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劇名是從成語“惺惺相惜”來的,意思是遇到知交、互相欣賞。
劇中故事發生在隋唐時期,起因是名為渠稷、佛村的兩個國家發兵進攻隋朝的晉陽。守晉陽的李淵和次子李世民護送皇帝去洛陽了,晉陽只剩下李淵的另外三個兒子:李建成、李元吉和十來歲的李元霸。
建成跟元吉說:“兩個小國家能成什么氣候?我一出馬就能將他們殺退?!?/p>
渠稷國略大一些,派羽中梟當元帥。佛村國小一些,派阿瑪兆壽當先鋒。
建成上了陣,不到兩個回合就被阿瑪兆壽打敗。元吉出馬,也被殺得沒有還手之力。
元吉對哥哥說:“這個阿瑪兆壽好厲害,要是被他占了晉陽,我們在父親面前沒法交待啊。”他們只好去找四弟李元霸。
元吉說:“四弟啊,阿瑪兆壽要奪咱們的晉陽,你是天下第一的好漢,你把他趕回去吧?!?/p>
元霸說:“我不去。他的名字太拗口,我不愿意喊。你們去跟他說,讓他爸爸給他重起一個好念的名字,再來跟我打?!?/p>
建成扯謊道:“你要阿瑪兆壽改名字,可他先要你改名字呢。他說你名字里的‘霸’字讓他不舒服,最好改成‘趴’?!?/p>
“李元趴?!”元霸火了,趕緊上馬,揮起了他的擂鼓甕金錘。
上了陣,李元霸習慣地高叫:“來將通名!”
少年阿瑪兆壽的兵器也是雙錘,他應道:“我乃阿瑪兆壽是也?!?/p>
李元霸就跟阿瑪兆壽商量:“你的名字太長,我就只念前兩個字吧。”
“倒也不是不可以,”阿瑪兆壽說,“不過我們那里是把爸爸叫‘阿瑪’的?!?/p>
元霸想了想,總不能叫人家“爸爸”呀:“那我就念你后面兩個字吧。”
“這不行,”阿瑪兆壽不同意,“只有我爸爸這么叫,別人叫我都得帶姓?!?/p>
李元霸不耐煩了:“那我干脆給你兩錘吧。”這就是要開打的意思了。
李元霸使的這對錘是從伏波將軍廟里取來的,共重三百二十斤。傳說伏波將軍馬援是三國時勇將馬超的祖先,但馬超使不動祖先的錘,這對錘就從漢朝留到了隋朝。正好李元霸沒有稱手的兵器,就拿來用了。
一對少年兩對錘較量起來,越打越驚奇。李元霸說:“從來沒人跟我打到兩個回合以上?!?/p>
阿瑪兆壽說:“從來沒人能吃我三錘。”
李元霸就說:“難得遇見對手,你我大戰一百回合,如何?”
阿瑪兆壽大喜:“那才過癮哪!”
戰完一百回合,二人不分勝負,都覺得還有好多力氣沒使出來。
阿瑪兆壽問:“咱們再干什么?”
李元霸見溪流中堵著一塊巨石,就說:“咱們來比搬石頭吧?!?/p>
他就把這塊巨石搬上岸來,阿瑪兆壽大聲喝彩。
李元霸問:“你能把它放回去嗎?”
“這有何難?”阿瑪兆壽便又將巨石放回溪流中。
可是他倆的力氣還沒用完。
李元霸看到兩棵粗壯的松樹,于是說:“咱們再來比拔樹吧。”
阿瑪兆壽就摟住其中一棵,“咔”地扳斷了。
“我說的是拔樹。”李元霸一彎腰,把另一棵松樹拔了起來。
“咱們還干什么?”阿瑪兆壽又問。
李元霸想了想:“咱們結拜吧。”
“正合我意!那誰是哥哥,誰是弟弟?”
阿瑪兆壽比李元霸大一點,但李元霸說結拜不能論年齡,得論本事,扳樹畢竟比不過拔樹。
阿瑪兆壽同意了,恭恭敬敬叫了李元霸一聲“哥哥”,并且說定兩家罷兵,再不打仗。
李元霸回營后,忽接探馬來報:“敵軍元帥羽中梟說阿瑪兆壽臨陣通敵,將他綁在轅門外,就要斬首?!?/p>
李元霸飛馬趕去,已來不及了。他錘擊羽中梟,為結拜弟弟報了仇。
周銳說戲
尚和玉和楊小樓都是俞菊笙的徒弟,后來各自創立了尚派和楊派。俞菊笙把以李元霸為主角的四出戲都教給了兩個徒弟,分別是:《晉陽宮》《惜惺惺》《車輪戰》《四平山》。
后來,楊小樓覺得自己的戲也挺多的,就只演《晉陽宮》,而把另外三出都讓給了師兄演。尚和玉呢,也只演后三出,再不動《晉陽宮》。所以這出《惜惺惺》就成了尚派武生戲的代表。
你瞧,這就是同行之間的義氣和默契。尚和玉和楊小樓就跟李元霸和阿瑪兆壽一樣,惺惺相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