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全球矚目的體育賽場落下帷幕,熱門賽事之外,我們或許會萌生許多體育領域外的疑惑:為什么日本空場也要辦奧運,這其中是一筆怎樣的經濟賬?為什么射擊項目總是最早進行,這是國際奧委會不成文的規定嗎?為什么有獲得銀牌的人最不開心的說法,這其中折射出人們的何種思維模式?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揭秘這些思考背后的原理吧!
為什么獲得銀牌的人最不開心?
現象觀察
對于參加比賽的運動員來說,只有前三名能拿到獎牌,無論是金牌、銀牌還是銅牌,都十分不易。然而一項針對國際體育賽事獲獎運動員的采訪調查顯示,在拿到獎牌的選手中最開心的是金牌獲得者,其次是銅牌獲得者,最后才是銀牌獲得者。為什么銀牌獲得者的心情反而要比銅牌獲得者的心情差呢?
原理揭秘
這個現象可以用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內曼提出的“反事實思維”來解釋。當一位運動員獲得銀牌時,他所聚焦的不是獲得銀牌的這個事實,而是“如果我要是更努力一點,現在就能拿到金牌了”這一“假設”,這是往上比的反事實思維。同樣,銅牌獲得者由于差一點就得不到獎牌了,他的反事實假設會建立在沒有得到獎牌的第四名身上,因此會比銀牌獲得者開心,這是往下比的反事實思維。
思維遷移
在學習生活中,我們到底應該往上比還是往下比呢?心理學家建議:我們在設定目標時,應適當往上比,所謂“取法乎上,僅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寫作時,我們可以把這一原理運用到“目標與過程”“榜樣”等話題中。而當結果出來后,我們應適當往下比,正視自己的付出和不足,避免心理內耗,立意為“過程比結果更重要,把精力聚焦在未來,而非對過去的不甘與悔恨”。
為什么射擊項目總是最早進行?
現象觀察
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來自中國的射擊運動員楊倩在10米氣步槍項目上奪得了本屆奧運會開賽以來的第一枚金牌。而回顧歷屆奧運會,雖然主辦方有權對各項目的開賽日期進行設置,但幾乎都把射擊項目安排在首日舉行,奧運會的首金也總是來自射擊項目,并且往往是女子射擊項目。這是基于怎樣的考量呢?
原理揭秘
這個現象可以用“心理優勢階梯”(又叫“成就動機”)理論來解釋。從奧運會主辦方角度考慮,舉辦一場奧運會是一件比較復雜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的協調和安排,可謂是千頭萬緒。而在各種奧運會項目中,規則最簡單、耗時最短且最容易組織成功的就是射擊運動。成功舉辦射擊項目,可以使主辦方快速建立起心理優勢,從而對成功舉辦奧運會更有信心。
思維遷移
信心是我們做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前提和保障,而“心理優勢階梯”理論則揭示了建立心理優勢的方法。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事情如果在最開始的時候進展順利,那么人就會更加自信地處理接下來的事情,這樣往往成功率更高,反之則有可能摧毀信心,變得“破罐子破摔”。寫作時,我們可以將這一理論應用在“戰勝恐懼”“勇敢邁出第一步”等話題中,立意為“在重重困難面前要堅定信心,在千頭萬緒之間要從簡單的事情做起”“挑戰不可能固然令人敬佩,但循序漸進才能讓人行穩致遠”等。
為什么日本政府空場也要堅持辦奧運?
現象觀察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第32屆東京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舉辦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國際奧委會和日本政府先后做出了延期和空場舉辦的決定。人們常說,及時止損也是一種智慧,那么,為什么日本政府寧可空場,也要堅持辦奧運?
原理揭秘
經濟學家們指出,目前日本經濟已經確定處于雙底衰退狀態邊緣,空場辦奧運是日本不得不做出的選擇。所謂雙底衰退,又稱“W型衰退”,是指經濟在跌落谷底后開始逐漸回升,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回彈動能不足或失去動能,那么在不久的將來經濟會再一次觸底,從總體上呈“W”狀不穩定狀態。對日本來說,舉辦奧運會無疑是一股強有力的動能(提升國民信心、打造國家品牌、強化國際形象等),這股動能可以幫助日本避免“W型衰退”的出現,促進經濟穩定增長。
思維遷移
雙底衰退現象是一種積重難返的趨勢,而避免這一現象產生的措施就是持續輸入動能。經濟的復蘇需要動能,我們的學習、生活同樣需要動能。寫作時,我們可以把這一經濟學原理運用到“為自我賦能”“動力”“充電”等話題中,立意為“即使身處低谷,也不要放棄任何一次突圍的機會”“持續為自己輸入動能,就能迎來希望的曙光”等。
佳作范本1
甲殼蟲與經濟學
文/千凝校對/李婷婷
你可能沒辦法相信,我蹲在臭水溝邊整整半個小時,只是為了看一只甲殼蟲,一只青苔下的甲殼蟲。
我從未見過如此倒霉的甲殼蟲。
也許是它出門之前沒看黃歷,又或許是為了躲避哪只鳥兒的追捕,結果掉進一條布滿青苔的臭水溝里。青苔早已死去,仍固執地附著在溝壁上,滑膩的黑色延綿開去,上面留不住任何東西,就連水也是跐一下就從它的表面滑過。
當我看到這只甲殼蟲的時候,它正戰戰兢兢地攀爬著,挪動著,試圖想要通過這片滑膩的黑色,爬出這條水溝。小小的爪子,小心翼翼地試探了半天才敢放下去。圓圓的身子,似乎異常笨重,一毫米一毫米向上挪動著。每一次攀爬挪動,感覺都費盡了它全身的力氣。
我本以為我能看到的,不過是一段短暫的脫險之旅,只要過幾分鐘,這只甲殼蟲就會爬過這片滑膩的黑色,拍拍翅膀飛走。可沒想到,我看到的,卻是一部冗長的勵志片。我低估了甲殼蟲外殼的光滑程度。好幾次,它差一丁點兒就要爬到頭了,可卻又一跐,滑向溝底。
好幾回,我看著小小的它仰躺在溝底,宛如一個黑色的、小小的句號,一個預示著希望的終結、生命的終結的句號。
可我卻從未見過如此固執的甲殼蟲。
縱使滑下千萬次,縱使一次摔得比一次慘,這只甲殼蟲也沒有停止過自己的努力。它小小的身體在潮濕的溝壁上畫出了足足兩個“W”路線。它似乎很清楚自己此刻的命運,它也不能仰仗任何外來的幫助,只能一遍接著一遍地向上爬,一次接著一次地向上攀。
因為它明白,爬,就還有希望。不爬,就只有死路一條。它不能放棄任何一次突圍機會,它只能死磕到底。
終于,那只小小的甲殼蟲創造了屬于自己的生命奇跡,它爬出布滿青苔的臭水溝,迎著燦爛的夕陽越飛越遠。
溝壁上彎彎曲曲的“W”就好像經濟學中的“W型衰退”。經濟學家警惕我們:“觸底回彈時,如果回彈動能不足或失去動能,經濟在不久的將來會再一次觸底。”如何才能規避“W型衰退”呢?不妨學學甲殼蟲:你看,命運從來不會創造奇跡。很多時候,為自己持續動能的,也可以是你那顆決不言棄的心。
/點評/
作者很巧妙地選取了一則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見大,重點突出,用“我從未見過如此倒霉的甲殼蟲”與“可我卻從未見過如此固執的甲殼蟲”架構全文,借助細節描寫,生動地展現了甲殼蟲掉落臭水溝后千方百計脫險的過程。結尾處聯想到經濟學內容,呼應標題,令讀者眼前一亮,也使文章的主題和立意更鮮明、突出。
佳作范本2
兩個奧運,同樣精彩
文/旻妤校對/李婷婷
為什么殘奧會的關注度和喝彩聲明顯少于奧運會?從奧運賽場到殘奧賽場,分別代表著全世界最強建的體魄與最不屈的靈魂。他們燃燒的是一樣的青春與激情,延續的都是經久不滅的奧林匹克火焰。你看,兩個奧運,同樣精彩!
不同的賽場,是同樣的自立自強、向陽而生。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跳成名的小小少女全紅嬋,“水花消失術”的背后,是多年的勤奮與韌勁。出發時緊緊咬住毛巾、接近終點時只能以頭觸壁的游泳運動員鄭濤,高光時刻的背后,是他失去雙臂卻依舊不向命運屈服的倔強。縱使命運設下重重羈絆,但他們從未向命運低頭。這一刻,他們并沒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賽場,是同樣的揮灑汗水、頑強拼搏。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每一幀精彩瞬間的背后,都是日復一日的艱辛訓練。在體育競技中,亞洲健兒由于體能上的差異,客觀上在部分項目中存在劣勢。同樣,對殘奧健兒而言,常人眼中簡單的握拍、起跑等動作,對他們來說也是困難重重。看!從奧運會到殘奧會,中國飛人,勢如奔雷。我們驚喜地為蘇炳添歡呼,也興奮地為史逸婷喝彩。水中精靈,勢如破竹。我們看到張雨霏乘風破浪,也見證劉道敏鯤鵬展翅。當用汗水辛勤灌溉的土壤終有結果,這一刻,他們并沒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賽場,是同樣的團結友愛、互尊互助。
在盲人短跑賽中,都會有一名引跑員用繩帶指引選手。步伐一致的奔跑場景,折射出運動員與引跑員心手相連的深厚情誼,也象征著殘障人士和普通人的同向而行。女籃團體賽中默契配合的隊員,領獎臺上單腿下蹲與對手輪椅齊平的盧冬,奪冠后誠邀亞、季軍共站冠軍領獎臺合影的諶利軍,他們都用行動履行“相互理解、友誼長久、團結一致”的奧林匹克精神。這一刻,他們并沒有什么不同。
你看,兩個奧運,同樣精彩——勇氣不在別處,就在健兒們奮斗的初心;激情不在別處,就在健兒們奔跑的賽道。在逆境中懂得堅韌不拔,在挑戰面前做到一往無前,此刻的他們雖奔赴不同的賽場,卻綻放出同樣的精彩。
/點評/
圍繞文章的主題“兩個奧運,同樣精彩”,作者分別從不同的賽場有同樣的“自立自強”“頑強拼搏”“團結友愛”展開,層次分明,結構清晰。同時,作者還用細膩的筆觸刻畫出了兩個奧運賽場上運動健兒的精彩瞬間,素材豐富、情感充沛,讓讀者對奧運健兒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