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文

福建省“閩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電影研究所原所長。
2021年春節檔七天的票房,占到全年票房的16%左右,我們期待2022年春節檔的票房總量比前一年高,而票房占比能降低
元旦過后,春節就越來越近了,電影行業也越來越臨近一年當中最重要的檔期。因為“就地過年”等政策和檔期形成的效應,業界都期待春節檔能取得好成績。
2021年春節檔的火爆情形還歷歷在目。據國家電影專資辦統計,全國城市影院票房78.22億元,刷新2019年春節檔創下的59.05億元票房紀錄,增幅32.47%,被稱為“史上最強春節檔”。大年初一(2月12日)至初五,單日全國票房均超過10億元尚屬首次,特別是大年初一這一天,16.9億元票房刷新了紀錄。受此鼓舞,已經有十余部影片準備在2022年大年初一上映。
站在行業的角度來看,2022年春節檔面臨的形勢比較特別。首先就是全國每年看一次以上電影的觀眾占比不高,遠低于發達國家。2021年春節檔有1.6億觀影人次,其中80%的觀眾只看了一場電影。如果他們把這每年一次進電影院的機會給了春節檔,那意味著其他時段難以吸引他們進影院。其次是近期影院經營比較困難,行業里“三角債”比較普遍,影響著片方與院線、院線與影院的合作關系。再次是新冠肺炎疫情零星散發,時不時有一個城市乃至一個省的影院全部關門的情形發生,影響著觀眾對進影院觀影的信心,也影響著社會對于電影行業的投資預期。這也就能解釋為什么近期上映的《古董局中局》《雄獅少年》《愛情神話》等影片沒有達到預期,以至于有輿論認為,現在的觀眾已經不把進影院作為首選的娛樂方式了。
在這樣的形勢下,做好春節檔的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從大的方面看,這關系到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從小的方面看,這關系到一家影院、一條院線、一家制片公司的生存發展。個人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創新做好春節檔的工作,為電影行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基礎。
一是創新電影發行,激發市場活力。根據國家電影局數據,全國銀幕已有8萬余塊,是美國銀幕數的兩倍多。在這種大容量下,大片有大片的發行策略,小片也可以有小片的發行策略。一些講方言的影片(比如粵語片)就要走區域發行的路子,不要都追求全國鋪開。一些片子要準備少數民族語言版本,供少數民族地區放映。同時,在春節檔的后幾天,是不是可以適當發行海外優秀電影?我們正走在電影強國的路上,全面開放是必然的方向,必須要讓國產片逐漸適應在本土與進口片正面對決的環境。
二是創新宣傳推廣,觸達更多觀眾。現在是媒介日新月異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片方要密切與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中央主要新聞媒體溝通,運用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用好電影頻道、電影報等電影專業媒體資源,擴大電影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同時,我們還要注意到,三四線城市、“小鎮青年”、農村觀眾和大城市觀眾對電影的偏好是不一致的,如何讓春節檔電影信息觸及他們,把他們吸引進影院,值得研究。
三是創新影院服務,吸引更多客流。電影是為數不多的“先付費、后消費”產品,如果觀影體驗未達到觀眾預期,觀眾很可能通過自媒體吐槽。因為每個影院的具體情況不一樣,因此需要影院根據各自情況大膽創新。最近幾次筆者去影院看電影,觀影體驗都不太好,遇到的服務人員多數年齡偏大,且看得出來未經過專業培訓。影院服務還是要達到一定標準,要做到“微笑服務”“熱誠服務”,如此才能廣結“路人”緣、留住影迷心,不斷地拓展服務半徑。
四是創新評論研究,帶動創作生產。要鼓勵研究機構和研究人員關注春節檔,從各個角度來分析春節檔的產品類型、市場反饋,用于指導電影創作,以出品更多票房與口碑雙豐收的電影佳作。
春節長假本是出行旺季,但由于疫情等,去國外旅游或跨省旅游的人少之又少,因此人們對于觀影的需求會比往年更加強烈。2021年春節檔七天的票房,占到全年票房的16%左右,我們期待2022年春節檔的票房總量比前一年高,而票房占比能降低,這樣才有利于行業長期發展。