力上發生變化,不再以資源要素互補為基礎的發展動力,擴展到涵蓋兩岸,并在一定程度上與臺灣相關產業產生競爭。島內政黨政治嚴重失衡,蔡當局全力、全方位投入“供應鏈重組”,實際就是要推動“遠中親美”供應鏈政策,兩岸關系復雜,臺商卻無視風險繼續“西進”投資,民進黨妄圖制造兩岸經濟“脫鉤”是不可能實現的。全球價值鏈下,“讓利”成為對臺貿易的常態,扶持“紅色供應鏈”是不可逆的趨勢,兩岸同胞攜手同心,形成利益攸關的經濟共同體。

(1)從中國大陸統計來看,兩岸貿易總值從1979 年的0.8 億美元增加到2019 年的2280.8 億美元。中國臺灣地區在中國大陸外貿伙伴中的排名從第26名提升到第7 名。數據顯示,雖受疫情沖擊,今年1—9 月,兩岸進出口貿易額為1853.8 億美元。1—9 月臺商赴大陸投資金額,出乎預料高達42.1 億美元,年增49.4%。突顯大陸市場的重要性,也證明兩岸經貿與供應鏈的密不可分。除政治因素是兩岸貿易發展的最大障礙外,臺灣地區全球化產業鏈進程的緩慢,使其與中國大陸深化合作進程受阻,多領域發展的不平衡性,面臨兩岸產業深層次、多角度的融合發展新瓶頸。
(2)兩岸經濟融合的過程是要素更有效整合的過程,也是產業及相關資源重新配置的過程,產業轉型的結果則使得企業的分類方式發生改變。其間必然存在著產業調整與替代、企業盈利模式、未來發展格局的變化的現象。隨著兩岸合作水平的提升,將使得兩岸經濟合作的形態從“投資帶動貿易”向“要素合作”轉化,這就要求兩岸合作空間進一步擴大,并使要素流動呈現出雙向化的形態,但陸資入臺的進程與所能夠涉及的領域、范圍受到較大的局限,兩岸企業資金往來,相當畸形。從而使兩岸資源雙向流動對經濟效率的實際提升作用難以發揮,也極大地阻滯了兩岸經濟融合的發展。構成兩岸融合發展的一個重大挑戰與困境。
(3)兩岸經濟融合存在著事實上的瓶頸與障礙主要包括:由于臺當局推進“柔性臺獨”,拒不接受“九二共識”,缺乏具體的合作機制,當今臺企缺乏當年港商家國情懷,導致兩岸相關產品與市場開放等協商進程受阻,從而使得兩岸經濟合作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阻礙兩岸雙向融合發展,融合發展受到多方面的阻礙和影響。臺灣當局的錯誤決策,不只會導致資源的錯誤配置,也會為臺灣經濟帶來高度的風險與不確定性。

危機也是轉機。兩岸秉持“兩岸一家親”理念,搭建產、商、學、研等世界信息產業、經濟政策交流平臺,追逐AI、5G、物聯網等數字經濟商機、自貿試驗區、“一帶一路”倡議等領域,獲得更多的價值、利潤,構建新的產業供應鏈之核心競爭力。臺資企業應加快轉型升級調結構,創新求發展,利用大陸的人才紅利、科技發展環境和市場商機,在產業鏈與供應鏈中找尋整合、重塑、延展,進而質變、涅槃的新路子,打造新的中華民族經濟圈奠定基石。
我國的產業鏈體系并未完全建立起來,中國供應鏈未來發展當應緊緊抓住黨中央提出的“雙循環”戰略方向,努力構建產業生態圈,從創新生態“延鏈、補鏈、強鏈”入手,推進產學研用一體化,推進生產力布局優化調整,培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實施綠色化、數字化轉型,打造具有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現代化產業鏈。
(1)供應鏈的核心是一體化,目標是高質量發展。支撐供應鏈發展的兩個戰略支撐,對外是“一帶一路”倡議,對內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疫情影響之下,全球產業鏈東移加快,外循環丟不得。激發結構性潛能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更加注重補短板和鍛長板,提高產業鏈供應鏈綠色化水平。
(2)過去的供應鏈只是多環節、平面布局的商業供應體系,未來要以更加開放的姿態讓數據連接我們的供應鏈,擁抱產業互聯網助力智慧供應鏈產業發展。數字技術為全球供應鏈的升級和賦能,鏈接供給側和需求側,兩岸應共同打造“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智慧供應鏈產業平臺。
(3)疫情為我國供應鏈數字化發展按下快進鍵,數字化供應鏈在協同復工復產中彰顯中國經濟的柔性和韌性。人才和數字產業的成熟程度,以及數字市場的需求,是數字供應鏈鑄就的基礎。“直播+助農+電商”新模式,助推農產品數字化供應鏈;物聯網技術賦能,供應鏈協同制造得到檢驗;工業互聯網促進全渠道、全鏈路供需調配和精準對接;“智慧物流”平臺加快數字化轉型與業務流程重塑、組織結構優化、商業模式變革有機結合,提高產業鏈協同效率。通過數據共享與整合,打通供應鏈上下游信息,供應鏈金融成為行業新風口。
(4)未來供應鏈的發展,首先面對區域經濟整合跟保護主義兩者之間矛盾沖突的問題。為促成兩岸共同市場建設,與區域聯通融合提供了廣闊的平臺,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其次是服務貿易、數字貿易、貨物貿易的未來發展。涉及到軟件,AI 及共同培育科技人才。第三是未來WTO 的規則演變的結果,對于整個產業供應鏈的未來計算方式也會有相當程度的影響。ECFA 中斷否及后續的兩岸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對臺灣未來整體經濟發展。兩岸應結合技術和市場的優勢,如研究兩岸食品冷鏈物流領域的標準化合作及共同產業的供應鏈行業標準,必將推動以標準共通助力兩岸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融合發展。
福州市是首批供應鏈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在“海陸空場網”五個方面打造兩岸產業配套,探索融合新路,在綠色供應鏈、智慧供應鏈、數字供應鏈上控索理念創新、技術創新、模式創新和制度創新,從先行先試到先行示范,把握未來供應鏈數字化和智能化的三大方向:數字化、協同化、生態化,加速構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兩岸供應鏈體系,提高在兩岸乃至全球供應鏈、產業鏈與價值鏈中的地位,證明福州有資格擔當臺灣企業登陸第一家園的職責,促進兩岸市場共同繁榮。
(1)融合發展兩岸合作開拓新發展空間,海峽兩岸作為“一帶一路”的支點,為兩岸合作提供了新的路徑,為兩岸企業家發展帶來重大機遇。未來,作為供應鏈一些核心要素,應該實現有機聯動。福州自貿片區充分發揮對臺區位優勢和自貿區試驗窗口作用,臺商應積極利用現有基礎與平臺,在17 個服務貿易領域對臺開放中,推動區內外貨物、服務、資金、人員等各類要素由流動先行先試,為跨境供應鏈發展做高地。持續加強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協同,與大陸企業上下游貫通、大中小融合,創新發展,互補共贏。
(2)積極探索兩岸“產業供應鏈合作機制”的構想,設立兩岸合資海峽投資基金、供應鏈金融Pre-ABS 產業基金等,有助于大陸臺資企業轉型升級、陸資企業赴臺投資、兩岸企業赴第三地共同投資等;雙方可討論參股或相互投資,建立股權合作關系,增強其資本實力。構建海峽兩岸三地全物流體系、供應鏈五流合一服務平臺,聚集服務保障要素三個方面著力,打造福州自貿片區供應鏈發展的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大力開展像跨境電商、保稅展示以及圍繞進出口方面的跨境金融服務,打造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運輸來往、數據流動等領域更加自由便利的產業發展空間。
(3)積極發展新業態,打造產業承接平臺。福州市應由過去重點推進與臺灣傳統產業合作,破除兩岸體制性和技術性障礙,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升級打造智能制造、生物科技、現代農業、跨境電商、互聯網產業和文化產業、5G、半導體、芯片以及機械產業等新業態。依托海西高新技術產業園、生物醫藥和機電產業園、軟件園等園區,榕臺正在深度對接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福州軟件園、福州高新區等園區建設兩岸集成電路產業合作園區,依托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實驗區,榕臺農業合作更加緊密。海峽創意產業園為兩岸青年打造創新生態系統促進兩岸物聯網技術交流,開展海峽兩岸工業互聯網產業園區合作,推動成立海峽兩岸工業互聯網產業推進聯盟,將聯盟打造成為創新資源集聚和合作交流的高端平臺。
(4)數據是新的生產要素,供應鏈不僅注重專業分工合作,更要在每個價值鏈上做整體的整合。大陸應著眼于全世界競爭力,鏈接全球,應有能力把臺灣中小企業跨界融合到大中華地區的現代供應鏈體系下,共享改革開放紅利。如:臺積電和富士康旗下的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等臺資的高速發展是海峽兩岸供應鏈合作中的典型。福州將堅持全球視野、開放合作,積極推動供應鏈創新與應用,重點打造了汽車玻璃制造、大型商超、大宗商品交易、港口物流等14 個供應鏈生態平臺,著力培育一批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示范企業,如兩岸跨境電商交易平臺、福州中安綠色供應鏈平臺、1233S2B 全渠道供應鏈服務平臺、福耀玻璃智慧供應鏈平臺及海峽縱橫供應鏈采購服務平臺等。福州自貿片區利用先進制造業定位,出臺扶持政策,優化技術服務,面向國內外龍頭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隱形冠軍企業等全方位招商,引領兩岸科技供應鏈產業集聚發展。
(5)利用獨特優勢,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福州具有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緣相承的獨特優勢,發揮先行先試的引領作用,以重點產業、重點園區、重點企業為主攻方向,借助“9.8”投洽會、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兩岸企業家峰會和“5.18”海交會等平臺,強化臺商投資區、高新區、福建自貿區福州片區、福州新區、福清臺灣農民創業園等平臺承載功能,深化榕臺產業精準對接,構建雙贏新格局。吸引兩岸創投機構集聚,打造兩岸創投融合發展高地,提升榕臺金融合作水平。提升榕臺通關便利化水平,打造榕臺跨境物流黃金通道,支持企業在臺設立海外倉。深化榕臺現代農業與現代服務業合作與對接走實走深。加強榕臺在生物技術、數字經濟、醫療康養、新能源、冷鏈物流、文創、物聯網等新興產業合作。推動榕臺在集成電路、高端裝備等高科技領域細分合作。積極引導幫扶,鼓勵支持在榕現有臺資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對傳統性產業引導其依市場規律轉型升級,對優勢產業引導其增資擴股,做強做大。完善服務企業和重大項目協調機制,設立“臺胞臺企辦理業務專門窗口”等,營造良好安商營商環境。
為減小競爭,助力閩臺自貿區協同發展,先行在規則、航運、信息、現代服務、產業與金融等多個層面對接合作。臺胞臺商應當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吃透、用好、用足大陸的各項惠臺政策,堅定信心,積極融入大陸“十四五”發展的宏偉進程中來,參與自貿區推進制度、規則、標準和管理開放,進一步參與全球價值鏈、供應鏈的國際合作和治理,以實際行動為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注入新活力,作出新貢獻。
“十四五”規劃也強調了要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福州自貿片區將圍繞“國家試驗田”“制度創新高地”和“種苗圃”等功能,在“雙循環”發展新格局下,關注兩岸產業關聯性,擴大產業合作參與面,深化新興產業合作新格局。發揮聯合協調的功能,加大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正向推動力,培育參與全球競爭的新模式,降低產業合作交易成本。未來合作潛力無限,兩岸企業家攜手打造共同市場,深入挖掘產業商機,達到1+1 >2 的效果,積極推進兩岸經濟、社會、文教融合發展,助益實現祖國和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