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廖方舟



節目介紹
打開典籍,對話先賢。2021年,一檔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的電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成為“現象級”文化綜藝,也帶動了關于中華經典文化有關的話題討論。節目精選了《尚書》《史記》等經典典籍,通過時空對話的創新形式、戲劇化的舞臺表現,并邀請眾多影視明星扮演歷史人物,結合環幕投屏、AR、實時跟蹤等舞臺技術,展現了千年歷史中經典書籍的誕生源起和流轉傳承。
鏡頭一 《天工開物》:跨越時空的握手
第二集《天工開物》中上演了現代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與明末清初的科學家宋應星穿越時空的對話。舞臺上,宋應星感受了現代中國的“天工開物”:中國高鐵、“長征”火箭、“奮斗者”號深潛器……當袁隆平把一根飽滿的稻穗遞到宋應星手中時,他既驚訝又欣慰地連呼了不起:“太好了,天下人衣食富足,我無憾了!”
●解析:《天工開物》是中國首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的百科全書,有大量關于糧食種植的研究,也寄托了宋應星對天下人衣食無憂的殷切希望。節目中,相隔幾百年的袁隆平與宋應星透過一粒種子,找到了屬于科學家的共同夢想:求真務實、造福人民。
/臺詞欣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天工開物·乃粒》
鏡頭二 《楚辭》:求索不息,腳步更遠
節目中,屈原結識了中國“天眼”望遠鏡主持建造者南仁東,也觀看了“天問一號”和“神舟十二號”的點火儀式。看到后世中華民族未曾停下對“天問”答案的追尋,屈原激動地驚呼:“我看到了最偉大的詩!我把詩寫在竹簡上,他們把詩寫在宇宙中。”
●解析:屈原在《天問》中一連發出170多個氣勢恢宏的提問,追問宇宙本源、自然天道,也啟迪了中國人對宇宙的想象和追尋。節目中的屈原感受到今天的中國人如何把最浪漫的詩寫進宇宙,并一代代地延續他“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只要求索不息,我們的腳步還能走得更遠。
/臺詞欣賞/
敢于發問的勇氣、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時候比答案更珍貴。
——《典籍里的中國·楚辭》
鏡頭三 《論語》:德不孤,必有鄰
節目中,孔子和他的弟子隨“現代讀書人”撒貝寧的介紹,了解到了《論語》及儒家思想在之后兩千多年的傳承。從孟子到朱熹,再到法國人伏爾泰,儒家思想經由一代代讀書人的傳播和發揚,如今已傳遍世界各個角落。
●解析:《論語》是中國儒家思想集大成之作,影響了中國數千年,孔子和他的思想也流進了我們每個中國人的血脈,指引我們的前路。遙想當年,孔子周游列國;現在,《論語》帶著中國古代的思想和智慧周游世界。這一切正如孔子所言:“德不孤,必有鄰。”
/臺詞欣賞/
打開典籍,對話先賢,知道我們的生命緣起何處,知道我們的腳步邁向何方。
——《典籍里的中國》開場白
佳作范本
一盞小小的燈
文/廖敏
一本小小的書,如一盞小小的燈,照亮了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我不說,你也應當知道它的名字——《論語》。
《論語》不厚,可估算起來,卻是孔子沉甸甸的思想與智慧;《論語》也不重,可掂量起來,卻是中國文化沉甸甸的分量。《論語》一讀,便讀了千年。正如《典籍里的中國》里撒貝寧說的那樣:“一部《論語》千古流傳,一位老師萬世師表。中國人的仁德智慧,兩千年的風骨性格,都蘊藏在了這位老師和他學生的對話里。”
品讀《論語》,就是在品讀我們的人生。孩童讀《論語》,讀的是朗朗上口,讀的是長長短短的句子;少年郎讀《論語》,讀的是諄諄教誨,讀的是長長久久的教導;青年人讀《論語》,讀的是理想志向,讀的是通向遠方的漫長道路;成年人讀《論語》,讀的是經世致用,讀的是此生無悔的堅定信仰。
品讀《論語》,也是在品讀民族的精神。禮,是“禮之用,和為貴”的和諧融洽;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知,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真實坦誠;賢,是“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安貧樂道。
而不管是人生還是精神,它們最后都會如江河入海一般,匯聚到一起,匯聚成仁,匯聚成愛,匯聚成天下為公,匯聚成大道之行也,匯聚成人們心中的理想社會。一本小小的《論語》,深深地扎在中國文化的土壤里,生出了中國人長長的精神根系,成為我們數千年來的心靈家鄉、靈魂之根。
輕輕地捧著手中這本小小的《論語》,仿佛捧著一盞小小的燈。歷經了千年,它依舊如同天邊的啟明星一般,掛在無邊的黑夜中,是無比璀璨、明亮的一點。
這一盞小小的燈,最終照亮的,是人類共同的幸福與光明。
/點評/
開篇即把《論語》比作一盞小小的燈,令人頓覺形象、親切。全文以品讀人生、品讀民族精神兩個層次展開,文中或引用,或化用《論語》內容,再輔以排比、比擬、對比等修辭,把文化之美、文學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