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恩普



一月的北方還是冰天雪地,朔風凜冽,但時下的廣西中南部卻是春色滿園,鮮花競放,令人賞心悅目。這是已亥年春節期間,我受幾位老齡組織的朋友盛情邀請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寧、桂林、北海等地調研時的第一感受。同時,也為這里的人們不忘初心,回報社會,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的奉獻精神所感動。
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南寧
南寧簡稱邕,古稱邕州,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首府,廣西第一大城市,廣西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北部灣經濟區核心城市,同時也是一個以壯族為主的多民族和睦相處的現代化城市。5千萬人口的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數最多的民族。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南寧滿城皆綠,四季常青,有“綠城”的美譽。
到南寧后,我們住進了酒店,先與自治區老年基金會的幾位領導座談,了解工作情況,講述此次調研的來意。第二天,在基金會張會長及謝會長的建議和陪同下,我們首先來到了南寧市佳麗怡康馨園參觀學習,受到鄧麗娟院長的熱情接待。這是一所建院較早的公建民營的老年公寓。院內是五層正在整修刷新的大樓,中間為老年人活動場所,現有150個養老床位,設備齊全。后來我們又參觀了鄧院長在南寧市青秀區長塘鎮定西村團巖坡建立的“康養基地”。這里是該鎮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基地,風光秀麗、空氣清新,是一個旅游和老年養老的好去處。我們還調研了“廣西壯族自治區老年基金會示范基地”廣西重陽老年公寓,該院設備先進,500多個床位竟一床難求。
“只要你抬起頭,苦水也能化美酒。”在南寧,一批關愛老人,奉獻愛心,知難而進的辦院民營企業家,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中國青年報》和《人民日報》駐桂老友胡平、羅昌愛的建議下,我們第一次瀏覽了南寧的風景區——南湖公園和青秀山,進一步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魅力。
南湖公園位于南寧市區東南部,在這個公園中,湖占了總面積的四分之三,湖水澄碧,湖岸上芳草綠樹相依。園內有具南國特色的棕櫚、蒲葵、檳榔等熱帶樹木林,還有三個“園中園”,即種有200多種名貴中草藥的中草藥園圃,種著夏惠、劍蘭、墨蘭及火焰蘭等名貴蘭花的蘭花圃和一個盆景園。
我們重點參觀了建立在公園中的韋拔群、李明瑞等百色起義革命烈士陳列館。大家邊參觀邊聽講解員介紹:韋拔群,廣西壯族自治區河池市東蘭縣武篆鎮東里村人,壯族。韋拔群于1921年開始領導農民鬧革命后,由于深受各族人民的敬愛,人民群眾親切地稱他為“拔哥”。韋拔群是中國早期農民運動三大領袖之一,是廣西農民運動的先驅,百色起義領導者之一,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我們能深深感受到,這里的民眾為這位壯族民族英雄感到無比自豪。
青秀山又名青山,是南寧的國家5A級旅游景區。泰青嶺,因林木青翠,山勢秀拔而得名。山上林木茂盛遮天蔽日,清風吹過時,發出海濤般的聲浪,形成青山著名一景“青山松濤”。青秀山是南寧市重點開發的風景區,除保護和修復原有的古跡如董泉、擷青巖崖刻,石香灶等外,還新建了不少景點。
大家饒有興趣地暢游了這里的蘭園、環山秀坪、雨林大觀、觀音禪寺等名勝,許多花木之前從未見過。這里公園的管理十分到位,干凈,整潔,游覽區也很少看到亂扔雜物、胡刻亂畫的不文明現象。站在山坡上可看到南寧市高樓林立、道路縱橫的現代化城市風貌。
自2003年10月8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第七次中國與東盟(10+1)領導人會議上倡議,從2004年起每年在中國南寧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同時舉辦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這一倡議得到了東盟十國領導人的普遍歡迎。從此,南寧不僅成為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舉辦地,還是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核心城市,中國面向東盟各國的區域性國際城市。
好客的廣西朋友,還帶著我們來到了中越邊境上的德天跨國大瀑布。此地位于自治區西南角大新縣邊陲,屬南亞熱帶區。瀑布寬200米,落差70米。雖然此時為早春旱季,但遠遠望去依然氣勢恢宏,動人心魄。瀑布下游是一條跨國大江,滔滔奔流。大江北面是中國,游船排隊緩緩前行,游客滿滿,興致勃勃。大江南面是越南,有人坐在岸邊招徠生意,他們偶爾也劃來幾只竹排,多是來靠近中國游船兜售越南產的虎皮膏藥、越南拖鞋和紅木碗筷,價格較低。
第二天,我們來到中越邊境的東興市參觀。這里有世界三大紅樹林示范保護區之一的北倉口紅樹林保護區,京島風景名勝區。在這里,我們還看到中越人民友誼公園、民國“南天王”陳濟棠故居等歷史文化景觀。夜晚降臨,大街上流光溢彩,一片聲光交織的喜慶氣氛。我們漫步在東興口岸大街上,路兩旁布滿了以售賣越南和東盟國家小商品為主的商店和攤位。游人如織,車水馬龍,熱鬧非凡。相比之下,對岸的越南邊境城市芒街,就顯得冷冷清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處處皆勝景的桂林
如果問廣西境內哪座城市名氣最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南寧,而是素以“山水甲天下”的桂林。事實上,桂林之所以聞名于世并不僅僅因為風景秀麗,在步入近代以前的一千多年時間里桂林曾是廣西的首府。到了1950年才將桂林改為南寧。這大概是國家綜合該省的地理位置,經濟發展、運輸交通等方面作出的重大決定。
26年前,我第一次來到桂林參加一個座談會。會罷,承辦方組織大家瀏覽桂林美景。那山頂平斷,重重疊疊的疊彩山,那江山如畫,美不勝收的伏波山,那平地拔起,孤峰挺立的獨秀峰,還有那如詩如畫的蘆笛巖溶洞,乘船在青青的漓江水上,欣賞桂林到漓江沿岸千峰環抱、山環水繞、奇峰倒影的獨特景觀,至今記憶猶新,不禁感慨,生活在這里的人真是太有福分了!
還有一次是來到昆明開罷會又路過桂林,著重感受到了壯鄉獨特的清甜、鮮香、微辣、脆嫩、爽滑,原汁原味的美食。桂林米粉有許多種,最有名的是馬肉米粉,它用的是特制的紅燒馬肉作配料。此外,民間手工制作的馬蹄糕、板栗粽等也頗受大眾歡迎。值得稱道的還有“桂林三寶”,是指桂林享譽海內外的三種制品,即辣椒醬、豆腐乳、三花酒。游客們都會帶幾樣桂林特產回家讓親人品嘗。
那是2013年2月中旬,受廣西幾位熱心養老事業的同仁邀請,我第三次來到桂林,首先我們在全國愛心護理工程示范單位,桂林心之樂愛心護理院,拜訪了蘇桂珠院長,1998年“心之樂”老年中心成立,歷經20多年的艱苦創業,已從20個床位的養老院發展成為具六家跨地市分院,800多位入住老人,近300名員工的養老機構,平均有5%的慈善床位是給完全沒有能力和自養的老人準備的。
在去往桂林的路上,廣西民營企業家張總帶著我們來到永福縣,直奔距縣城20公里外的板峽湖。這里青山綠水,風光秀麗,是他心儀已久的養老建設之地。可板峽湖是全縣飲水水源之地,于是老張的計劃破滅。不過,這南距桂林50公里的永福縣不但是全國長壽之鄉,而且還是大名鼎鼎“劉三姐”的出生地。大家自然談起了黃婉秋。黃婉秋,別名黃藝瓊,祖籍廣東梅縣,1943年12月出生于廣西永福縣。她14歲登臺演出,1961年在電影《劉三姐》中扮演劉三姐時,年僅17歲。當時,廣西壯族自治區正在打造精品彩調劇《劉三姐》,排演這出戲的劇團和業余團體很多,扮演劉三姐的演員就有100多個,電影《劉三姐》就是根據壯鄉彩調劇改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部音樂風光故事片。黃婉秋非常幸運,她從眾多演員中脫穎而出,從舞臺走上銀幕,她所扮演的那個清純俏皮的劉三姐形象,連同影片詼趣生動的故事和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幾代中國人的心里留下深深的記憶,可以說真正達到了家喻戶曉。后來為了愛戴她的觀眾們,黃婉秋奉獻著自己的藝術才華,除了擔任廣西壯族自治區歌舞團副團長、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長外,還陸續拍了電影《春蘭秋菊》《長城大決戰》,電視劇《爸爸,媽媽和孩子》《黃山情》等,并榮獲“金鷹獎”“飛天獎”等獎項。如今,她精心培養壯族山歌的傳人,她經常還親自登臺演唱,有時候更是全家上陣共同為到廣西來旅游的朋友獻歌。黃婉秋成為永福的一張名片,大家為她感到自豪和驕傲,稱贊她不愧為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
美麗的花園城市北海
北海是廣西南部海濱的一座美麗的花園城市,道路寬闊筆直,綠樹成蔭,碧藍的大海,明媚的陽光,沙白水凈的海灘,中西合璧的市區建筑,環境優美的住宅小區,別具風格的綠化廣場,大自然優厚的饋贈為這里勾畫了一幅美麗的畫卷。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老年基金會的推薦下,我們來到北海市海寧老年公寓調研學習,見到了為人熱情,工作敬業的徐志院長和他的弟弟徐強副院長。
2015年6月,北海市積極推動深化養老制度改革。廣西中醫學院畢業的徐志在老院長張慧清的推薦下,接手了北海市社會福利院市老年公寓養老業務,轉制為公建民營的養老服務機構,來到北海海寧老年公寓擔任院長。
作為一名黨員,徐志深知老年公寓進行公建民營轉制后,自己肩負的責任更加重大。他認為深化改革是為了促進發展,只有加快發展、提升服務質量,才能滿足老年群體多層次的養老需求。
自海寧老年公寓開展達標創星活動,徐院長天天跟班到現場進行全流程督導檢查。他對大家說,五星級是廣西養老服務機構最高標準,對環境膳食、行政社工、護理、醫療幾大塊近百項指標都有硬性要求。我們要用最嚴格的尺度衡量每一項工作,改進每一處不足,這樣才能完善和提高自己。
天道酬勤,地道酬善。2019年10月,在廣西養老服務機構星級評比中,徐志領導的北海海寧老年公寓不負眾望,實現更高目標摘得五星,獲得廣西養老服務機構最高榮譽,成為廣西北部灣沿海欽北防三市的行業標桿。他本人也被評為孝親敬老模范。
第一次來北海,徐強副院長建議我們到外面去看一看,對這座海濱城市加深印象。雖時間有限,但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還是游覽了頗具特色的海灘公園和中西結合的老街。
“銀灘”是北海主要旅游點,是國務院1992年10月4日批準建立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度假區位于北海市東南部海濱,東至大冠沙,西起僑港鎮漁港,銀灘東西綿延約24公里。北海銀灘的沙質,均為高品位的石英砂,沙灘中二氧化硅(石英)的含量高達98%以上。石英砂是制造玻璃、搪瓷、光學儀器等工業品的上好原料。導游講,前不久國外想出巨資購買這里的海沙做玻璃生意,被中國斷然拒絕了。
我們看到,公園內有一生態廣場,造型獨特,線條優美。花木繁茂,郁郁蔥蔥的公園內,建有多幢具有濱海特色、風格各異的樓臺閣宇。曲折蜿蜒的林蔭小道兩旁,建有反映北海人精神風貌的大型雕塑和獨具南國風情的椰樹林。這里海天相連,海帆點點,波濤滾滾,白云朵朵,令人猶如墜入了仙境。
北海“老街”毗鄰北海外沙島,是一條百年老街,始建于1883年,長1.44公里,寬9米,沿街遍布英國、法國、德國領事館舊址,德國森寶洋行舊址和天主教堂女修院舊址等許多中西合璧的騎樓式建筑,見證了北海曾經的繁華,被譽為鮮活的“近現代建筑年鑒”。老街建筑大多為二至三層,主要受19世紀末葉英、法、德等國在北海建造的領事館等卷拱外延建筑的影響。臨街兩邊墻面的窗頂多為卷拱結構,卷拱外延及窗柱頂端都有雕飾線,線條流暢、工藝精美。騎樓的方形柱子粗重厚大,頗有古羅馬建筑的風格。
我真沒想到,北海還有這段輝煌過的歷史和這條中西合璧的老街。來到這里,仿佛來到了上海的南京路和廣州的沙面區。這里海鮮品種多而且十分便宜。在飯館,十元錢居然可買到六只生蠔和扇貝,若是在北京,恐怕就是一只的價格。
臨近虎年春節,南國一覽,心情激越,浮想聯翩,遂抒懷。
(作者系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原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