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勝
日前,有機構對2006名18~35周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0.6%的受訪青年坦言父母對自己進行過言語上的打擊式教育。
與人們熟知的“好孩子是夸出來的”不同,實施打擊式教育的父母總是以一種求全責備的“挑剔”目光看待孩子。無論孩子做什么,都難以得到他們的認可與表揚。
打擊式教育雖不像棍棒教育那樣讓孩子受皮肉苦,但其對孩子心靈的傷害不容忽視。
降低孩子的學習興趣 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家長打壓的教育環(huán)境中,其情緒低落、興趣索然和積極性受挫不難想象,學習提不起勁,成績自然落后。
疏遠親子關系 父母與孩子的親情是要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與安全感維系的,打擊式教育極易讓孩子產生不悅與痛苦,甚至逆反心理,這不僅不利于親子關系的和睦,也會對孩子的性格形成產生負面影響,親子關系也就疏遠了。
重挫孩子自信心 實踐表明,生活在民主型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比較自信與開朗,因為父母對他們的進步和成功從不吝嗇表揚;而常常受到打擊式教育的孩子,則往往表現(xiàn)出情緒低落、性格壓抑和自信心缺失。
矯正打擊式教育,應當摒棄父母的錯誤認知。所謂“打是親、罵是愛”不過是簡單粗暴家教的遮羞布;慣著就是溺愛,夸了就會“翹尾巴”的認知太過片面與絕對。家教不能缺失溫情、耐心與人格尊重。
人們常說“教無定法”。教育孩子也需實事求是、因人制宜、恩威并施、獎懲結合。孩子犯了錯誤,就應批評教育,對孩子不合理的要求,要敢于和善地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