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方 舟
觀點
技術變革,拓展生命的寬度
近400年來,人們通過報紙、廣播、電視機了解世界,傳統媒體成為人們無聊時的解藥。而近30年來,互聯網飛速發展,近乎替代了傳統媒體,帶來更及時、更便捷的訊息,大大豐富了人們的視野。時至今日,“元宇宙”又成為新的、可期待的技術變革下的“新世界”。在技術條件足夠成熟,硬件研發進程穩定的情況下,“元宇宙”將實現更進一步的“沉浸式”虛擬環境嵌入,為人們提供更為豐富的感官體驗,如足不出戶,就能親身感受各地風貌。未來,人們或許會在“元宇宙”里生活、工作、社交,并可以自由穿梭于真實世界和數字世界,這無疑是對生命寬度的拓展。
話題展現
什么是元宇宙?即與現實世界平行的虛擬世界。其概念最早出現在1992年的科幻作品《雪崩》中。作品提到了“Metaverse(元宇宙)”,講述人類可以在其中擁有自己的虛擬替身。2021年,扎克伯格重新讓“元宇宙”的風潮席卷全球。他認為,在元宇宙中,人們可以完成幾乎任何能想象到的事情——工作、學習、玩耍、購物、創造等。這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每個人都是參與者,而不僅僅是旁觀者。
觀點
“元宇宙”既是情感的連接器,也可能是壁壘虛擬世界與互聯網的誕生相伴。隨著技術的不斷涌現和更新,類似“人與人情感關系變得淡漠”的聲音不絕于耳。“元宇宙”的誕生將這一聲音放大:有觀點質疑,以后人們會不會只在虛擬世界交流,從而喪失在現實生活中溝通的能力?但也有觀點表示,對于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來說,在虛擬世界里會更放得開,溝通更流暢……二者并不沖突,如何把握“元宇宙”這一虛擬世界和現實的邊界,才是人類未來的重要議題。
觀點
“元宇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任何新興技術都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應當辯證看待“元宇宙”帶來的機遇與挑戰。科技誕生之初衷,無不是造福于人:工業革命,大大解放了體力勞動;互聯網革命、信息革命及今天的“元宇宙”,帶來的則是腦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解放。但同時,我們需要警惕藏于技術背后的弊端。盡管虛擬與現實共生,但現實始終是根基。科幻作者劉慈欣因此發出警告:如果人類在走向太空文明以前就實現了高度逼真的VR世界,這將是一場災難。“元宇宙”既能描繪未來星辰大海的美麗圖景,也會迎來貪圖海市蜃樓的警惕與質疑。
佳作范本
元宇宙中的一天
文/阿瑞
2050年,人們早已熟稔輾轉于現實世界與元宇宙之間。周五清晨,無人機作為“天眼”在城市上空巡邏。俯瞰之下,這座城市顯得空蕩寂靜。元宇宙世界的運行很大程度上壓制了城市的擴張和喧嘩,從農耕時代到信息時代,人類歷史伴隨著喧囂一路前行,如今卻又恢復了短暫的平靜。
今天是本周最后一個工作日,我打開傳感設備,輸入ID賬號,接入元宇宙世界,開始一天的生活。元宇宙世界內嵌了社交網絡,每一個ID對應一個真人,任何工作、交流都能靠他進行,所以雖是遠程辦公,卻依舊能實現面對面溝通的效果。
我的主要工作是巡檢工廠設備并簽訂專利購買合約。使用VR頭顯設備,我瞬移到數字復刻的海外工廠,進行檢查。在巡視中,我發現其中一個設備存在異常,當即聯系了技術人員,與其進行討論,最終調整了錯誤的參數,排除了零件的故障。這些修復動作在現實世界的工廠中會由機器人同步執行,大量傳感器可以捕捉實時數據,以確保現實世界中的工廠狀態始終與元宇宙中的數字復刻保持一致。
之后,我又來到元宇宙數字廚房選擇了一系列食材,為自己精心搭配了一份午餐。剛吃好飯,虛擬屏上便彈出了新的日程安排——藝術創作課程。這節課在亞洲數十個城市的分校同步進行,老師并不在任何一個教室中,而是在元宇宙的數字畫室內進行授課。同學們則可以通過傳感設備完成聽課、回答問題等。到了實踐練習階段,我在虛擬助教的指導下完成了課后創作,工作日也隨之結束,元宇宙世界慣常關閉了入口。
換下傳感設備,打開家門,我迫不及待地沖入這座再次熱鬧起來的城市中,去擁抱朋友,去牽起愛人的手,用自己的雙眼去打量閃爍的霓虹燈,用雙腿漫步于城市的林蔭道。
“天眼”監控中,原本寥寥無人的街道上慢慢匯聚了越來越多的人。周末來臨,讓我們盡情地真正相擁!
/點評/
作者從科技與生活的角度出發,想象了元宇宙的一天。文章通過工廠巡查和上課兩個事件,呈現了想象中的未來元宇宙內的世界,同時又對元宇宙限時關閉后,現實生活的樣貌進行了猜想——周末來臨,讓我們盡情地真正地相擁。全文語言簡潔,想象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